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劣根性斗争:焦虑 主观臆测、狂妄自大、贪婪、侥幸心理、恐惧、拖拉

 青衣问道 2015-03-16













  有位木匠砍了一树把它做了三个木桶。

  一个装粪,就叫粪桶,众人躲着;

  一个装水,就叫水桶,众人用着;

  一个装酒,就叫酒桶,众人品着!

  桶是一样的,

  因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

  ——人生亦如此,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劣根性斗争:焦虑 主观臆测、狂妄自大、贪婪、侥幸心理、恐惧、拖拉……

 “沿着焦虑之墙向上攀升。” --索罗斯




贪婪是人生的“坟墓”,侥幸是贪婪的“障目墙”和“麻醉剂”。侥幸是狡诈所附带的。个性狡诈的人,往往都依赖于较多的侥幸心理。而侥幸心理,客观上讲,都和错误、失败是距离很近的。


攀比是魔鬼 侥幸是祸水。 侥幸心理重的人,生活态度通常来说都不很积极

所谓'侥幸心理’:就是无视事物本身性质,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或是违反那些为了维护事物发展而制定的规则,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喜好来行事就能使事物按着自己的愿望发展,直至取得自己希望的结果。侥幸心理就是妄图通过偶然的原因去取得成功或避免灾害,成了许许多多失败、丑陋、悲惨生活的罪魁祸首。


根据《汉语词典》以及心理学中的释义,是指偶然地,意外地获得利益,引申为人们贪求不止,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的心理活动,如侥幸过关,心存侥幸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侥幸心理是人的本能意识,这种心理反映在人们的各种思维活动中,通常情况下,侥幸心理只是一种潜意识,不足以支配人的行为活动,但当一个人自控能力不强,这种潜意识得到孕育膨胀以后,就会引发冲动。侥幸心理,是一种信念的迷失,缺少坚持,是对事件把握控制力上的懒散,若形成习惯,则为成很严重的问题。


侥幸心理是人人都会有的,只是比较脚踏实地的人不太会在意自己的这种心理,他们更看重自己的实干取得的成就;而一些存在投机心理的人,则比较容易相信自己的侥幸心理,相信运气。

侥幸心理是人们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比如当人们遇到压力,风险,危机而感觉焦虑时,心理会失去平衡,为了防止这种不平衡无限制地扩展下去从而导致人出现精神问题,就需要一种不确定的乐观情绪来支撑起人的精神层面,这种乐观不是基于现实的,甚至是和现实相反的,它的作用就是暂时稳定人的精神。高科技经济诈骗行业的高风险率直接导致他们焦虑不安、甚至心理失衡,长期对组织女性成员进行变相性侵,以方面因素在于生意需求,一方面则主要侧重于使心理上达到平衡的客观需求。





侥幸心理几乎人人都有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会使人相信通过某种偶然的不确定事件的发生,而使自己获得意外的收益或者躲过某种确定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一种与事情的常态发展向违背的心理预期。在特定的条件之下,这种心理预期会为人带来一定的乐观态度,在人失败条件下的悲观时,会起到一定的心理支撑作用,使人不至于为了当前事情的发生而心情沉重以至于精神崩溃,这是侥幸心理存在的积极意义。








自私·虚荣心·理性·良心·贪婪·忌妒·吝啬·节制·贪婪

自私是人的天性

        西方圣哲苏格拉底告诫人们:“德行不出于钱财,钱财以及其他一切公与私的利益却出于德行。”自私的人正是在“一切公与私的利益”上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精心为自己打算。他们不仅把钱财看得比德行还要重要,严重时甚至不惜用钱财去践踏德行。自私正是对德行的背离。况且自私的人并不仅仅只著眼于钱财。自私的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是否对自己有利”,并按只对自己最有利的方面去行动,这就是他们全部生活的基础。

      自私的人为了攫取个人的私利而绞尽脑汁,但又千方百计企图将自己的本意掩藏起来。他们察言观色,经常揣度别人是否发现了自已的秘密。人们的闲聊,他也怀疑是在背后对他的议论。因此内心深处总是得不到安宁,所以自私的人以病态的居多。贺拉斯说得好,自私的人必定也是焦虑的人,因为他生活在焦虑之中,所以就决不会自由。

      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爱占小便宜,贪图蝇头小利,是其主要特征。从多抽一支烟到白吃一顿饭,都要在心里来回谋划。例如吃完饭付账,他会连连地说:“我来我来!”并且急急的将手伸进内衣口袋使劲的掏,生怕被别人抢了先,但就是不见把钱掏出来。等到别人拿了钱去付账,他这才拿出钱,而且一定要抢过去推让一番,以便证明他的所谓诚意。这种事做一两次尚可,时间长了就难免要被人看穿。不过这种人既要占便宜,又要顾全脸面,故伎依然要重演下去。他们善于玩弄小聪明,看似得计,其实常被人在背后窃笑。自私的行为,总离不开“刁巧”二字。

      因为自私表现在个人利益上,所以自私的人多吝啬。虽然他们当中有些人的善心并未完全湮灭,但是他们宁肯出力也不会拿出钱财去帮助他人。他们不仅对外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对自己也同样苛刻,把铜钱看得比磨盘还大,因此多被人看不起。他们的行为最多只能得到他人的同情,但很难有真正的朋友。

      自私和贪婪有著原则上的区别。自私只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范围内表现出来。例如三个人分十个苹果,他想的是如何能得到四个。而贪婪的人则想著如何将十个苹果全部独吞。自私的人以占小便宜为目标,一旦得手便窃窃自喜。而贪婪则得陇望蜀,欲望永无止境。从一个铜钱到一个王国,他都不择手段要据为已有。不过一般来说,他们于人、于社会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妨害。

      自私是人的天性,就像贪吃是人的天性一样。自私是一种坏的行为习惯,但还不是邪恶。贪婪才是邪恶。但是这种坏的行为习惯如不加以克服,则很可能从损害他人的利益开始,到损害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发展成贪婪。甚至偷盗、敲诈、造假骗人,化公为私,直到更大的犯罪,以致被人所不齿。后者虽然不属于自私的范畴,但却是自私意识的延伸。这种人机关算尽,也许得逞于一时,但最终被命运抛弃的一定更多。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他们用的是阴谋诡计,无耻骗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的克服自私这种坏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理性,锻练自己的意志。尽管和自私割裂是痛苦的过程,但是一个立志高远的人,如果不能首先做到这一点,任何有价值的接近真善美的目标都是难以实现的,并且终将被自私所拖累。正如苏洵所讲的,“为一身谋则愚”,而且多私者必不义,到头来不仅使自己一生美好的愿望付诸东流,而且很可能自己搬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虚荣心是人的天性之一

        我深信,世上决不存在不恋慕虚荣的人。街头流浪儿会因为多讨得一枚硬币而向同伴炫耀;幼稚园的孩子会因为老师的一句夸奖而嘻笑颜开。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认为只有“使君与操耳!”其实不过是用刘备来做陪衬,标榜的正是他自己。曹操雄才大略,自视甚高,可偏偏碰上一个不长眼的杨修,一而再、再而三地当众道破他心中的玄机,使他的虚荣心受到伤害,以致遭到杀身之祸。而杨修之死,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虚荣心所招致的呢?

