分享

赤煉丹心——西泠印泥曹勤

 新世界的礼物 2015-03-15

印章篆刻,所貴者文。籀樸斯妍,刀筆有情。

鈐之紙上,印泥傳神。泥之與印,雖影隨形。

環肥燕瘦,不失蘊真。各彰其美,俊採倍呈。

既潤不膩,璀璨停勻。硃紅磦黃,色澤以淳。

抑之書畫,為龍點睛。紅逗素箋,飛鴻留痕。

傳之永久,鑒別是徵。西泠印社,獨得地靈。

名家輩出,薈萃群英。印泥斯作,緣於藝心。

老傳中青,衣鉢相承。海之內外,如懷璧珍。

小小紅泥,馳譽印林。百載以還,惟此西泠。

曹勤

那時候,西泠印泥的製作在半山的「竹閣」里,到1978年移到了「涼堂」,一個半開放的展示廳。因此,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西泠印社出售的印泥都蓋有一張封紙,上書「涼堂絳雪,竹閣紅冰」,裝幀古雅,體現了印泥工藝的久遠歷史。

從西泠印社的柏堂上去,有一個「山川雨露」館捨,當年的大師們常常在此小聚,看書,聊天,談篆刻,也論印泥。茅大容先生常常和曹勤說起這些,也會提出如何改進。這些獨密,最終成了茅先生在移居香港之前和曹勤說的一句話:「印泥我只傳給你一個人了。」


茅先生的獨傳子弟曹勤說,外行人看來極平常的印泥,在西泠印社的傳統製作上,卻有上千道的工序。

最重要的,是對原料的嚴格把關。西泠印泥的主要原料是朱砂,分豆瓣沙、六角沙等好幾個檔次。越是好的原料,碾磨時越不會起灰。隨著歲月流逝,一些老朱砂礦沒了,只能用一些替代品,因此在選擇原料時,第一要務就是質量。尤其前期的取料,茅先生常常會說到他去韓登安老先生家時,看韓老先生是如何一絲不苟地一道一道選材的。這些,茅先生都即景即事一點一滴告訴了曹勤,對於後來的曹勤,這也成了獨密。


印泥的基質是絨,暄暄呼呼的充滿了油質。絨是用曬乾的艾葉製成,有一道工藝很傳統,用手搓光外表的青皮。學藝的人一開始往往會搓出一手掌的血泡,火辣辣的疼。還有一道最根本的工藝,叫「打絨」,能將搓了皮的艾葉絨打得越細越「倜(細膩),得到的質地就越穩定,越能保證印章和印泥接觸時不粘毛。

還有印泥用的油,蓖麻油、菜油,必須經過伏天的暴曬,也稱「伏油」。上好的頂級印泥油,要在屋頂曬台上暴曬三到五年,甚至十年。曬得越長,水分越少,油越厚,做出的印泥越好。

印泥製作中有一道工藝叫「醒」,就像做饅頭:面團捏透,蓋上濕布,讓它安靜地「醒」一會兒,如此這般,蒸出的饅頭才又大又暄。印泥也是,「醒」過和沒有「醒」過,大不一樣。「醒」多少時間,氣候與溫度的掌握,也是口傳加個人摸索。

此外,盛放印泥的容器也很講究。印缸、印盒,要選用密封的瓷器,越密封越好。如果是金屬容器,外表是漂亮,但時間一長,印泥的質量會有影響。

韓登安先生於1976年仙逝,到了曹勤等晚輩學手藝時,韓登安胞弟韓君左的夫人,還常來指導,足見先輩對印泥傳世的重視。按杭人的習俗,晚輩們稱她為「嬸娘」。也有將嬸娘的話錄下來的,是那種卡帶式錄音。後來幾經搬遷,磁帶失落,但文字記錄還在,曹勤一直保管著。

製作印泥,必須要有金石篆刻的知識,只有懂得篆刻,才有資格鑒賞印泥的優劣。一開始,茅大容先生就是這麼指導他的學生,一刀一琢地先學篆刻,然後,才傳授印泥製作。曹勤說他能堅持學習印泥製作,也因為先生茅大容的謙遜、平和、開朗。學藝的開心,慈父般的呵護,讓曹勤受益匪淺。學生操作的印泥工藝,哪一道沒到位,茅先生一上手,准能說出個八九不離十。學生做得不好,茅先生從不呵斥,他會說:「你有問題噢,我現在不來同你說,不來偷你拳頭。」這時的學生,笑是在笑,心裡已是慚愧。

茅先生總將枯燥的工藝說得很通俗,譬如印泥的原料、油和絨調好,要在石搗臼上捶打。茅先生往往用「打年糕」作比喻,打啊打,要打出年糕一樣的韌性。等到印泥韌得可以拉出一尺到兩尺的長度時,茅先生又會告誡說,「這不是年糕哦,拉不斷,拿剪刀咔嚓一剪。印泥料千萬不能剪,艾絨的纖維一剪斷,印泥質地就下降了。」

