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修复原则

 档案员之家 2015-03-16
古籍修复原则


(一) 安全性原则
  纵观古籍的修复过程,笔者以为,古籍修复工作应该把“安全性”原则放在第一位。修复过程是一高度专业性的工作,旨在保存和展示古籍的文献与历史价值。因此,在修复过程中,保证古籍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大事。这里包括几方面的内容:安全的修复工作环境、安全的修复措施、安全的修复材料,以及古籍文献信息的安全。

1、修复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按照相关规定,修复古籍的工作间安防要求应和善本古籍书库的安防要求基本相同,即应安装红外、微波、烟感等用于防火、防盗的安防设备,保证修复环境的安全。

   2、修复措施的安全性
这是指在修复过程中采用的修复技术或修复方法对古籍来说绝对是安全的。绝对不能使用不当的修复措施。譬如对古籍采取染色、揭薄等技术要求虽很高、但对古籍一点益处都没有、只有害处的措施,避免修复工作的开始即是文献遭到二次破坏的开端,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采用这样的修复措施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初衷也是要对古籍进行保护,但从其修复结果来看,修复以后古籍的文献信息有了不可逆的损失,这样的修复对古籍来说只是在进行保护性破坏。

3、修复材料的安全性
这是指选用的修复材料对古籍来说应是安全无害的。这主要指选用的修复材料中不应含有对古籍不利或有害的成分。例如不能使用木浆纸作为古籍的修复材料。因为在木浆纸中原料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和其他杂质,极易发生劣化现象,从而可能对古籍造成污染,影响古籍的长久保存。再有,在古籍修复过程中不要使用明矾及其它明显改变纸张性状的化学物质,以免对古籍以及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4、文献信息的安全性
   在修复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要注意保证古籍所承载的各种文献信息的安全。其中包括:在修复过程中不能改变古籍用纸的长度、宽度、厚度等数值:不能使文字受到损伤和墨迹、颜色洇染等等。

(二)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就是保护文献的真实性,就是切实保护古籍所有原始信息的真实性。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文献内容的真实和文献形态的真实。过去,我们常说的“整旧如旧”的修复原则,其实就是要求保持文献信息的真实性。但由于业内对“整旧如旧”这个原则的解释过于概括和宽泛,特别是对于整旧如旧的“旧”字的理解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旧如旧原则的实行。在国内同仁修复的古籍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装裱得很好、外观华丽漂亮,但文献信息已经“失真”的古籍。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对“整旧如旧”原则作进一步的细化和明确。

1、 文献内容的真实性
  文献内容是文献的主要信息。古籍的文献内容是通过文字、图像表述的,因此,在修复工作中注意保留文字信息的完整,就是在维护文献内容的真实性。

(1) 文字、图像数量的真实
  多数古籍的文字、图像有残缺的现象。处于破损边缘处的文字、图像受到的伤害一般较其他部位的要多。在修复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这些受到损伤的文字、图像部分或整个缺失。保证古籍原有的文字、图像数量,是古籍修复工作的重点之一。

(2) 文字、图像位置的真实
  古籍多有残片,残片文字、图像的缀合必须非常慎重。没有确凿的证据和十分的把握,古籍的残片文字、图像不可随意缀合。保证残片上文字、图像在古籍上的正确位置,也是古籍修复工作的重点之一。

(3) 文字、图像形状的真实
  主要指在修复过程中要注意古籍文字、图像的真实。注意保持笔画、图形的原貌。对于缀合的残片文字,一定要保证文字、图像笔画的位置正确。

(4) 残缺部位的真实
  文字、图像缺失的部分,一定要保持原貌。在修复过程中,缺损部位载体的厚度和形状不应改变。

2、 文献形态的真实性
  文献形态的信息,是通过文献装帧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必须忠实的再现古籍的原始文献形态,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在古籍文献形态方面在装帧形式、纸张规格以及纸张特征方面应特别注意。

(1) 装帧形式的真实
  古籍原始的装帧形式一定要按照修复前的面貌保留。破损的书皮、护叶尽量修复恢复其使用功能,卷装古籍在修复时的添加物如包首、拖尾等最好不要和原件粘连一起。

(2) 纸张规格的真实
  修复完以后,古籍用纸的规格不应改变。换言之,就是在修复过程中,古籍用纸不能裁,古籍用纸的规格数据不能改变。特别是要尽量保护古籍纸张的厚度不能因修复受到损伤。