      但是对于一个有良知的人,虚荣心会使他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许多弱点。生性粗鲁的人会学得彬彬有礼,心胸狭隘的人会学得慷慨大方,轻浮的会学得自重,自卑的会学得振作,懒怠的会学得勤奋,邋遢的会学得卫生……爱好虚荣的人,为了证明自己比他人更能干,会学习多种技能;为了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荣誉,会加倍努力地工作。适度的虚荣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增加色彩,对学习和工作有所促进,但终不能长久。

      因为虚荣心毕竟和进取心不同。虽然虚荣心也是对于赞扬的渴望,并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作出努力,向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使自己和他人具有可比性。但是当虚荣心一旦得到满足,就会飘飘然起来,所以炫耀常常是虚荣心的表现形式之一。例如有些年青人,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穿衣必求名牌,实在不行,买件冒牌货也是好的。尽管心里明知道是膺品,总还是不忘时时将商标露一露,以显示自己的身分。所以虚荣心追求的是一种并不存在的或者不可持续的光荣或荣耀。而进取心则是为了达到事业上的某个目标而作的锲而不舍的努力,虽然它的目标也有阶段性,但它必定具有持续性,而且是踏踏实实的,一丝不苟的。即使预定的目标一时无法达到,也绝不会弄虚作假,欺蒙世人。

      虚荣和进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过我们也很难界定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受进取心的激发还是被虚荣心所驱使。只要这种行为对个人和集体都是有益的,就应该得到肯定和支持。妄加区分这个人的行为是虚荣,那个人的行为是进取,都是极端错误的。

      然而虚荣心也决不是小人之心。小人心是以欺诈为手段,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肮脏目的。小人心的本质是损人利己,是卑鄙无耻。而虚荣心往往与人无害,虽然免不了与吹嘘为伴,但一般来说,它只是希望在他人眼里比实际的更好,比条件相仿的人更加优越。它用来相比较的目标,总是更优秀的品质,更卓越的成就,更优裕的条件。不仅尽力去仿效,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也会实实在在地去争取、去创造。适当的虚荣心理,可以鞭策一个人不断地进取,所以虚荣心不可一概否定。

      虚荣心是人的天性之一。对于一个头脑发热的人,适当泼点冷水也许是需要的,但是冷水毕竟不宜多泼,所以我们才强调教育人应以表扬为主,表扬正是为了满足一个人对于虚荣的渴望。它可以鼓励进步、激发热情,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出更多的成绩。

      但是虚荣不可以脱离实际,过度膨胀的虚荣心很容易走向它的反面,以致采取不道德或者不合法的手段,去攫取自己想要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从而走上罪恶的道路,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

理性是人性的集中表现

        理性是人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和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人和动物都是按照大自然提供的条件生活的,所以都是合乎自然的,但是人又具有动物所没有的逻辑、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和思维活动,所以人又是合乎理性的。如果人失去了理性,也就是失去了人性中最基本的东西:道德、正义以及法律和舆论的约束,那么人一定要比任何动物更加凶恶、残忍、贪婪和暴虐。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以及他们的许许多多的帮凶和追随者,就是一群丧失理性、披着人皮的禽兽。他们虽然也有知识和能力,但不是将它们用于社会进步,而是用在了个人最狂妄的目的。

      理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在幼年和少年时代的善是肤浅的,局限性很大,而且善仅代表理性的一部分,因此做父母和教师的应有计划地从人的幼年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基本的理性教育,也就是做人的基本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但是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对于基础理论教育的要求不断深入,而在家庭和学校中,对理性的教育却有逐渐弱化的趋势,其后果现在业已显现,如果不能及时扭转,其后遣症是不能低估的。

      理性健全的人,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认识到理性的作用和力量,从而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理性并且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理性领域里向各个方向发展,逐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但是现代社会过份强调自我的作用,盲目追求自爱意识和自我价值,从而放松了对理性的向往,甚至对反理性的行为视而不见,不但不予以斗争,反面唯恐避之不及,这实在是一种恶劣的纵容邪恶的表现,其本质也是反理性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潘朵拉的盒子,装着人性的弱点,潜藏在我们的意识之中,愤怒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一种。在它的驱使下,最容易做出过激的举动。如果没有理性的监守,在这些弱点变成行动之前予以克制。我们的人生必将遭受更多的挫折。有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错事和蠢事,正是由于当事人理性的薄弱,从而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也是我们需要特别反省的。

      理性是知识和经验综合作用的产物。理性虽然深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但是在针对某个外部事物时,总会自觉地显露出来。理性的光辉反映在对客体的善。一个有理性的人,总是将自己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他所做的一切,都有助于社会和他人,而不会损害社会和他人。即使是完全属于个人的私事,他也会考虑到对社会和他人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从而有所节制。知识有助于理性的增长,但在处理日常事务和社会活动时,经验则更为重要。

      理性存在于任何人的心中。只有丧失理性的人,不存在完全没有理性的人。理性不是孤立的,就像圣人的心中也会受到欲望的干扰,恶人心中也时或有理性在闪烁。在人的心中,理性和欲望的争夺无时不在。我们说一个人有理性,是说他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理性战胜了邪恶,而一个丧失理性的人,则是邪恶在他心中起着主导作用。

      人的理性树立了他的尊严。作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在社会中生活的人类,只有理性才能使他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并在一生中将他的业绩和光辉留在人间。“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天地悠悠,人生短促,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积累起知识和经验,做一个有健全理性的人。

良心是一个最具群众性但又最不可捉摸的品性

      原始社会没有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处世的唯一准则就是良心。现代社会虽然法律多如牛毛,但除了对簿公堂,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还得凭藉良心。

      古往今来,“凭良心办事”的原则代代相传,历尽几千年依然被奉若圭臬,可见其永恒的魅力所在。

      在人性当中,良心是一个最具群众性但又最不可捉摸的品性。良心的本质是向善的,但它又因一个人道德标准的不同、知识层次的高低和信仰上的对立,以及所处的地位和立场的悬殊,对于良心的界定就表现得千差万别,使得在对具体物件的认识上,甚至水火不能相容。例如德国法西斯把它们的行为说成是“纯洁和优化人种”,日本法西斯则是为了“大东亚的共同繁荣”,这就是它们的所谓良心。实际上,它们的这些灭绝人性的暴行,和我们所说的良心的本意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们不仅是反道德、反良心、而且是反人性的。

      良心的向善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一个未启蒙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直觉区分简单的是非善恶。正如孟子所说:“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话看起来不免唯心,认知总是通过实践、通过学习才能得到的,怎么可能不虑而知呢?其实我们一般说与生俱来,意思是指孩子在没有系统学习之前,就具有的知识。良心的实质就是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者说肯定是、否定非,肯定善、否定恶的能力。由于孩子出世以后,父母的说话和行为就不断在他们脑子里留下印象,就是一个贼,他也绝不会对孩子说,做贼很光荣,你将来也去做贼,恶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要求孩子将来学好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随着知识的积累,理性的增强,良心向善的动力就愈坚决,就愈有能力抗拒邪恶的诱惑。所以良心需要理性的培养,知识的灌溉。

      然而,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和恶人的挑唆,假如意志不够坚定,一旦使良心失守于邪恶,就可能肆无忌惮的去制造罪恶。即使如此,从小就铭刻在心灵深处的良心也不会完全的湮灭,于是就不可避免的要时时受到心灵的谴责和煎熬,无法得到平常人能够得到的安宁。有些罪恶是在昧着良心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一旦良心发现,将会折磨终生。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有良心的呢?这个问题看起来抽象,但是说到底也是很具体的。所谓的良心,无非是人的本份之心。人从出身开始,毫无疑问心是向善的,但是我们现实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因之人的思想也就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慢慢发展成以自我为利益的中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了。所以说,如果一个人能始终保持着不做损害社会的事,不做损害他人的事,在考虑自己利益的时候,也兼顾到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与人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常怀感恩之情,常存宽容之量,信守诚实之本,这样的人,我认为就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但是,我们还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有良心的人,而且要不断的使它更加净化,更加深沉,更加完美,如此方能面对诱惑而保持纯洁本色,面对邪恶而凛然不为所动。

      良心,是我们心中的佛祖,是我们心中的上帝,是我们心中的神。良心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贪婪会给人带来无限痛苦的地狱

