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底款的相关知识(二)

 RK588 2015-03-16

 

(八)图案铭款
图案铭款又称之为花押、记号、花样款,广泛书写于晚明到清代的民窑青花器物的底足部。这种非文字的图纹作为标识,有两个作用:一为该类瓷器制作作坊的特有标志,别家切勿仿冒;二是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为更多的消费者所喜爱,因此,销路更好。其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花押式款。具有汉人印章和元人花押特征的独创纹饰款。这种纹饰为方形或近似菱形,有边框,内部以线条分割几部分,分别以不同弧线、直线组成,除当时作坊内部人外,有一些今人已很难推测其内涵和寓意。
2、简笔花鸟图案纹饰。多以简练的线条在器底绘以植物叶、寿桃、海棠、灵芝、蕉叶、兰花等,动物风、鹤、鹭、兔、螭、龟等。
3、宗教寓意纹饰。这类标识是以道教和佛教的标志物、常用物、吉祥物为内容,简笔画出,让人一目了然。如道教标志有八卦图、太极图,如八仙的手持物有芭蕉扇、宝剑、葫芦、阴阳板、花篮、渔鼓、竹笛、荷花。佛教标志物八吉祥及杂宝类物品,如法轮、法螺、宝盖、宝莲、宝伞、宝罐、双鱼、盘肠、方胜、犀角、珊瑚、钟磬等。
4、以美好寓意吉祥如意之物作为纹饰。这方面有文物博古、笔锭如意、鸣风在竹、古鼎熏炉、花架盆景、琴棋书画、银锭双钱、蝙蝠云头等。
5、似字非字的符号和变体篆书纹饰。

(九)供奉铭款
供奉铭款是宗教信徒为求神灵保佑施舍给道观、寺庙中作为供奉器上的铭文。这种供奉器为订烧之物,其上铭款宋代始现,元以后流行。铭文一般包括神灵名、施舍者姓名地址、施舍时间、供奉目的等。如供养于“观音大士前”、“释迦牟尼佛前”、“关王大帝前”及道教“金录大醮坛”等。供养器物多为香炉、花瓶、烛台等神前供奉之物。较为著名的典型供奉款为元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象耳瓶上的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北。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台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祀,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拱”。所记供养人姓名、籍贯、乡里、施舍物品及数量、施舍年月、供奉寺庙和神灵甚祥。
(十)广告用语铭款
这是制瓷作坊主人为推销自己的产品所书写的宣传文字。唐代长沙窑瓷品上开始出现,一般标铭为“张家”、“何家”、“吴家”、“杜家花枕”等姓氏记号,也有写上广告词的:“丁大刚作瓶大好”、“郑家小口,天下第一”,也有标上此器价目的“价钱册文”。在明代民窑青花瓷上,竟有“此碗大好”的广告语。

(十一)仿图章印记铭款
明清时期,在瓷器底足上出现了印章式的铭款。“康熙御制”四字正方形,外粗内细双框,字体为方正宋体字。到雍正时,又出现四字款“雍正年制”、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形成仿篆刻印章形式,而无边框字体为铁线篆。乾隆以后,这种篆刻款形式更多,而多无边框。书法有的工整,有的较草率,较草者当为仿款。至于民窑伪托款则更草。嘉庆、道光皆有这种手写的图章式篆书铭款。这种篆刻形式款识的出现与当时文人书画和篆刻学的兴盛不无关系。其特点和作用十分明显,就是不仅作为朝代年号标识,而且起到很好的书法装饰作用。


(十二)伪托铭款
伪托款又叫寄托款、仿写款,是在后朝代的器物上书写前朝代的铭款,其中最常见的是景德镇青花仿写的纪年款。自明成化年以来,伪托款屡有所见,至今已有愈演愈烈之势。伪托铭款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官仿官。皇宫贵族发思古之幽情,寄好古之心意。清代景德镇官窑精心仿制前朝代的官窑精品,以作为自己陈设雅玩或赏赐之用,并非以获得暴利为目的。所以对这类铭款称之为寄托款也未尝不可。二是民仿官或民仿民。民窑大量仿写以前朝代的官窑款和民窑款,与社会上的收藏古玩之风日盛有关,目的是为增高其经济价值,卖出好价钱。这类铭款可谓冒牌货,故可称之为伪托款。伪者,假也。伪托或寄托铭款的大量出现,在陶瓷领域造成一定混乱,给收藏和鉴别瓷器真假带来很大的麻烦,给骗子蒙人也创造了机会。当然,民窑瓷器上的伪托款,字体潦草不规范,较易识别,而官仿官瓷器,不仅从器型、工艺、纹饰,而且铭款皆惟妙惟肖,就很难辨识。如果说古人仿写前朝铭款还是以笔摹写的话,现代仿品上铭款文字可采用高科技手段,更是以假乱真。

