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岁的贺树龙重病在身 ![]() 中年时的贺树龙 ![]()
![]() 数学家苏步青给贺树龙的两封回信 水母网11月29日讯(YMG记者邹春霞 实习生盛蕾
然而,烟台77岁的贺树龙老人称,自己用58年的时间,推翻了“平行定理不可证明”的结论,求证出这道数学界难题。如今老人重病卧床,他委托水母网独家将他的研究结果公之于世。当然,这一研究结果是对是错,有待世界数学专家在未来去评判。 芝罘区向阳里小区,一栋老式居民楼三楼。朝北的小卧室里,一张用了34年的旧书桌被磨圆了棱角,桌子下面堆叠着成摞的演算纸,桌子上也是。一副老花镜,一座小台灯。墙角,一台老式缝纫机上,那台花60块钱买来的小电视已“退休”了。 屋里很安静,只有氧气瓶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77岁老人贺树龙见记者到访,撑着身体,用微弱的、辨不清音调的声音,与记者聊起他倾尽一生研究的“第五公设”证明方法。 19岁时 老师一句话让他开始研究 77年前,贺树龙出生于福山区东厅街道南厚旨沟,少年天资聪颖的他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1956年的一天,烟台二中初三毕业班里,教几何的崔老师领着全班的同学一起复习。当老师提到,欧几里得的“第五公设”是不可证的,这引起19岁的贺树龙极大的好奇心。“为什么‘平行定理不可以证明’?我就偏偏要试试!”课堂上,洋洋洒洒写满了证明“第五公设”整整的一张纸,下课后摆在了老师的办公桌上。老师认真看后,给他指出其中错误,并叮嘱他安心学习。“‘第五公设’既然不能这么证明,那肯定还有别的方法,我一定要把它找出来!”19岁的贺树龙生性不认输。自此,贺树龙开始了长达58年对“第五公设”的研究。 29岁时 大数学家苏步青劝他“别浪费时间” 高中毕业后,凭着数学天资,贺树龙被留在学校教书。多年里,他先后担任了烟台二中、五中、十中的数学老师。 别人对生命过程的注解,可区分以不同的生活方式。然而,对贺树龙来说,就是讲课,和解题。办公桌上解,回家就是一叠演算纸。甚至家里的墙上都是解题草纸。 从1956年开始研究“第五公设”到1966年10年间,贺树龙都在混沌的演算状态中。时间到了1966年4月16日,他灵光一闪,推翻原来思维方式,以“移动辅助角法”重新开始推断“第五公设”的证明过程。“那天下午4点多,我马上要上晚班,还没打上课铃,我在办公桌上画图纸,一下子找到了解决方法,那是数学带给我的巨大‘美感’”。说到这儿,贺树龙眼眸里闪出喜悦的光彩,他微微眯起眼睛说:“你们平常人体会不到,这种喜悦,只有计算能带给我。” 贺树龙马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寄给了当时担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的苏步青。没想到,这位“数学泰斗”给29岁的贺树龙回了信。鉴于这个命题的“无证性”,苏步青的信里不仅有鼓励,也有劝慰:“我建议,以后不要纠缠在这个命题的证明上,而是把你宝贵的时间用到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上去。” 39岁时 苏步青对他的努力求知“十分钦佩” 10年,3600多个日夜。1976年贺树龙解决掉“第五公设”中第二个问题,惊喜中的贺树龙又给苏步青写第二封信,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邮寄至苏步青的案头。“我对你十年来的努力求知精神,我表示十分钦佩。”苏步青很快又给贺树龙回了信。和上封信不一样的是,整整一页信纸里,苏步青详细与贺树龙探讨有关“第五公设”的相关问题。 此时,年近不惑的贺树龙家里依旧十分贫寒:当教师的微薄工资,家里俩孩子念书,妻子没有工作又有病。“我不眼馋别人的生活。”贺树龙的话里带有知识分子固有的清高。 难点攻克后,下一步就是要梳理、规范每一个可查的论据。“证明最对的就是每个点得有根据,而且所有根据都必须有据可查并允许采用。”贺树龙从那一年里,开始了38年的成果完善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