     美国开发初期,地广人稀,地价甚廉,当时土地的出售,是以一人一天所跑的范围为准。

  因此,有一个人付了钱就开始拼命奔跑,从清晨到中午,此人丝毫不敢休息,惟恐稍有松懈就损失了一些土地。到了黄昏,眼看太阳就要下山,如果跑不回终点就要前功尽弃,因此,他开始不要命的狂奔。

  但是哪里想到,当他费尽千辛万苦跑到终点时,人也立即倒地,气绝身亡,卖主只好将他草草的就地埋葬,而所占的不过就是一棺之地。

      在目前的生活中,你是否正为一些目标在狂奔?能不能停下来自我整理一下,思考一下,为何要如此操劳?有没有可能做一些调整?生命应该可以活的更好,不是吗?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回生命呢? 贪婪是一种会给人带来无限痛苦的地狱,它耗尽了人力图满足其需求的精力,可并没有给人带来满足。

忌妒是心灵的野草

      一群魔鬼为了提升业绩,企图以名利、情欲、恐惧、死亡来试探一位道行甚高的隐士,但一直都没有得逞,每个都无功而返。

  魔王知道了,想一显身手,对这一群魔鬼说:“你们这些方法都太肤浅了。退到一边去,看我的!”

  魔王走近隐士身边,轻声的说:“你的同门师弟已经当上了大主教,你听说过没有?”

  霎时间,隐士庄严肃穆的面容,罩上了一层嫉妒的阴影,魔王的诡计成功了。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当你看见别人成功,或别人拥有我们所没有的机会时,心中是否有不满的感觉?甚至怀忌在心,久久不得释怀?嫉妒之心却往往成为我们性格上的致命伤。让我们能以宽广的胸襟接纳自己、欣赏别人,因为那才能使我们真正得到快乐。 忌妒是心灵的野草,它妨碍健康的思想生成。



小处吝啬也是学问

吝啬被人们普遍视为人性的缺点,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小说中,吝啬的人一般都是反面角色,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应该可以当选吝啬鬼的代表。有人在南北文化的比较中,也把南方某些大城市人的吝啬当作不可饶恕的小辫子,抓住不放。但现在都市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活潮流,就是主动追求吝啬。

  小处吝啬,大处大方

  “吝啬”一族有着共同的特征:小处吝啬,大处大方。他们的收入颇丰,但商场打折时总能见到这群人蜂拥而至,路边淘宝店里不乏他们的身影,讨价还价成了购物的乐趣,半个小时能磨10元钱就如一场战役的胜利;不过,衣橱里却也不难见到阿玛尼、宝姿等价值不菲的名牌;有时间坐公车的不会打车,可以自己做饭的不会下饭馆,宾馆里的免费用品一件不落地悉数收入囊中,饭店里的附赠纸巾也进入“用不完兜着走”的行列;但是,请客吃饭时会大方地买单,朋友聚会绝对最快出手;他们会掏四五百元看一场芭蕾舞剧,花五六千元报一个商务英语培训班。

  看上去“吝啬一族”仿佛是个矛盾的结合体,这些自相矛盾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吝啬为了提高生活品位

  在心理学上吝啬描述的是个人对自己的金钱、财物、力气、能力、时间、知识等过分爱惜的一种特殊态度,是一种极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吝啬一族”似乎改写了“吝啬”的内涵,“只选对的,不买贵的”成了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的成熟。省小钱不可能发大财,吝啬小钱的过程本身其实是为了获得生活的乐趣,讨价还价是乐趣、公车上的市井闲话是乐趣、商场里的拥挤喧嚣带来了压力宣泄的乐趣、淘宝店里的小东西唤起了童年回忆中的乐趣……

  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层次,金钱不再是衡量生活水平的惟一标准,也不再是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在“吝啬一族”这里有了新的诠释:钱是获得高水平生活的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省钱不是以牺牲生活为代价,而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和基础。每件物品、每件事对每个人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人们衡量价值的差异决定了他愿意投入的成本的多少,这是带有实用主义性质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比如,教育培训会带来长远收益;人际网络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它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和用心经营。在这些领域,金钱不能作为衡量价值的量尺。在另一些场合,人们对愉悦、快乐的期望很高,花钱是为了快乐。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幸福感在经济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现代人内心中对生活快乐幸福的追求,与表面上的新吝啬主义也就完美地统一起来了。

  投资要量力而行

  要真正做到合情合理的“吝啬”,也是一门学问。要以优质生活为目标,在大处投资、从小处节俭。要有详实、合理的理财计划,既要继承节俭、仔细的美德,也要为整个生活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在保证正常生活开支的同时,有意识地储备教育、医疗、住房、保险等资金,该花之处要肯花,该花之时不心疼。

  对人际关系的投资要量力而行,不同的人际关系要求是不一样的,与客户是利益关系,与同事是利益的共同体和竞争体的结合,与好朋友是志趣相投,与亲人是血缘关系,每种关系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与交往范围,有时需要用钱,有时花很多钱却未必是好事。总之,合理、适度的“吝啬”与细致、有方向感的大方相结合,就会成就生活更多的意义和乐趣。

节制长乐

     《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人的天性和基本欲望,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然而人的欲望总是不断伸张,要求愈来愈高的。舔糠及米,妄视思淫。连孔夫子也不能不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不过幸好色的口子一直没有被打开,但食之风却愈来愈盛,滋生出一批又一批饕餮之徒。所食之物更是层出不穷,从陆地吃到海洋,从地底吃到天空,不仅败坏著社会风气,而且腐蚀著人的意志。暴饮暴食,还会严重地戕贼健康,所以贪图口福之人常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疾病。所以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说:“美食并不忠实于自己的身体,沉溺于味觉是不忠实自己生命的表现。”因此,食色虽人所必须,但节制尤为重要。在营养普遍过剩的今天,节制饮食和怡享天年,在本质上已经是完全一致的了。

      节制不仅仅局限于食色的范围,在所有生活和工作的领域,都有需要讲究节制的地方。《礼记》所云:“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都是讲的节制。我们平常讲的“欲速则不达”,也是从反面阐明节制的必要。即使我们对于事业上的追求,目标也不宜一下子定得太高,否则达不到目的,就会挫伤自信,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因此还是以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为好。好高骛远者看似颇有雄心壮志,但碰壁比侥幸成功的机会更多。

      所以节制的人总是比较安全,心灵也容易得到自由和宁静。特别是能够在关键时刻节制自己,坚持以理性控制自己行为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在他们内心深处,能够理智判定自己生命的价值应该定在什么位置上,并以此作为自己生活的起点和确立奋斗的目标,所以他们总是更容易得到满足和成功。

      节制的要点是有度和不过份,一切正常的合乎道德的欲望都不在节制之列。没有人能完全摆脱美食锦衣的诱惑,但这要与自己的收入相称。而且食不可过饱,要讲究均衡营养,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对过度膨胀的欲望,则必须得到适时的节制。但节制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然欲望会冲破一切理性的束缚而任意泛滥。正如俗话所说,交桃花运的人,原子弹都不能使他清醒。理性和兽性之间,往往只有毫厘之差,这就要看意志的力量了。

      只有在理性指导下的生活,才是有节制的生活。只有有节制的生活,才能始终有快乐相随。节制长乐!




