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话说:春捂秋冻,春捂应该怎样做?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4-03

     最近跟朋友们聊天,大家都在抱怨天气变化特别快,北方还在雨雪交加,南方地区也经常小雨绵绵,真的是应了那句老话“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眼看着天气渐渐转暖,一天冷两天热的,很多人也因为天气多变,而患上风寒感冒。

     初春季节,气温忽冷忽热,这样的天气会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使一些体质较差的人,体内功能发生紊乱,调节失控,出现不平衡,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身体容易被某些病菌、病毒攻破“防线”而导致疾病缠身。因此,在这个“非常”时期,大家需要在各方面倍加注意,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老话说的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根据时令养生保健,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能够获得最大的功效。可是怎么“捂”?该“捂”哪里呢?就要特别的讲究,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多穿点衣服”而已。

     老话春季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向外发散,树木的根须迅速向下伸展,树木的枝叶向上展放,营养向根和枝条的末梢输送。所以人在春天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适当减少睡眠,使自己的阳气尽快发散出来。           另外,在这个季节不要过早的脱掉冬装,减少衣服。中国早有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这个阶段人们的衣着打扮很容易出现“混乱搭配”的现象。“乱穿衣”的族群中,有的是跟着身体感觉走,还有则主张“春捂秋冻”。人的身体本来就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春天要慢慢脱去候衣服,以适应炎热的夏天。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反复,身体就很难适应,病菌也会趁机而入,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冬春季传染病。每年的3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的关系。

1、春捂的益处

1、“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因此,过早的减掉衣服,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2、“春捂”有利于身体抵御风寒:人体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季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处于张开的状态,当冷风侵袭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易患风寒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3、“春捂”有利于身体适应季节变化:初春季节,经常遇到寒冷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上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


2、“春捂”要多少天

    专家建议,春季即便气温回升了,一般情况下得多“捂”上7-10天左右。如果是体质虚弱或者中老年人需要加长到15-20天以上,待身体逐渐适应了天气变化,才可以脱减衣物。

     很多年轻人,刚进入春天,就急着穿上露脐装,露脚踝的裤子,把身体重要的部位都裸露在外。殊不知,寒气从脚起,由于脚离心脏最远,是全身血液循环的末端,热量传到脚部很慢,又在身体的最下部,是阴气聚集的部位,本身就容易寒。从中医角度看,足为三阴经(肝、脾、肾)之始,三阳经(胃、胆、膀胱)之终,脚部以下有60余个穴位与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脚部寒冷会影响全身的健康。

3、“春捂”可以防病

     医生表示:春季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有这密切关系,比如:感冒、肠胃炎、心肌梗塞、中风等。每到春季,突发疾病到医院就医的人数猛增,冷空气刺激是主因,特别是中老年人群,身体适应能力差,血管硬化更为严重,容易导致冠状动脉梗塞。孙思邈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

     很多注重养生保健的人们,也意识到“春捂”的重要性,如果过早的脱去厚衣服,身体易受寒,体寒则伤肺,不但易患流行性感冒,还可能会患上急性支气管炎,严重的还会引发久咳或者肺炎等。春季,还是诸多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如: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不忙脱衣,“春捂”若得法,将会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病几率。

     民谚:春不减衣、秋不加帽;春不蒙首、春不露背;春捂秋冻、百病不碰。“春捂秋冻”凝聚着中国5000年的中医养生智慧,“春捂”也是对我们生活上的一个提醒,告诉我们要注意春天的寒冷,我们要灵活掌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