(3) 纸张特征的真实
  古籍纸特征明显,其中包括纸张原始信息:纸张帘纹、规格等:加工信息:纸张加工情况:还有在书籍制作时留下的特殊信息等等。这些特征对古籍的研究来说,都非常重要,应改完整地保留下来,不应因修复受到损害。

(三)最少干预原则
  最少干预是对古籍历史信息的最少干预,这是指导古籍具体修复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原则,即对古籍的修复始终要控制在最小范围。无论是抢救性修复、保护性修复、还是预防性修复,都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把修复的面积控制尽可能小的范围,添加的修复材料要尽可能的少。比如,在古籍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撕裂比较严重书叶,但其纸张还保留着很好的强度,只要用很窄的纸条把撕裂的部分补好,纸张就可以基本恢复原貌了,而尽量不用纸把整张书叶都托裱起来,把书叶没有破损的地方一起加固,这样的修复就应是对古籍原始信息的最少干预。

1、避免过度修复
与最少干预的原则相反的就是过度修复。所谓过度修复,就是在修复过程中,过量使用修复材料,以及采用一些本来并不需要采用的过度修复措施。本来可以通过用窄纸条就可补好的,却用托裱的方法修复,在古籍上添加了本不需要的材料,即浪费了资源,也干扰了古籍原始文献信息。因此,在古籍修复工作中应避免过度修复现象的出现,避免因过度的修复而干扰了古籍固有的信息。
  如在古籍虽然遭到伤害、但书叶强度尚好的情况下,对书叶整体托裱 。或书叶局部破损,却采取把整张书叶背面都托裱一层纸来加固书叶的做法,就是过度修复的典型。

3、 不要试图恢复在文献上已经缺失的文字和图像
  这对保护文献的“真实性”至关重要。在古书修复中有“划栏补字”的作法,在字画修复方面也有“接笔”和“全画”传统,将文献中原来已经缺损的文字图画补齐、复原。现在,由于现在的修复人员中很少或几乎没有具备较高水平的书法素质的,“划栏补字”这一方法在古书修复方面已经没有人使用了。而“全画”在古书画作品的修复中还是比较常见的,直到今天还在应用,特别是在一些珍稀文献的修复中,还在使用。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四)可逆性原则
  修复所用材料和技术方法应具有可逆性。
  
1、技术措施可逆
  修复的古籍,在必要时可采取措施比较容易地把修复材料从古籍上取下来。这就要求现在的修复不会对古籍原始文献信息造成任何不可逆转的变化。将来如果有更好的修复技术出现,可以轻而易举的清除目前的修复状态,恢复原状。换一句话说,就是现在的修复不应对古籍原件造成任何损害,如有必要,随时可以改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古籍。
  例如:古籍用纸中,有一部分经过浸蜡、涂蜡的处理。由于蜡的作用,这一部分古籍纸张已经发生劣化现象,纸张强度降低。现在,如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蜡从纸张中除去,在技术上不是什么难事,没有问题。但这样一来,古籍用纸的历史信息会不可逆地损失一部分,对这部分纸张的修复处理,还要注意尽量保留纸上的蜡为好。

2.修复材料可逆
  就是使用的修复材料性状不会发生变化,在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以后,可以很容易地从古籍上取下来。

  3、慎用新技术、新材料
  近几十年来,市场上经常出现一些新研制的文献保护技术、机械和材料。例如纸张覆膜加固技术、气态、液态高分子化合物加固纸张技术等等。但这些技术和纸张加固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多数是用来修复近代图书的,修复古籍并不适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逆性差,使用起来很容易,但要从文献上把加固的东西取下可就难了。再有,有的药物在去除污染物时很有效,但却容易引起纸张颜料变色,因此,在对古籍中使用非传统的技术和材料,一定要慎重。

(五)可识别性原则
  在修复这前应该对古籍的原貌进行拍照留档。修复料必须和古籍原件有所区别,修复的目的并不追求修复风格的统一。
  对前代修复人员为古籍修复工作所做的项献应该给予尊重,当不同时期的修复材料重叠在一起时,要注意保存各个时代修复的历史信息。

1、 修复材料应与古籍的颜色协调但应有区别
  修复用纸的颜色应尽可能与古籍原件协调并应有一定的色差,使人可准确判断添加修复材料的位置及面积,尽量保留古籍原有的文献信息。

2、 前人修复的信息的处理
  前人修复的信息要区别不同情况酌情保留。根据修复材料纸张颜色是否协调、原料结构与古籍是否相同等方面的情况区别处理。

(1)对古籍保存不利的要取下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近代修复过的古籍中,补纸含有对古籍长久保存不利的成分,如木浆、草浆成分,或补纸过厚、过硬,这样的补纸应取下、替换。

