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例心脏性猝死病人的临床分析

 雁鸣阁 2015-03-15


来源:药圈


15例心脏性猝死病人的临床分析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病人可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意识丧失、死亡。在美国心脏性猝死占心血管病死亡50%以上,占全部死因的1/4。目前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减少心脏性猝死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大意义,是急救医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就15例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分析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  


  1. 性别年龄男12例,女3例,男:女4:1;年龄26~72岁(男26~56岁,女57~72岁);壮年期25~44岁5例,占33%(26岁1例,30~39岁3例,40~44岁1例),中年期45~59岁8例,占53%(45~49岁2例,50~59岁6例),老年期60岁以上2例,占13%。


  2.既往史有烟酒嗜好者9例(男12例中有8例,女3例中有1例),占60%;既往健康9例,占60%;有冠心病史3例(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1例),占20%;“胆囊炎”1例,高血脂1例,急性心肌炎频繁室性早搏1例。


  3.猝死诱因无明显诱因猝死10例(有4例在餐后发生),占66%;因精神剌激、情绪激动诱发猝死4例,占26%,过劳诱发猝死1例,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因大便用力诱发猝死1例。


  4.先兆及猝死时间本组病例猝死前多突然出现胸闷、气急、无力、有便意感(3例在卫生间猝死),也有病例表现为心前区剧痛;胆囊区剧痛;上腹部不适;剧烈腰痛及下肢无力等;全部病例均在发病1小时内死亡。发病30分钟内死亡13例,占86.6%(10分钟内死亡6例,占40%,15~20分钟内死亡3例,占20%)。


  5.急救情况在医院内发生、经心肺复苏无效死亡2例,占13%;在医院外不同场合发生13例,占87%,其中3例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有3例猝死发生后急请医生抢救无效告终。


分析讨论

  

  1、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至少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致,25%冠心病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有冠心病史3例,占20%,急性心肌炎频发室早1例。其他病例不能排除或肯定有冠心病,先兆症状均与急性心肌梗塞的先兆症状相似,先兆症状及易患因素(吸烟、高血脂等)无助于对猝死者识别。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高血脂者、以“胆囊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有必要进行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和运动试验等,以便及早发现、诊断及治疗心血管疾患,减少猝死高危因素。


  2.本组猝死病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为4:1,年龄也低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也早有关,男性嗜烟者多也为冠心病易患因素之一。3例女性均为绝经期后,可能与雌激素分泌减少有关。


  3.本组猝死病例以中年期45~59岁为最多,占53%,壮年期25~44岁,占33%。可能由于中高年人长期受工作、家庭等各种因素重积,而且从步入中年期开始,各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弱,各种感受器、效应器衰老退变,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功能降低、内分泌功能紊乱,使机体自稳功能和适应环境能力减弱,又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易引起各种疾病,尤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特别受强烈刺激情绪激动、过劳,甚至在无诱因情况下也可发生猝死。因此,充分加强中高年人保健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4.本组猝死者多缺乏心血管病防治知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有60%病例未曾进行过任何健康检查,少数人有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也不以为然。如例1,男,26岁,司机,因‘心悸’诊断为“急性心肌炎,频繁室早”,不肯休息治疗,继续出车,一月后沐浴时猝死。因此,宣教普及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是降低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的重要举措。


  5.本组病例有吸烟史者占60%。猝死诱因由于精神刺激、情绪激动占26%。如例8,男,56岁,会计,健康,嗜烟,因争吵突发心前区剧痛、大汗,10分钟后猝死。例9,男,45岁,干部,健康,嗜烟,因驾驶摩托车撞伤儿童,懊悔万分,与事故后2小时猝死。例10,男,50岁,县长,有高脂血症,参加兰球邀请赛异常兴奋,上场10分钟,下场后突然胸闷气急倒地猝死。例11,男,51岁,教师,健康,嗜烟,生气后一夜未曾入睡,不间断吸烟,清晨觉胸闷、头晕、有便意感,猝死在卫生间。可能强烈刺激,过度激动使神经体液调节失常、心搏停顿,也不能排除高浓度尼古丁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心肌缺血猝死可能。有4例猝死发生在餐后,推测与餐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认为减少吸烟,尽量避免过度激动、紧张、劳累、饱餐(尤其是油腻食物)等诱因,能明显减少心脏性猝死发生。


  6.本组心脏性猝死多(87%)在医院外不同场合发生。出现先兆30分钟内死亡占86.6%。只有3例急请医生现场抢救,也都是在已发生生物学死亡之后(心脏骤停后数分钟即进展至生物学死亡),此时口对口呼吸、心脏按摩已无济于事。如果在出现先兆时能及时就医,心脏停顿立即复苏,至少部分病例存活有望,心电图监护也助于识别猝死的高危对象。因此开展群众性心肺复苏知识与技术的普及教育,建立较完善的社区性医院外急救体系显得格外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