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9-06-29
儘管哈爾濱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但是,哈爾濱的電影院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是老建築,是清一色的洋建築,而這些早期的電影院老建築,幾乎全部出自猶太建築設計師之手。一句話,猶太人是哈爾濱基本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曾經説過,哈爾濱這座城市是由當地人、外國人和眾多的猶太人共同建造起來的。 有學人閃爍其詞或者底氣不足地説,建於1908年的哈爾濱敖連特電影院是中國的第一家電影院。這幢由沙俄的遠東總督阿列克耶夫和阿貝裏闊夫聯手建造于1908年的二層電影院,在建築設計當中猶太人卻是主要的參與者。敖連特電影院的造型有一種法國式的風度,特別是平頂式的穹隆頂是這種“法式味道”的主要“宣揚者”。而且,女兒墻上面的欄杆也是中國建築上不常見的西式裝飾,都挺好看的,甚至還有一點兒夢幻感。敖連特電影院的內部佈局有點像維也納的金色大廳。外人憑此可以想像出這家電影院昔日的金碧輝煌。不過,現在它已經落伍了。 然而“結論的正確性”常常是受時間制約的,所謂的正確也是階段性的正確。時代與閱讀走到了今天,我們發現,在這之前還有一家電影院,它位於當年老哈爾濱的中國大街和商業街的街角處,叫“捷克斯坦電影院”。猶太人也是主要的參與者。這家電影院建於1906年,比敖連特電影院還要早兩年。因此,捷克斯坦電影院應該是中國第一家電影院。可惜這家電影院已被拆了,假設這家捷克斯坦電影院像其他哈爾濱老電影院一樣還健在的話,可以説,它將是哈爾濱乃至全國範圍內的一道最亮麗的文化景觀。浪漫地設想一下,或者可以在這家電影院裏面放映最早的關於哈爾濱歷史的紀錄片、故事片,可以連續不斷地放、迴圈地放,讓外地遊客,讓來自世界上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國家的觀光客,包括當地居民,了解哈爾濱那個年代的自然與生存形態,那該是何等別致的文化享受啊。不僅如此,相關的部門,旅遊、旅館、餐飲、交通、商家、稅務等等,都可以因此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借此還可以提高哈爾濱在全國乃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從而擴大交往、交流,促進哈爾濱方方面面的高速發展。但是,它已經消失了。因為它的消失,也使得哈爾濱稀裏糊塗地喪失了擁有中國第一家電影院的地位和資格。 還有一個比捷克斯坦電影院還早的另一家電影院——伊留繼昂電影院。猶太人同樣是該建築的主要參與者。 伊留繼昂電影院建於1905年12月25日,是由俄籍建築設計師、猶太人潘瓦科勃採夫創建的。它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的一家無聲電影院。如果伊留繼昂電影院與捷克斯坦電影院像兩個文化巨人在哈爾濱比肩而立,聰明的上海人就不會“理直氣壯”地説,上海的虹口電影院是中國的第一家電影院了。 不過,現在又有一條新的資訊出現了,即當年俄國軍隊的一位叫考布切夫的猶太人,就是曾經偶然地拍攝了朝鮮義士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現場的那個人,于1902年,在哈爾濱創辦了一家比上兩家電影院還早的電影院。至於這家電影院的具體位置、名稱、是什麼樣子、上映過什麼片子、有哪些逸聞等等,則仍一無所知。假若這一“資訊”得到證實,那麼,中國的第一家電影院應出現在1902年。
除此之外,在洋味十足的哈爾濱,還有猶太人創辦于1913年的馬迭爾電影院。這家電影院位於當時的中國大街與蒙古街的街角處(在靠近七道街的南面)。年輕的時候,我曾經和一個相當瀟灑的、讓我佩服得不行的朋友E先生,多次到這家電影院去看電影(那個時代在哈爾濱上映的蘇聯電影比較多,像《苦難的1919》、《列寧在1918》、《漫長的路》和《海底擒諜》等等)。我的這位朋友“認識”這家電影院的那個細高挑的檢票員。到了這家電影院,我的這位朋友照例不失身份地給這位檢票員遞上一支高級香煙,並站在電影院門口同他聊幾句天氣、緊俏商品、市井新聞之類。這位檢票員心裏什麼都明白,但感覺不錯,挺甜蜜的,何況電影院裏還有一半以上的空座呢。聊完之後,我們就可以進去了。反正我是挺不好意思的,但又克制不了對電影的酷愛。因為電影可以讓沒有身份、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普通人過上一小段虛幻的美妙生活。 在哈爾濱的老沙曼街上,即現在的霞曼街上還有一家由猶太建築師參與設計的“大西洋電影院”,這家多少有一點義大利建築風格的老電影院也不見了(這一會兒就“不見”三家了)。這家電影院是1926年創辦的。但最為引人注目的,卻是這家電影院的老闆范思伯,據説他是一個著名的雙重間諜。 另一家由猶太建築設計師參與設計的造型豪華的電影院,名字叫新劇院,也叫華光電影院,就是今天的兒童電影院。這家電影院的外立面裝飾非常漂亮,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時尚化的蓬勃發展,現在,我們只能通過老照片來欣賞它昔日的繁華舊影了。客觀地説,由於它已經“鉛華”褪盡,自然不會再給挑剔又漫不經心的現代人那种老套的豪華感了。換句話説,它還在,但非常普通,看上去像一座老式的鍋爐房。 還有一家美國電影院,後來改名為大光明電影院,這家電影院創建於1929年。當年的這家美國電影院是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電影院,置身於這個“製造”虛幻的殿堂裏,會有一種前衛的享受,同樣顯示了猶太建築工人的聰明才智。解放後,彩綢飛舞,鑼鼓齊鳴,又將大光明電影院改為東北電影院。於此,我不禁感到一絲困惑,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人在時光飛逝、時代變遷之中,不與時代同步改變自己的名字呢? 由猶太人參與建造的電影院還有很多,像亞細亞電影院,當年它被稱為吉幹特電影院,還有地處景陽街上的中央大戲院,後來易名為平安電影院,再後來改叫水都電影院(因為哈爾濱發過兩次大洪水,此院亦在澤國之中。應當説這是一個充滿著悲觀主義的、浪漫的名字)。據説這裡曾經一度是張學良將軍的“少帥公館”。1956年又將水都電影院改名為新聞電影院。少年時代,我曾在那家電影院看過外國影片《三百年前》和《怒火》,相當激動人心,竟離譜地讓我這個少年有點嚮往中世紀,嚮往十字軍了。 在敖連特電影院斜對面的亞細亞電影院(現在仍叫亞細亞電影院),它外觀的樣子有點像希臘的“神廟”。不過,在1907年的時候,這家電影院並不叫亞細亞電影院,而是叫烏克蘭俱樂部,即烏克蘭僑民狂歡的地方。在1925年曾經叫過巨人(吉幹特)電影院。這家電影院也是哈爾濱比較早的電影院之一。 遺憾的是,關於哈爾濱這幾家電影院的歷史,特別是關於猶太建築設計師、建築技師的事卻極少被人們提及。為什麼呢?説不清楚。 (摘自《和上帝一起流浪:猶太人哈爾濱避難記》,重慶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
|
来自: 南靖草堂 > 《戲劇Thea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