关于贪婪

贪婪是构成焦虑、抑郁的必要因素,即是说神经质的心理不健康者面对需要采取一种迫不急待的必须满足的态度,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的标准,主观期望与客观实际不符合。

贪婪不只局限于对金钱的欲望,对权力的渴求同样可以唤醒内心深处贪婪的本性。贪财的人不因得到财富而满足,恋官的人也不因得到禄位而遂愿。贪婪者的心犹如宇宙中的黑洞,无论什么东西只要进入它的范围,就会瞬间被吞噬,而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并立即做好吞噬新猎物的准备。

      贪婪的基础是自私。初始的愿望也许只是顿有所餐,夜有归宿,但是这种人永远不会向后看,当衣暖食饱以后,他就会羡慕并且希望超过那些生活得比他更好的人,所以贪婪之徒经常处于浮燥的状态之中,心灵无法安宁。

      贪婪者内心的道德善,随着欲望的增加而减少,而恶念则一次比一次更加卑劣。欺骗只能谋取少量的钱财,攫取巨额财富必须施展大的阴谋,所以贪婪是恶行的催化剂。没有一颗贪婪之心不希望从石头里榨出油来,如果尸骨也能炼出银子,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将它们投入溶炉。“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这正是一切贪婪之徒的画象。有人认为贪婪之徒必是凶狠丑恶、无所不为之徒,这是毫无疑问的,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戴着一付道貌岸然的假面。

      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势,以种种莫须有的理由为藉口,或小题大作,或藉故找茬,势无忌惮的敲榨勒索,没皮没脸的鱼肉百姓,这种人不仅为社会所不齿,而且终究要受到正义的制裁。

      贪婪的人并不会因职业而改变贪婪的本性。乔叟在《赦罪僧的故事》中惟肖惟妙的刻划了一个以布道为宗旨的圣徒,他一面谆谆告诫贪财是罪恶之源,一面却在谋划怎样从受教者身上搜刮更多的钱财:“哪怕她的孩子就要饿死,我也决不放过。”我们要特别警惕那些表面上的正人君子,在他们冠冕堂皇的后面,常常隐藏着丑恶的灵魂。“不知耻者,无所不为”,仁慈和凶狠,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随时可供选择的面具,善良的人常常被他们所欺骗。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对财富的向往都是丑恶的,其界定的准绳是他获得财富所使用的手段,一切用正当的光明磊落的手段获得的财富,无论多少都是干净的。财富本身并不是罪恶,只有不义之财才是罪恶的渊薮。

      贪婪像水面上扭曲游动的蛇,搅得人心绪不能平静。如果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等于一座墙垣已经坍塌的城池,失去了对任何邪恶防御和抵抗的屏障,随时都可能在利益和感官刺激的诱惑下崩溃。

      贪婪虽然可以在理性和意志的力量下得到暂时的遏制,但终不能长久。只有从心灵上彻底战胜它,才能得以永恒。虚怀若谷方可无忧无虑,对需求的自足,才会远离烦忧。

      “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贪婪之徒终究不会有好的下场。愿所有希望灵魂得到安宁的人,远离贪婪。










                  贪婪算法正在影响你!贪婪算法也叫做贪心算法。

   贪心法的基本思路:
——从问题的某一个初始解出发逐步逼近给定的目标,以尽可能快的地求得更好的解。当达到某算法中的某一步不能再继续前进时,算法停止。

    好多人喜欢打扑克,就以双扣为例,当你是得分一方的时候 。在还没有40分的时候,只要有分,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就算大王也毫不吝惜。只要过了40分第一阶段就算胜利了,然后就得奔着另一个目标--80分。以此类推,每次都追求离胜利最近的目标。整个过程采用的是“贪婪算法”。

    但是这样打牌不一定就完全正确。有时候忍一下,假如大王不出,也许能一下子就得到30分。这个可能性是有的,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有这个心理,这个应该算是“侥幸心理”。

    在实际操练中,我发现“贪婪算法”比“侥幸心理”要好很多。

    到底是为何产生这个结果呢?

    贪心算法总是作出在当前看来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它并不从整体最优考虑,它所作出的选择只是在某种意义上的局部最优选择。当然,希望得到的最终结果也是整 体最优的。虽然它不能对所有问题都得到整体最优结果,但对许多问题它能产生整体最优解。在一些情况下,即使它不能得到 整体最优解,其最终结果却是最优解的很好近似。

就是这个“即使不能得到整体最优解,但最终结果却是最优解的很好近似”使得大家都很认同这个算法。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这个算法的应用。

   例如,找女朋友,你怎么知道当前的就是最好的?只能在当前的环境下,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用贪婪算法解释就是就算不是最优的,她和最优解也很近似。再如企业招聘,你怎么知道招聘的人是最合适的?只能用贪婪算法找一个最优的近似了。

    现实的世界不像计算机的世界,计算机可以把所有的解都分析一遍,然后找出最优解(当然NP之类的问题除外)。现实的世界做不到,所以只有依靠局部最优解了。

    企业老大做决策也离不开这个思想。很多种操作方法,你都没有试过,就不可能知道那种能到到你的最优解,只能选择一个离你期望最近的操作方法,目前感觉最好的操作方法。至少能保证有个局部最优解。

    看看你平时是否不知不觉的已经用了很多次的“贪婪算法” 呢?







                     心理学意义上的贪

这个贪只有结合心理病理学才可能具有真实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从心理疾病的角度看,所谓的贪是不本真、不真诚,即对于该有的损失和危险采取一种不接纳、不承认的态度,只想得到益处却不肯承受选择的风险和可能的损失;贪是指行为选择时,想要好处,同时却不想要这个选择必然导致的坏处。比如,选择毕业工作时,想要挣钱多的职业,又想要离家近的职业;考试时要想考第一又想身体舒适;找对象时又想找有钱的又想找好看的;选择发言时又想出人头地,又害怕表现不好丢面子。这种吃着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态度和行为选择才是真正心理病理学意义上的贪。这种不切实际的、不承认不完美的完美主义才是真正的贪。它不是执着,而是矛盾和焦虑,是对损失的担忧和对这种担忧的固执意向。其本质是痛苦与焦虑。

这种贪产生后,一个人会从外向变为内向,从对任务的关注转向对自我利益的关注。这个人的意向从一个失措、对某一损失的精力贯注转向对另一损失的精力贯注,此人是最为无效的痛苦,他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都是原地打转、自我循环。心理病理学意义上的贪总是与痛苦焦虑有关,而与行动和执着无关。

这个心理病理学的贪的实质是缺少勇气,只想承担选择的好处,而不敢承担选择的坏处,可天下哪有全是好处而没有一点儿坏处的选择呢?很少有。甚至是纯粹的好事,如有人请我们吃自助餐,也会涉及选择的好坏混合:当我们选择吃鱼,就意味着我们不会吃很多的肉;如果选择喝酒就意味着我们不能选择吃美味,因为我们的胃着实有限。当一个对损失易感的贪婪者来到自助餐厅后可能会产生冲突与焦虑,选择某一个食品,意味着失去了另一美味,所以他一直紧张、失措,心里不停地算计着、徘徊着,一顿美味变成了心灵的折磨,原本的享受成为心理冲突和煎熬的炼狱。

心理病理意义的贪还指对利益的关注与不能超越,当纠缠于损失时,就无法满足需要,这时,我们就赋予利益更多的心理能量,总是算计着利益的得失,即患得患失,给旁人的印象是这个人总是算计来算计去的,每天总是在小事情上想来想去,不想大事。殊不知是他在需要面前因为冲突变得无效,需要的困扰无法解决,所以才算计利益。如果他快速有效地选择,努力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会有效地实现需要,而实现了的需要就不会带来算计,不会耗费人的注意能量。

所以,心理病理学意义上的贪与过高的理想自我无关,与不切实际的行为标准无关,而是与害怕损失和失败的焦虑有关,是对达不到标准的焦虑而不是标准本身让我们痛苦,是选择的困难使我们痛苦。真正的贪与不愿意放弃任何损失有关,而不是与追求任何高标准的结果有关。贪是消极心理而不是积极心理。





心有所贪念,则不得其正




导读:给你一把钥匙,让你去开一把锁,有些人只是把锁打开就好了,有些人还会去留意锁的后面是什么东西,你属于那一类的人呢?请看下文。

 

《大学》中说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而我说:心有所贪念,则不得其正。记得我读过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锁匠,他准备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盒子让两个徒弟开。大徒弟用了仅仅十几分钟便把锁开了;而二徒弟在那研究了半个多小时才把锁给打开了。


  给他俩测试完后,老锁匠问:“你们开锁后都见盒子里有什么东西啊?”大徒弟顿时“容光焕发”,说:“师傅,里面有许多的钱啊!”而二徒弟呢,在那支支吾吾了半天后,不好意思地说:“师傅,我光把锁开了,没……没注意里边有什么?”