印泥質量如何,最終的檢驗就是「鈐印」,普通人也叫蓋圖章。好的印泥,質地細膩,豐厚沈著,清晰傳神。鈐出的印跡是夏不滲油,冬不凝固。七張八張鈐落去,不會失真,不會粘毛,也不會「鋪」邊,不會堆角。看看像有立體感,觸摸,紙上的章印卻是平的,像是印刷。每次,茅先生總要拿張「連書紙」(一種半透明的薄紙)進行鈐印,再將加了印的「連書紙」放在玻璃上,透了亮光,看印章的刀法和章法有沒有失真,是否能體現出篆刻者的刀功藝術。

西泠印泥,現在有高級的牡丹印泥、榴花印泥,有特級的如金碧印泥、金桂印泥,還有超級的如磦印泥、丹頂印泥。顏色也是黑、棕、藍、綠、黃,應有盡有。有人說,西泠印泥如黃金,一點不假,國內賣價最高的印泥就是西泠。老秤(16兩制)一兩,也就30克多一點,要賣一千五六百元。不少買去是做禮品,而那些上乘的印譜、印屏、冊頁,多是用西泠印泥。

在外行人看來,搞印泥像是印社的後勤或雜務,而在老西泠人看來,西泠印泥就是中華篆刻文化的一部分。曹勤的堅持有了結果,他承繼了印泥的製作,如今也成了西泠印社的大家。

西泠印泥的製作工藝,現在已成為杭州市與浙江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正在申報國家級的「非遺」項目。


西泠印泥

西泠印泥 是浙江杭州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源自西泠印社創始人為丁甫之、王福奄、葉銘於光緒二十九年共同研制的,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民國時期西泠印社社員韓登安等人對印泥研制進行了不斷的改進。近二十年來,在西泠印社曹勤等人的繼承發展下,有朱磦印泥,丹頂朱砂印泥等多種品牌。現在曹勤又研制出:仿清朝宮廷印泥(用現代技術防偽手段,簡稱防偽印泥)具有色澤古雅、質地細膩、豐富沈著的特色,夏不滲油,冬不凝固,經久不褪,鈐出的印文清晰傳神。同時,還生產出色澤各異的多品牌印泥,經著名書畫家、篆刻家、收藏家、鑒賞家使用極為稱贊,譽為藝林珍品。


簡介
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這三位創始人共同研制印泥,西泠印社成立後,出版了不少手拓印譜,這些印譜所用的印泥,色澤鮮紅,略帶紫艷而沈著樸厚,稱為「西泠印泥」,當時被奉為藝林至寶。


源來
西泠印泥選料嚴格,用料精良,制法考究,全部手工製作系西泠印社著名傳統產品,著名商標,百年中華老字號。


西泠印社西泠印泥結合西泠印泥百年來傳統工藝,經潛心研制,在保持西泠印泥原有之優良品質的基礎上,突破改良,獨創出多種西泠印泥新品。其印泥選料精良,制法考究,久為中外書畫家所喜愛而爭求,被奉為印林至寶。沙孟海先生、啓功先生、楊仁愷、馮其庸、史樹青、謝冰岩、劉江、朱關田、韓天衡、高式熊、沈鵬等著名書畫界學者前輩們對西泠印泥情有獨鍾、垂愛有佳。


中央電視台《中國風》欄目曾專題予以報道。西泠印泥除供應國內廣大書畫愛好者之需外,還出口到日本、韓國、台灣、美國等地。「西泠印泥」已成為文人雅士互相饋贈的禮品之一。

特點

它的特點是:鈴出的印蛻會有一層微凸的立體感,色澤沈著,歷久不變;鈴出的印文勻淨而遮蓋力強;印泥夏不滲油、冬不凝固,通常連鈴幾十方印,印文字口依舊清晰‘印泥的粘稠度高,一團印泥很難用印筋拉開。


製作技藝
西泠印泥是用最上等天然的朱砂、艾絨、植物油,經過無數次工序,合制而成。夏不滲油,冬不乾涸,遇水不退,形式及特點多樣化,是篆刻家及廣大篆刻、書畫愛好者理想的品牌。西泠印社之所以獨特,是因為在西泠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的一百年里,先輩們在拓制大量印譜的過程中,已經將印泥的製作,從普通的印章蛻色,提煉成為「傳達印章藝術的媒介物」。

在用途上,西泠印泥成為了書畫印泥典型代表,不僅滿足了鈐拓印譜特殊要求,還是當代眾多書畫大師的首選用品。而能夠賦予西泠印泥這些特殊功能的具體措施,就是精益求精的選料,工藝精湛,永不褪色和獨特的製作工藝。西泠印泥不僅在鈐拓印譜中,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精良的製作工藝與傳統的製作過程本身,就是一筆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泠印社印泥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是樹立起來的百年文化品牌,深受中外書畫愛好者喜愛,被譽為「藝林之寶」。


1998年,西泠印泥在日本編入世界著名傳統手工藝產品;1999年西泠印社西泠印泥被浙江省評為著名商標,西泠印泥是我國、浙江省、杭州市優秀傳統的品牌,為我國和西泠印社開展國際間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歡迎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圖片版權為“閒人集”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接收 調閱往期資訊請加微信公眾平台

閒人集公眾微信號:xianrenji

參拍字畫,印章 印石 老玉 老绿松 老珊瑚 老蜜蜡等文房清玩

閒人堂 微信號:artxrt

勿語塵外事 文玩清賞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