四、铭款文字形式类别
青花瓷铭款的文字形式最为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为汉文字体、少数民族文字、外国文字三类。
(一)汉文字铭款。
在青花瓷上汉文字铭款占主要地位,这是因为瓷器是中国发明的,青花瓷被誉为中国的“国瓷”,而且大部分是景德镇生产的,景德镇又是元、明、清官窑的所在地。汉文字在瓷上的书写形式有各种书体,但仍以真、草、隶、篆居多。
1、真书铭款。真书又叫楷书。明清时期,楷书是瓷款的主要书体,特别是官窑纪年款,要求庄重大方。款字以唐楷为多,在清代同时使用宋体字。
2、草书铭款。和真书相比,草书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灵动,笔墨酣畅,艺术性更强。在元末明初的青花瓷碗心常用草书写以“福”、“寿”、“禄”等吉祥语。清代青花山水、花鸟、人物画,有的用行草题字,这些草书款可作书法欣赏。
3、隶书铭款。在明初民窑青花瓷上,开始用隶书题写铭款,有“福”、“禄”、“寿”等单字款。清代亦有用隶书入瓷款者。
4、篆书铭款。青花瓷上篆书款的使用自明永乐始,在压手杯内心书以“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以后有宣德、弘治、万历等用篆字书写纪年款: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各朝皆有以篆书入铭款的情况。
5、变体文字。少数地域性文字,由于应用范围小,对这类文字,今人多不识。
(二)少数民族文字铭款。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又出现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历史,故在瓷款铭文上留下少数民族文字是不足为奇的。在青花瓷上铭款,据现有资料看有以下几种:
1、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聘任西藏喇嘛教僧人八思巴采用藏族字母所创制的拼音文字,于至元六年(1296年)始颁布推行,仅用于官方文信上。由于难记难写难拼,不够成熟,难于表达思想,社会上仍然使用汉字。所以八思巴文没能普遍应用,元亡后,也就不用了。在瓷器上作为款铭的则更为稀少。仅用于元龙泉模印款,少数青花瓷外底书写八思巴文款,以作装饰用。
2、蒙文。元代以后,明清时期在青花瓷上书写的蒙古族文字。
3、满文。1644年清代顺治当朝以后,到康雍乾三朝成为盛世,也是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为了巩固统治,笼络汉人,所以一直使用汉字,满文在官方文书上与汉文并用。故陶瓷上的铭款仍以汉文为主,满文偶一为之。青花上使用满文的铭款,多为满人贵族订烧,所以十分稀少。正因为少而显得资料弥足珍贵。
4、藏文。青花瓷铭款上的藏文款,内容有佛经、六字真言等。多与宗教、寺庙相关。作为赏赐西藏王宫的官窑瓷器上,书写有藏文。
(三)外国文字铭款
自元代以后,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的兴盛,外国商人到中国订烧瓷器,或由于中国商船进行海外贸易的情况不断增加,为适应国外的需求,在青花瓷器上书写外文的情况逐渐增多。
1、阿拉伯(波斯文)文铭款。从明代早期始,中国的回族商人到阿拉伯(波斯)地区经商,阿拉伯商人到中国内陆贸易,瓷器是一大宗输出商品。根据阿拉伯民族和宗教的需求喜好制作的瓷器,特别是以阿拉伯文书写铭文的青花瓷大受欢迎。其中正德年的青花瓷上,铭写古兰经文、经旬的瓷器更为典型。
2、蓝查文。蓝查文是古印度文字,梵文是在它的基础上创制的,明代青花上始书,清代亦有少数官窑器上书写蓝查文。
3、梵文。梵文是佛教书写经文或咒语的文字。明、清皇帝笃信佛教,故在青花瓷上多有反映。
4、其他国家文字铭款。明清之际随着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增多,为适应欧洲市场需求,或按客户订烧要求,在青花瓷上书写西洋一些国家文字的铭款也随之多起来。这些出口瓷在国内发现较少,主要为国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
五、铭文款识的装饰
陶瓷的铭文,最早是文字符号,然后是单字、双字,刻画在器物的外壁上,比较简单,无需什么装饰。随着陶瓷器型的增多、工艺水平的提高、审美情趣的提升、书法艺术的大众化,对陶瓷铭款也出现了装饰性的美化。
(一)铭款书写于纹饰之中
书画合一,如明永乐压手杯,碗心是狮子绣球,“永乐年制”四个小字便写于绣球上。“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有些写于器壁花卉纹饰的间隙上方,作为纹饰的一部分,更具装饰效果。
(二)器心双圈或单圈装饰
自明早期起,青花瓷纪年款多书写于器物内心或底足内。纪年铭款官窑多用双圈,民窑有的单圈围之。这种装饰最为规范常见,一直到清末。
(三)方框装饰
自成化始,纪年款出现方框装饰。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铭竖排两行,每行三字,外用双线框围之,如同印章,有正方形、长方形之分。这种装饰一直延续到清末。特别是雍正仿成化款,多用此格式。
(四)文字相围作装饰
在明代成化、弘治、正德、万历等朝青花瓷上,碗心或底足上纪年铭或吉言款四周,常用梵文或阿拉伯文之宗教经典真言围之,称为“梵文棒字”。这可能与信奉佛教、伊斯兰教者在饭前诵经的习俗有关。既实用,又有装饰效果。
(五)铭款的其它装饰
1、在青花纹饰开光中书写“万寿无疆”、“三元及第”等吉祥用语。
2、运用古钱形式书写铭款。
3、铭款四周,围以回纹、莲瓣、缠枝花纹等纹饰。
4、用树枝编成文字,如松树编成“寿”字等。
5、以花卉纹饰托起铭款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