    老锁匠听后,决定正式收下二徒弟,将大徒弟逐出师门。
    老锁匠对大徒弟说: “锁匠的职责就是开锁,而不是象你那样,只注意锁“后面”的东西!”


    只什么原因指使大徒弟只有锁“后面”的东西呢?”没错!就是“贪”字,若他心无“贪念”,怎会关心锁“后面”的东西呢?大徒弟有“贪念”后的结果仅仅是被逐出师门。而大家可知,这一个“贪”字让多少人走上犯罪道路,误入了歧途?让多少家庭就此破裂,让多少家人伤心痛绝?又让多少人后悔不已呢?











    发现自己的人格缺陷--你真的认识你自己吗?

 

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是说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虑或对人敌视、暴躁冲动、破坏欲强等。

人格缺陷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行为模式,因人而异。简单的诊断方法是:性格偏激、孤僻,行为异常、乖张,情绪控制能力差,话语真假混淆等现象均可以认为是人格缺陷。其具体表现可以分为:

反社会性人格缺陷。例如:不断地违反法律法规;以欺诈言行谋取利益;行为冲动,不计后果;好斗易怒,有打架或攻击他人的历史;因行为鲁莽而使自己或他人陷入危险的境地;对工作、学习、经济状况和家庭不负责任;缺乏自责,当自己给他人造成危害时,表现出漠不关心或认为是合理的;从青春期开始就有反社会行为;等等。

回避性人格缺陷。例如:由于害怕批评、不满意或被拒绝而回避他人;>>>11不与别人保持密切的关系,除非确定对方喜欢自己;很害怕在亲密关系中被羞辱和嘲笑;对批评和拒绝极其恐惧;由于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很沉默;认为自己不行、社交能力差;由于害怕尴尬而拒绝参加各种活动;等等。

边缘性人格缺陷。例如:拼命努力以求不被抛弃;人际关系既密切又不稳定,常常不是把别人理想化,就是诋毁别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象长期不稳定;行为冲突,具有毁灭特性,如乱花钱、吸毒、性乱;频繁表现出自杀的倾向,或威胁,或自伤;情绪极度不稳定,如短期内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怒;持续地感到空虚;容易生气或发怒;在压力作用下,会变得偏执、抑郁或有分裂症状;等等。

一些人在人际关系当中,往往由于自身的人格缺陷而影响交往的质量和层次,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那么,应如何克服这些缺陷呢?

1. 发现自己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之后,应正视自己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承担起克服心理问题的主要责任,通过自我调节加以解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能够更快、更好地得到恢复。

社会上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机构很多,概括地讲有心理咨询热线、各大学开办的心理咨询中心、综合性医院的心理门诊和精神专科医院等。一般说来,紧急的日常心理危机,比如,自杀、家庭纠纷和一般性的心理烦恼,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热线暂时得到缓解;学习障碍、轻度社会适应不良,适合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各种情绪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心身疾病和人格障碍等发病时间较长、有一定人格障碍基础的心理问题,适合去心理门诊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而精神分裂症或躁狂抑郁症等重症精神障碍,在发作期适合到精神病院接受以药物为主的专业治疗。

2. 个人需要了解自己的状况,并制订详细的心理调整计划。本人要有心理咨询的愿望,咨询的意愿要建立在患者对医生信任和自愿的基础上,自愿地谈及真实的自我,否则咨询效果会受到影响。治疗过程中不必担心谈话的内容外泄,心理医生工作的原则之一就是为对方保密,隐藏问题不利于医生作出诊断和提供帮助。

3. 最好有自助意识。心理咨询是通过他人改变自己的过程,心理医生帮助分析和明确问题的根源,提供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在心理医生的启发引导下,改变还需要个人的积极主动配合

4. 勿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心理问题和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并非一次谈话就能使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通常需要每周进行一次,持续一段时间。医师要全面了解咨询人的生活史、特殊生活事件以及对症状进行分析,在完整的心理评估基础上,和咨询人共同商定咨询目标,然后开始系统的治疗。

因此,正常人对自己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残留的一些不健康的特质和倾向性,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并知道如何对症下药,使自己逐渐趋向健全的人格。

虚荣是指表面上的荣耀,是不实事求是,不考虑具体条件,追求虚假的声誉,即“打肿脸充胖子”。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获得荣誉和引起普遍关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我们把虚荣心的表现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行事购物爱摆阔气。

不懂装懂,谈话海阔天空。

热衷于一鸣惊人的效果。

对名著、影片一知半解,夸夸其谈。

对表扬沾沾自喜,对批评耿耿于怀。

好掩饰自己。

表面热情,内心冷淡,常讨好别人。

喜欢谈论有名气的亲戚朋友或以与名人交往为荣。

热衷于时髦服装,追逐西方的流行货。办婚礼讲排场、摆阔气。爱面子,面子第一。找对象过分追求长相、门第。好表现自己,尤其想在大庭广众下露一手。虚荣心理对我们的危害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它是道德品质向优良发展的绊脚石,也会衍生出自私、虚伪、欺骗等不良行为。其次,它没有“自知之明”,骄傲自满、盲目任性,在进步和成长中是消极的一面。最后,它也是情感变化的导火索。由于虚荣的人心理负担过于沉重,需求过多、过高,自身条件和现实生活的差距不能让他们得到满足,因此,怨天尤人、愤怒压抑等负面情感随之滋生、积累,最终引起情感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变态。严重的虚荣不仅会影响学习、进步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发育,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虚荣心理作为一种普遍心理,已成为人性中根深蒂固、难以根除的心理弱点。有什么方法能够趋利避害,将它利用到好的地方上去呢?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对于虚荣心,切不可从如何破坏它入手,而应该考虑如何改善它、诱导它用在有用的地方。例如,对富有而虚荣的人,可以让他拿出一点钱作为慈善基金,或者经营一项事业使他人受益;对才华横溢而虚荣的人,可以让他多为社会作一些贡献。这样虚荣就能为人类造福。

对于个体而言,人们要及时地对自己的虚荣心进行积极的调适。

1.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改变认知,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每个人都应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有时不仅不能保住面子,反而会使自己的人格发生扭曲。“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理,才能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要实现自我价值,不仅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还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上,正确理解权力、地位、荣誉的内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

2. 把握好攀比的尺度。比较是一种普遍心理,但要把握好比较的方向、范围与程度。从方向上讲,要多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进行比较。例如比较个人在学校和单位的地位、作用与贡献,而不是只看到个人工资收入、待遇的高低;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要比成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从程度上讲,学习好的社会榜样,从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中,汲取精神营养,向那些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努力进取的模范人物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在进步和成长中做一个“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人。

3. 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虚荣心与自尊心是相互联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他的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真实的生活。面对虚荣心,让我们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核心武器,去打败它吧!

