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捂秋冻”里的“春捂”对吗?

 汲书阁 2015-03-15


今天是惊蛰,虫虫们都要出来了,冰雪融化,湖水荡漾,春天的气息随处可寻。尤其近几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可见蓝天白云,人们都走出户外享受着暖和的阳光和干净的空气。爱美的,火力壮的急不可耐地要脱去冬天厚重的棉服。老话说“春捂秋冻”,那么“春捂”对吗?怎么“捂”呢?


中医讲究的是天人相应,我们照顾身体,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外界气候以及天气的变化,随时调整。我怎么看都觉得“春捂秋冻”的“春捂”违背了这个原则,虽然它是老话儿了,但是也要拿出来仔细分析一下。

每次这个季节,都会遇到几位感冒的患者,我问一位阿姨是怎么感冒的。这位阿姨说:“不是‘春捂’吗?我出去就穿着羽绒服,结果出了一头的汗,风一吹,就感冒了。”这是挺典型的。很多人在这个时候穿衣,都会参考“春捂”这个原则,天本来已经很暖和了,还捂着呢,结果一走动,出了一身的汗,可是身体也有捂不住的地方啊,比如额头,全是汗,风一吹,就感冒了。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老话儿都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总结,一般都没错啊,怎么这个“春捂”就不对了?

这要从这个话的本意谈起。

春天是什么样的季节呢?阳气生发,在体内蕴藏了一冬天的阳气,此时开始向外生发,身体开始感到温暖了,天气一热,身体就很容易感到热,容易出汗。但是,初春阴寒未尽,这样的季节在一天里温差较大,比如,早晨是比较凉的,出去还得帽子围巾的,但是到了中午,又会让人觉得比较热,就想减衣服,到了晚上,太阳下山以后又凉了,又缩着肩膀。这样衣服增减不当就很容易被冻到。春寒虽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酷,但由于人们穿着的变化和心理上准备不足,加上人体皮肤腠理已经变得疏松,对风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很容易感邪致病。所以老话说,要“春捂”,不要一下子减掉很多衣服。

在北京街头,可以看到很多小伙子直接就穿上西装了,里面只有一件衬衣。那天我路过家门口的地产中介,看到门口站一溜小伙子,都是衬衣西装了。这身装扮,中午的时候非常潇洒,但是,早晚的时候不行,很容易冻病。这些天有很多人问我:胃痛了怎么办?我仔细一问,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穿少了,凉到脾胃了。

“春捂”还有一个内涵,中医认为,春天的时候阳气生发,此时要保护阳气,如果人被冻到了,伤了阳气,会影响我们这一年的整个节律。如果因为春季穿衣少导致阳气受伤,会出现诸多问题,我见过因此患上肾炎的。

比如我见过有的女孩子,很早就换上了特别凉快的鞋,高跟鞋加上薄丝袜,漂亮是漂亮了,但是此时大地其实还是很凉的,尤其是早晚的时候,脚部是寒凉侵入体内的主要途径,而受凉是关节病等病症的主要诱因。通常人体的下半部血液循环要比上半部差,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也就是“寒从脚下生”。所以一定要注意下半身的保暖。

这是“春捂”的道理,有合理的成分,是对我们生活的一个提醒。

但是,如果太教条了也不行,就像前面的那位阿姨,全天都捂着,这就不对了,因为中午的时候毕竟还是热的,如果捂着出了汗,更容易感冒。所以,这个捂是有尺度的,千万不能说“捂”,就还穿得跟冬天一样多。

这里要提到的是:对孩子尤其要如此,很多人给孩子穿的太多了,孩子又活泼好动,跑一会就都是汗,能不感冒吗? 

所以,我的结论是:“春捂”只是一个提醒,告诉我们要注意春天的寒冷,我们要灵活掌握,多备件衣服,中午热了,脱下,早晚凉了,穿上,随着时间和温度来调整,别太教条。但是,鞋子是不能随意换的,所以建议鞋子还是穿得暖和些,宁可热一些,别冻到脚。

“春捂”,我的建议是捂在脚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