(2) 有文献价值的要保留
  有些补纸,特别是有字迹的时期补纸,具有相当的历史文献价值,这样的补纸可以从古籍上取下,经过修复后妥善另行保管。也可根据情况原地保留。当然,是否取下补纸的决定权不能仅仅依赖于负责此项工作的个人,而应由有关方面的领导及专家一起决定。

(六)适宜性原则
1、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适宜
古籍修复人员除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和修复经验外,还需要有很好的个人修养。综合起来讲,专业技术、文化以及心理等三方面的素质比较优秀的人,才适宜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1) 技术素质适宜
  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对于传统修复技术及工艺应比较熟悉,并能熟练掌握操作。
(2) 文化素质适宜
  古籍修复工作的性质决定,要求修复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古籍是我国存世最早的古代文献,其文献价值、资料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要做好古籍的修复工作,修复人员应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否则在保护文献的真实性、特别是保护文字的真实性方面就会打上一个很大的折扣。较高的文化水平能够帮助修复人员认识到自已肩上的责任的重大,加深对修复工作重要意义的理解。

(3) 心理素质适宜
  要做好古籍修复工作,修复人员的加强个人心理素质的修养是十分重要的。遇到破损程度高、破损量大的古籍,需要平心静气修复。在这时候,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矛盾,都不能带到修复工作中去。在古籍修复的整个过程中间,修复人员从始至终都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4) 团结合作精神适宜
  古籍修复工作工序多,操作比较复杂。在工作量较大的时候,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团结协作精神对做好修复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工作环境适宜
  要做好古籍修复工作,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1) 工作间、设备
  每工作岗位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工作间最小面积不应小于30㎡。室内北向自然光线应充足。工作台、案的规格最好不要低于90x180cm,室内有给、排水设施及加热用的电源。

(2) 温湿度控制
  工作间室内应有通风及空调设施,门窗要有良好的密闭性,室内温度最好能控制在22℃,±20℃、相对湿度为55%,±5%的范围之内。

3、修复所用材料适宜
  最好选择强度相应、薄厚相仿、柔软适度的手工纸等作为古籍的修复材料,这对保证古籍修复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技术方法适宜
  采用的技术方法、措施不得对古籍产生任何副作用或损害。

5、采用适宜的新技术
  只有在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和经验证明是有效的,方可使用图保新技术对古籍用纸进行加固。

(七)相似性原则
1、修复材料相似
  修复材料使用的纸张要和古籍整体颜色协调、相近,但不要求颜色完全相同。纸张结构和薄厚应和古籍原件的纸张类似。

  2、粘合剂相似
  古籍修复工作中使用的粘合剂就是传统的浆糊。为保证工作质量,可使用小麦粉、最好用小麦淀粉制作浆湖。使用小麦淀粉制作浆糊修复中国传统古籍,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古籍中使用的小麦粉浆糊,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期的修复实践证明小麦淀粉浆糊是安全可靠的。

3、修复技法相似
  古籍的修复应尽可能和古人修复方法相似。例如:古人制作古籍时可能还没有使用上墙绷干技术,这一点从古籍的装帧形式即可清楚的看出来:例如:绝大部分的敦煌卷子打开以后并不是直的。由于书叶宽窄不一,有的卷子甚至呈明显的弧形。所以我们在修复古籍的时候,也不要在修补好以后将古籍贴在木墙上绷干,这样既能保留古籍的原始面貌,又能避免出现在绷干时由于修复环境的原因对古籍造成的损伤。

(八) 规范性原则
  要保证上述原则能够实施并指导修复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1、 交接制度
  要保证古籍修复工作的顺利完成,一定要建立必要的交接制度。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与库房的交接和组内交接。与库房的交接应有比较详细的交接记录,记录应为2份,一份作为善本特藏修复组修复工作记录。

2、 档案数据规范
  修复档案的登记要规范登记项目、记录语言、记录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古籍书目著录数据、外观描述有关数据、附件情况;破损位置、破损原因、破损程度的有关数据;以及修复要求、修复方案、修复过程等。

3、 保管措施规范
  古籍在修复过程中的保管工作非常重要。不仅不能丢失,也不能出现错乱,否则就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待修古籍必须放进专用保险柜保存,且保险柜应与工作间隔离。

4、 技术与质量验收规范
  按照由文化部颁布施行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执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