嫉妒,是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它是一个人虚弱自私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嫉妒者对家人、亲戚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就,总是表现出大度、容忍;而和自己的同事,尤其是同资历、低资历者却总是过不去,这主要是因为嫉妒者将亲人看做“自己人”,放大了“我自己”而已。

嫉妒心理是一种破坏性心理,对生活、事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1. 嫉妒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积极奋进的精神。

2. 嫉妒容易使人产生偏见。从某种程度上说,嫉妒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嫉妒程度有多深,偏见也就有多大。偏见不仅仅出于无知,还出于某种程度的人格缺陷。

3. 嫉妒压制和摧残人才。在社会生活中,在对人才的评价和使用过程中,人们时常受到嫉妒心理的干扰,使得有些人才得不到及时的、合理的使用。

4. 嫉妒影响人际关系。荀子曾经说:“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甚至能变友为敌

5. 嫉妒影响身心健康。妒火中烧而得不到适当的发泄时,内分泌系统会功能失调,导致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克服私欲是益人益己的大好事,也是消除嫉妒心理的基础条件。

要克服嫉妒的心理,首先要认清自己。心存嫉妒者,是想出人头地的人,无论怎么掩饰,嫉妒的表现已经反映了这种心理。对此,嫉妒者应当正确地评价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只要刻苦努力至少可以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另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你天资过人、精力旺盛,也不可能永远领先、永远不被别人超过。因此,正确地评价、看待自己和别人,也是从心理上战胜嫉妒的武器。

要克服嫉妒的心理,还要替别人着想。俗话说的“将心比心”就是这个18>>>道理,心理学称之为“心理位置互换”。当你感到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时,你可以想一想,“假如是我取得了成绩,别人对我产生这种无端的怨恨,我会有什么感受?”这种换位思维常会有效地帮助你摆脱苦闷的心理。

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赶上或超越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多种情绪体验。它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产生攻击诋毁行为,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伤害自身。下列方法能帮你克服嫉妒心理。

1. “想开些”消除法。人生总有不如意的事,如果处在愤怒、兴奋或消极的状态时,能较平静、客观地面对现实,就能达到克服嫉妒的目的。

2. 正确认识法。嫉妒心往往是由误解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人们给予他人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你。

3. 正确比较法。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互相熟悉的、年龄相仿的、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要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以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

4. 攻击嫉妒法。嫉妒心理一经产生,就要立即将它消除。这就需要积极进取,使生活充实起来,取得成功。

5. 自我驱除法。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若出现嫉妒苗头时,立即进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态,就会变得“心底无私天地宽”了。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行为。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铤而走险。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有很强的渗透性,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存有私心杂念。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嫉妒他人 。自私的人嫉妒心强,心中只有自己,根本不能容纳别人。如果谁的本事比他强,取得了好成绩,甚至在容貌、身材等方面超过他,他就会感到难受,于是想方设法诋毁、诬陷、为难比他强的人。嫉妒心有时会将人引入疯狂的状态,甚至会导致伤害别人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2. 技术垄断与剽窃。过去社会上有些手艺人身怀绝技,但从不肯轻易将技术传授他人,怕“传给徒弟,饿死师傅”;有的人“传儿不传女”、“传女不出嫁”;有的人则终身不授后人,将技术带入坟墓,结果使我国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手艺销声匿迹。现在还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有些技术人员将本企业的某些专利技术盗取并卖给其他企业,以换取个人的好处,有的假冒著名商标,有的盗用版权,以谋私利,等等。

3. 不讲公德。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对此有些人却漠然视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损坏公共物品,等等。

4. 以权谋私。这主要表现在某些掌握管理权、经营权、行政权的人身上。他们以权谋私,以致党风、政风、行业之风不正。少数人手握权力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搞权钱交易。

5. 以钱谋私。社会上有些人为了拉关系、走后门,不惜用金钱、礼品去贿赂有权之人,用金钱为自己谋利。

从上面所列自私行为的几种表现可以看出,凡自私的人都有这样的病态心理,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聪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等等。这些心理经社会传播,逐渐变成了一种流行的畸形心态。由于社会制约机制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确实从中捞到了某些好处,更使得自私之风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导致腐败,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导致社会丑恶现象的出现,败坏社会风气,是违法乱纪的根源。

对自私的心理调适有如下方法。

1. 内省法。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用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作为客观标准。要反省自己的过错,就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模范学习,对照榜样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

2. 回避性训练。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对的,促使自己改正。

3. 多做利他的事。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的事。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等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乘公交车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从而在行为上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到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杀害了无辜的吕伯奢一家。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是害人害己的祸根。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神经过敏,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猜疑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他人和看待外界事物,看到别人议论,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导致猜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 有的人曾有过轻信他人而被骗的经历。他们以往比较轻信别人,告知其许多个人隐私,但却遭到欺骗和背叛,从而产生巨大的挫败感,产生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怀疑、猜忌。

2. 有的人在某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但自尊心过强,总认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的缺陷,看不起自己,越想越信以为真,陷入猜疑怪圈而无法自拔。

如果猜疑心过重,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甚至导致狭隘心理,不能很好地与周围的人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危害身心健康。要克服猜疑心理,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加强交流,解除疑惑。如果过分猜疑而无法解脱,就索性真诚地与对方交流、沟通,通过谈心可以让对方了解自己的人品和思想,消除误会。这样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就能把自己从猜疑中解脱出来。

2. 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作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考的。

3.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首先,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认为别人总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不要对别人的议论过于敏感,要调节自己的心理,多想想如何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中汲取经验,以便下次把事情处理得更完美,而不要时刻处于对自己做过的事的评价与猜疑中。

4. 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一看到自己的缺点就灰心丧气,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相信自己的能力,这会给他人一个良好的印象。

摆脱错误的思维方法的束缚很重要。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了。古代有一个22>>>人丢了斧头,怀疑是邻居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一举一动全是偷斧的样子。由此可见,只有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扩展思路,才能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猜疑往往是心灵封闭、掩饰自我、人为设置心理障碍的结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的信任,消除隔阂。

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悲剧。因此,当听到“长舌人”传播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受骗上当。

要综合分析被猜疑对象的长期表现。当我们开始猜疑某个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羞怯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由不正确的自我暗示引发的心理障碍,有一部分人是由遗传基因造成的,而大多数人是受家庭和周围环境影响所致。羞怯的原因通常有如下几点。

怕丢面子。

过度缺乏自信。

认知领域里的概念错误。

对安全感的过分追求。

克服羞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克服羞怯心理最可行的一点,就是长期有意识地寻找各种机会发表言论,与人沟通。只有通过在各种场合下与各种人进行交流,才能慢慢地消除羞怯心理。另外,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之前必须纠正几个错误的概念,否则就算有再多的训练也只是治标不治本。>>>23

2. 自信缘于对自己熟悉领域的高度认知。任何一个人在讨论自己擅长和熟悉的内容时,都会比谈论那些对自己来说完全陌生的内容更有自信,这与口才无关。所以,在社交场合你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而避开会被别人一问三不知的内容。另外,不但要学习感兴趣的知识,还要多了解一些自己不熟悉但世人皆知的常识。这样不但可以让你在特定领域与人顺畅沟通,也可避免在其他内容的讨论中犯一些低级错误而打击自信心。

3. 好口才是说出来的。羞怯往往来自于消极的心理暗示,很多羞怯的人都以为好的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试想一下,如果每天训练自己说同样的话一百遍,坚持说一个月,是不是以后每次说这句话时都能达到像说YES、NO这样流利的效果呢?

