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別人”憑什麼幫你?

 zeek88 2015-03-16
別人不是自己人

   臺灣心理學家黃光國在成名作《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中,將中國人的人際關係劃分為工具性關係、混合性關係、情感性關係三類。

   典型工具性關係是陌生人關係,在交往中遵循公平法則”——“合則來,不合則去

  典型混合性關係是熟人關係,在交往中遵循人情法則”——“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典型情感性關係是家庭關係或者親友關係,在交往中遵循需求法則”——“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另一位本土心理學家楊中芳(2001)改進了黃 光國的理論模式。她與楊宜音在系列研究中,注意到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是分離的。有時你知道按(面子)應該給某人(人情),但心中 並無這種(人情)的存在。因此,楊中芳將黃光國的情感性人際關係劃分為應有之情(義務的、規範的情感,也稱人情)和真有之情(真正的、 自發的情感,也稱感情)。

  別人不幫你才正常。別人往往意味著:工具性關係(黃光國的人際關係分類體系)或者外人(楊中芳的人際關係分類體系)。對於此類人際關係,僅需要採取"公平法則"——“合則來,不合則去,雙方完成交易即可。

 別人成為自己人

   如何更好地讓別人成為自己人?一些常見心理學原則可以歸納,比如:

   人們願意幫助"自己人"——你的品味、你的思想、你的興趣,都可能讓"別人"覺得你是"自己人"

  人們願意幫助那些實際上是在幫助"自己"的人;——讓自己的夢想,成為"別人"的夢想的一部分。

  人們願意幫助有禮貌、積極向上、樂觀與有奮鬥精神的人;——對美的欣賞與追求是人的天性或者本能。

  人們願意幫助能夠"幫助"的人;——不要讓"幫助"成為"別人"的負擔。

  社會心理學教材,還可以找出更多原則,不過最重要的一條應該記住的是,人們願意幫助對於自己的幫助給與積極回應與正面回饋的人。

  相信世界上存在願意幫助自己的"別人"。並且盡可能地讓這些人群越來越有層次感、戰鬥力,最終構成一個完善的人際金字塔

   第一層也是人數最多的一層,也就是秉承公平原則或者交易原則的外人

  第二層則是由交往性”“自己人身份性”“自己人構成。前者是朋友”——“朋友們並不存在應該幫助自己的義務與責任,不要將朋友的真有之情混同于應有之情;後者則是欠人情的人,(比如,婆婆家的人)——人情總是要還的。

  第三層則是自己人”——少而精,這是最後的避風港。

  每一層各有多少人呢?你需要多少朋友?如果按照鄧巴數字(Dunbar'S Number),給出個具體答案,最頂層只有7人。那種你在機場遇到,不打招呼不好意思的人,全部加在一起,也不過150人左右。如下圖所示,這是根據人類學家鄧巴研究給出的一個理論模型圖。

  求人辦事,如果擔心丟面子,即使生活壓得你 踹不過氣,還是不主動尋找別人的幫助,那麼,你有可能總是在悶悶不樂、感慨懷才不遇,從此怨天尤人,認為世界上就是沒人願意幫助自己。當因為某些機 遇,成功發家,這個時候,卻頗為記恨那些當初沒有幫你的"別人",那是"別人"的錯還是你的錯?

 別人持有善意

   一個關於助人為樂的心理學實證研究發現,善意和幸福之間的密切關係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善良的人們體驗到更多的幸福、並擁有更多的幸福回憶。令人詫異的是,不僅僅是實際的助人舉動,僅通過為期一周的對善舉的記錄,人們就會變得更加幸福和感恩。(研究全文請參考附錄1  如果人性是趨樂避苦、追求積極體驗而非消極體驗,當他人的痛苦是我們憂傷的原因時,我們會努力去消除他們的痛苦、以便使自己感到好受一點。所以,伸出援手,會讓自己更快樂。

   同樣,當我們能夠預見自己做了什麼後、他人可能 產生的愉悅,這種想像中的屬於他人的愉悅,在自己的內心中可能也能達到同樣的強度。我們能夠體驗到這種主觀想像的他人的愉悅(想像當你給別人一個驚喜時, 就會有這種感受吧)。這樣,快樂就加倍了(助人的快樂和想像中他人的快樂)。反之,當他人沒有因我們的善舉達到期待中的那般快樂時,這條規則也同樣適 用。(以上觀點與實驗來自咕咚對文章舊稿的評論)

 小結

   對別人持有善意,主動去幫助別人,在給別人變成自己自己人機會的時候,同時也給了一個讓自己變成別人的自己人的機會,將讓我們的人際金字塔更厚實,人生更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