对不善于口头表达的人来说,经常性地背诵和朗诵是最好的训练。我们常常看到主持人在台上妙语连珠,却不知他们在台下的紧张焦虑。而之所以能有那么出色和自然的表现,完全是艰苦训练的结果。

4. 真正看重你面子的人只有你自己。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当众讲话,是怕说错话被人瞧不起、丢面子。而事实是,几乎没有什么人能记住和关心别人丢脸的事,而真正在意的只有你自己。因为在任何场合中,表现得好与不好完全是你自己的事,只要你自己感觉没有什么,别人更不会放在心上。而如果你自己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反而会放大你在别人眼中的缺陷

5. 对安全感的过分追求只会适得其反。很多人羞怯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内心过度放大了因说错话而带来的不好影响,使自己在每次发言时都处在极度紧张不安和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下。

事实上,这样的恐惧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这时,让自己放轻松点,先把要说的话想好,然后用较慢的语速一字一句地说清楚,你会发现,其实当众说话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甚至,在你有过几次与人愉快交流或当众成功发言的经历后,你很容易就能找到其中的规律。以后如果你每次都照着上次成功的经验去做,不久你会很自然地发现自己的朋友开始增多,口才开始变好,社交困扰开始减少,而羞怯的障碍也慢慢消除了。

偏执指病态的自我援引性优势观念或妄想,常见的是关于被害、爱、恨、嫉妒、荣誉、诉讼、夸大和超自然力的妄想。这样的观念或妄想与器质性精神病、中毒、分裂症有关,或是对应激的反应,还可以是一种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良好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强;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有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与家人和睦相处,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易产生病态嫉妒。好嫉恨别人,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存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的心态。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难以通过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因此在社会上人数和比例不详。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以男性较多见,且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对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主要是进行心理治疗,目的是克服其多疑敏感、固执、有不安全感和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的忠告,所以,应该先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 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   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真诚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2)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见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进彼此的友谊。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则”。性格、脾气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关系。另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个人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亦存在“心理相容”的问题。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与一致,即所谓的“志同道合”,这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3. 自我治疗法。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好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非理性观念,例如:

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即给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现在对这些观念加以改造,以去除其中极端偏激的成分:

我不是说一不二的君王,别人偶尔的不忠应该原谅。

世上好人和坏人都存在,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

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

我不敢表达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每当故态复萌时,你应该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对自己不自觉表现出的偏激行为,事后我们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再犯。

(2)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旋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对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3)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真诚地说感谢的话,而不要敷衍应付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4)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5)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纠纷、冲突和摩擦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必须学会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

贪婪指一种攫取远超过自身需求的金钱、物质财富或肉体满足的欲望。“贪”的本义指爱财,“婪”的本义指爱食,“贪婪”指贪得无厌,意即对>>>27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目标有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满足,胃口就越大。

贪婪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俄国作家普希金在其作品《渔夫与金鱼》中就描写了一个十分贪婪的老太婆。和这个老太婆一样,有贪婪病态心理的人,在对待金钱、权力、女色、美食、财产等方面永远是贪得无厌的。例如,广州民航局售票员易芳利用职务之便,伪造机票,贪污公款几万元,她尝到甜头后,变本加厉,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伪造3.73万余张机票,贪污人民币313万余元。

凡贪婪之人,都是利欲熏心的。古代有一则寓言叫“齐人盗金”。齐国有一个十分贪婪的人,一天他走过集市,看见摊子上摆着待出售的黄金,拿起一块就走,被人捉住后,他说:“吾不见人,徒见金。”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有贪婪心理的领导往往会丧失理智,不顾道德、法规约束和舆论谴责,疯狂贪污,无耻索要,找种种借口用公款大吃大喝。例如,某县一个经济效益较好的小厂,职工们拼死拼活干一年,好不容易盈利30万元,可厂长却用这笔钱买了一辆“蓝鸟”轿车自己乘坐,并到处吹嘘说:“别看厂子小,咱也有 蓝鸟 。”职工们却愤怒地骂道:“职工拼命干,挣了30万,买个乌龟壳,坐个王八蛋。”

贪婪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补偿心理。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曾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提高,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2. 攀比心理。有些人原本也是清廉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人甚至那些比不上自己的人都发了财,心理失去平衡,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发一种攀比之念,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3. 错误的价值观念。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应为自己所有。这种人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为了“潇洒走一回”,不惜“拿青春赌明天”。这种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儿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会满足。

4. 行为的强化作用。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发现。而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心理强化,不断刺激着那颗贪婪的心。

贪婪是个人在后天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改正,具体方法如下。

1. 知足常乐法。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欢乐,也有缺失,不能盲目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2. 格言自警法。古往今来,仁人志士都非常鄙视贪婪之人。他们撰文作诗,鞭挞或讽刺那些向国家和人民索取财物的不义行为。其中,最著名的是陈毅的《感事书怀·七古·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奉劝有贪婪心理的人,将此诗裱成堂幅,悬挂室内,朝夕自警,好自为之。

3. 二十问法。这是一种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纸上连续20次用笔回答“我喜欢 ”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20秒,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作较深层次的分析。例如,一个贪财的人在纸上连续写下“我喜欢钱”、“我喜欢很多的钱”、“我喜欢自己是个有钱人”、“我喜欢有许多财富”、“我喜欢过有钱的生活” 写完之后,他就要思考一下,自己对钱是否有一些过分的欲望,为什么许多举动都与钱有关。接着想,人的生活离不开钱,但这钱应来得正,不能取不义之财。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贪婪之心最终会阻碍自己的发展。然后分析自己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还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清楚后,便要下定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贪婪的恶习。




















小心陷入这26个心灵陷阱




1、幻想——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当人遇到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便脱离实际,想入非非,把自己放到想像的世界中,企图以虚构的方式应付挫折,获得满足。白日梦便是一种幻想,如果白日梦代替了有意义的行动,就会成为逃避现实的手段,也可能成为心理变态的征兆,发展成为幻想症。幻想是美丽的,现实是残酷的。幻想只是一种感觉,如想要人生有成,就应该立足于现实,尤其是为人处世时,更不可不切实际,否则就无法切实地解决问题,求得改变与发展。



2、消极——对现实的退缩于逃避


消极的人往往给人一种不慕名利的虚假印象,其实他们的内心是极度空虚的,对待事情也是消极的。这种人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去做,即使有再强的能力,终生也将一事无成。消极与积极在于看法与认识的不同。走在一条具有太多信息、太多欲望和太多竞争的人生路上,我们总有几丝忧虑、几多彷徨,还会常常有些无奈。但为了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必须建立一种积极的心态。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你将拥有好的心情,你的心态往往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3、自负——无知者的自我膨胀


自信十分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过分”自信就会变成“自负”。“自信”和“自负”之间存在一个度,但很多人却因为成功而自我膨胀,以至于陷入自负的心里陷阱。自负有时表现为狂妄,自认为无所不能,过高地估记自己,看不起身边的人。因此,自负的人常会陷入狂躁之境,最终走向失败。



4、草率——失败者的根源


生活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人在遇到事情时不加考虑,匆忙决定后又后悔不已,有时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可是这世上根本没有后悔药,我们无法预知明天,所以许多事情的成败常常取决于我们是谨慎小心还是草率鲁莽。有些人之所以失败了,也许就是他们缺乏思考和准备,而那些头脑理智的人总是经过周密考虑后才采取行动,因而这样的人最容易成功。



5、傲慢——得不到支持的尊严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一般来说,知道东西越多的人就会越谦虚,而知道得越少、气量越小的人就会越傲慢,因此我们可以说傲慢是虚荣和一知半解的结合物。过分傲慢的人摆出一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态度,这让他们常常遭到别人的反感,使他们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6、多疑——无中生有的心灵枷锁


古语有云:“长相知,不相疑”,其实这句话也可反过来说,不相疑,才能长相知。但是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也一直都是害人害己的祸根。多疑会让人们对身边的每件事情习惯性地往坏和消极方面想,一个人一旦掉入猜疑的陷阱中就容易对每件事神经过敏,让别人对自己也产生疑虑,这对正常的人际关系是不利的,而且疑心最终也会使自己陷入紧张和焦虑之中。



7、奢侈——有钱时摆阔,没钱时挨饿


奢侈是一种毒药,一旦沾染,就会不断蔓延开来,而且传播速度很快,波及范围很广,一个人开始追求奢侈的生活,那么,周围的人很快就会奢侈起来。浪费是最大的犯罪,如果你浪费时间,那是在消耗生命;如果你浪费金钱,那么,你就走在通往灭亡的道路上。



8、自闭——画地为牢,把世界关在门外


把自己封闭起来,可以躲避风雨,但是阳光也进不来了。一个能够打开心扉,迎接阳光的人是永远不会自闭的。如有阳光一样的心态,你就不会在抑郁失落中迷失自己,你就不会失去方向。正确地估量自己的价值,并且让自己持续地“增值”,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你的生命才不会白白的度过,才会觉得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



9、偏执——偏重于自我的执著


有主见,有头脑,不随声附和,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应该以不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头脑都应该存有辩证的观点,死守一隅,坐井观天,把自己的偏见当成真理,而且至死不悟,这是为人处世的大忌,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纠正这种态度,就很可能会误入人生的死角,抽不出身来。



10、急功近利——不思长远的“近视眼”


急功近利的人目光短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要闻到芝麻香,就会忘却西瓜甜。他(她)们的视野只能看到眼前,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急功近利者一贯的行为方式。为了摆脱眼前的状况,这些人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只为求得一时的痛快,而不长远考虑。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11、贪婪——心灵的贫穷,灾祸的根源


人在现实中生活,不可能没有欲望,欲壑难填,对金钱的欲望,使很多人变得贪婪无比。诚然,金钱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在解决生活所需之后,不能一味地贪求。古语有云:“多贪不如少用。”人对钱财的欲望应该有一个度,如果超过了度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停下来,不要因为过分贪婪换来后悔莫及的结果。



12、无原则——被丢弃的道德


利益在生活中经常被追捧,甚至有人喜欢把自己的一切准则都与利益画等号。和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其他人相处的时侯,时时刻刻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诚然,对很多人来说,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把利益作为自己做事的准则,那么到后来,这样做的人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利益有时侯还会成为别人引诱自己的陷阱,而以利益为准则的人,掉进陷阱的几率比跳过去的几率要大很多。



13、嫉妒——诋毁别人的成就,暴露自己的无能


嫉妒是人心上的肿瘤。嫉妒可以让美丽的人变得丑陋无比,可以让热情的人变得冷若冰霜。嫉妒是一种憎恨式的感情,拥有嫉妒的人,看见别人比自己过得好,比自己运气好,就会恨得咬牙切齿;而看见别人比自己运气差,过得没有自己好,就会洋洋得意。这样的感情,对人际关系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人应该用一颗豁达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因为嫉妒心只能把人送到疯狂、崩溃的边缘,而不会让人获得美好和幸福。



14、固执——蟠踞于心灵的愚眛根源


固执是一种坚持成见,不懂得变通的心理现象。人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事物价值的评判都要通过自己的价值观来完成,这本身就带有极其浓郁的主观色彩。如果对一个事物的认识错误,但是又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进行有效的改正,就会错上加错。固执并不是坚持的近义词。其实,打开固执的枷锁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能及时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观点,有效地接受新事物,很容易就能打开固执的心灵枷锁。



15、轻诺寡信——轻诺寡信,多易必多难


诚信为立身之本,要做到诚信,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轻易承诺,这样才能避免背信弃义。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就答应别人的要求,事后又做不到,这样的人就不会获得他人的信任。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要一诺千金。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的言行要以诚信为本。



16、张扬——浅薄者的朋友


有着张扬性格的人狂妄自大、盛气凌人、锋芒太露,言行之间容易招致非议,伤人伤己,因此做人要谨言慎行。“谦受益,满招损。”无论是才华满腹还是志高意满时,都不可趾高气阳、骄傲自大,而应该在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同时收起锋芒,低调处世。《老子》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即便是有才华而不得志的时侯,也无需悲观或者埋怨生活的不公,要做到淡然处之,以低姿态做人。



17、虚荣——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


虚荣是追求个人的荣耀和表面的光环,以求博得别人的欣赏、尊敬的表现。爱慕虚荣的人都有较强的自卑心里,他们不知道,内心空虚无知、外表光鲜的人反而招人厌烦。气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虚荣心,不应该把它扩大升级,而应该通过虚荣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加强学习和改进,不断提升、激励自己,勇往直前。



18、拜金——为自己套上黄金的枷锁


毋庸置疑,金钱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钱财是生外之物,不要被金钱和自己的贪婪迷或了双眼,应适可而止。把贪心戒除,这样就能知足常乐,解开束缚人的脚镣。除此之外也不要吝啬,能够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幸福。不把金钱看得太重,学会舍得,才能把握住人生的机会和命运。



19、冲动——陷于悔恨与自责的漩涡


在日常生活中,确实会有许多事情让我们气愤、很无奈,但是无论自己的情绪多么冲动,都不能失去理智,更不能不顾一切地采取过激的行为。“事缓则圆”任何事情的解决都是理智加公平的结果,一味冲动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往往会造成让我们难以承担的后果。因次,在遇到窘境时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才是明智的选择。



20、盲从——失去自我的可怜人


很多人都会盲目地追求大众潮流,这是很多人都具有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心灵陷阱。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的选择方向也应该是不同的。因为盲从,我们往往丧失了自我,迷失了自我的个性,丧失了自我判断力和自信心。



21、自我设限——杀死你的潜能力


“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狭隘的心理是阻碍人前进的障碍,很多时侯,一个人的失败并不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是自我设限的心理已经注定了不能成功。自我设限的狭隘心理使一个人的心胸不宽广,使一个人的的眼界不开阔,使一个人的目光短浅甚至还会使人产生严重的自恋情结,有这种心理的人很难与他相处,而且容易伤害他人。这种人是天生的失败者,因为自我封闭和自我设限,他们陷入了精神上的贫瘠和恐慌中。




22、报复心——小鸡肚肠,睚眦必报


报复心是无底的黑洞,源自于仇恨的怒火。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报复心理,而任由报复心吞噬自我,就会失去理智,做出莽撞乃至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报复心强的人容易意气用事,一旦急火攻心,常常只顾发泄心中的情绪而不听从别人的劝告。他们无法坦然面对挫折,不会宽恕他人,往往为了贪一时之快而伤人害己,结果既失去了人缘,又把自己也推入了麻烦的陷阱中。



23、侥幸——自我欺骗的放纵


侥幸心理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人的思想受到蒙蔽,从而做不出正确的判断,甚至迷失方向。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其实严重的后果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起来形成的,因此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偶尔一次侥幸可能会使人取得成绩或者得到某种益处,但总有一天会跌倒。任何时候都要丢弃侥幸心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理想。须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唯有踏实勤奋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24、强求完美——自卑与不自信的怪胎


中国有句古训: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俄国著名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一片完美的树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存在追求完美的人。他们不但对自己有着完美苛刻的要求,对身边的人和事也都抱着同样的态度。因为过度地追求完美,他们失去了很多愉快幸福的生活,甚至自己的生命。



25、失去目标——斗志的迷失


失败是不需要计划的,而成功则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并一步一步地去实践它。古今中外,大凡事业有所成就者都具备两点:一个是自己有着清晰的事业目标; 二是朝着目标不停的奋斗。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盲目航行的船一样,对它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而如果一个人有了目标,并且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它让路。因此想要成功,就得从一点一滴做起,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长期的、具体的目标,充分利用好时间,带着目标上路,就会到达目的地。



26、中年危机——重压之下的情绪风暴


人的生命曲线从高峰跌下,而工作和家庭的负担曲线则向上升去,这两条抛物线的相交点正是中年。人到中年,会对工作、事业都不满意,认为眼前没有任何挑战值得全力以赴,会变得死气沉沉、喜怒无常、悲观消极;人到中年会遭遇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心里和身体上出现下滑的迹象,这就更加重了中年危机以及困惑。陷入中年危机心灵陷阱的人会出现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引发心里上的问题,并伴随着出现身体上的反应。只有树立积极的心态,用充满自信的心态来应对的中年人才能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