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高考“疯狂作文”系列 第一章 阅卷老师临场支招

 海天心心 2015-03-16

2015年高考“疯狂作文”系列第一章  阅卷老师临场支招

冲刺阶段,考生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但是,到底什么样的素材能让阅卷老师青睐有加?如何运用素材才能使作文魅力大增?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家。因此,我们特请具有多年高考作文阅卷经验的中学语文教师王学华、唐惠忠,以他们的实际阅卷感受谈谈素材的选择与运用,以他们在阅卷现场的所见所闻所评,直观地告诉你——怎样用材才能打动阅卷老师!

 

阅卷老师临场支招 1

慧心选佳材  妙手著华章

作文内容主要是由立意和选材体现的,选材服务于立意,但材料往往不完全受“意”的限制,好的素材可以深化文章的主旨,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2013年6月12日至20日,我参加了江苏高考语文卷的评阅工作。在作文批阅中,深切感受到素材选用至为重要——素材及其运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作文的等级与得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考场作文素材选择、运用的得与失。

一、“优质素材”的三个标准

不管是写议论文还是写记叙文,或者写其他文体的文章,如果选用了符合下列标准的素材,往往能获得阅卷老师的肯定乃至青睐。

(1)切合文章的旨意。

这一条是最基本的要求。例如在阅卷专家组选定的样卷(阅卷老师正式评卷前,专家组已选出14篇不同档次的作文作为样卷,以供全体老师试批)中,样卷2《给自然一点空间》属议论文中的上乘之作。此文评议的是当今人们对自然的干预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主体部分以“亚马逊广袤的雨林消失殆尽”写“无意的破坏”,以“厄尔尼诺现象”写“有意的破坏”,又用“猎狼护鹿”论证“刻意的保护”的危害,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用例堪称精准,完全服务于论点的需要。该文获评66分。又如样卷3《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这篇记叙文描写左手有残疾的女孩本已与“我”建立了“薄薄的友谊”,却因“我”的无心之言同“我”疏离,独自承受内心的痛苦,“我”对此深感愧疚。考生所选素材与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神似”,都是在讲无意的言行带来的不良结果。

(2)有比较丰富的意蕴。

素材意蕴丰富,文章的启发性就强。这种意蕴或表现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表现为自省意识、深刻反思等。在阅卷过程中,曾收到阅卷组下发的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之恶”》。文中有这样两段——

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是自己造成了洪灾。当我们纷纷抱怨社会道德滑坡时,当我们满怀怨气仇视各种不良行为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抑或我们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的“恶”呢?

有人曾提出一个概念——群氓,指普通大众集体无意识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这种行为不仅会使家国蒙受损失,更会麻痹人们的心灵。但此词在中国是颇为适用的。无论是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民众哄抢货物,还是大家每人拿走一块砖致使雷峰塔倒塌,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式过马路”,无一不是群氓行为的体现。

作者征引西谚、“群氓”概念,列举“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民众哄抢货物”等例子,不仅切合作文题题意、紧扣文章主旨,更富于思想性及现实针对性。在诸如此类材料的运用中,作者的思考是深刻的、足以催人警醒的。

(3)要尽量新一点。

凡是别人较少运用的,都可算作“新”。如高分佳作《一叶知秋》中写道——

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他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此绵绵无绝的佳句?

文章中心论点是“但凡心中怀有大爱又能关注细节的人,必能为时代所成就进而成就一个时代”。针对论点,先从“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的角度展开论述,其中以苏轼的诗句证明“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选例绝不与大多数考生雷同;由此带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佳句,读来让人眼前一亮。

此外,有些优秀作文,素材来源于课本而又有所引申、拓展,这也值得称道。如作文《细心呵护生命》,写“杨绛先生作为一名大家闺秀,但她一生都以悲悯之心与平凡的劳苦大众建立友谊。她写《老王》,写一名车夫的不幸;写《林奶奶》,写一名帮佣的坚忍”,作者让“《老王》”“《林奶奶》”相配合,共同突出“细心呵护之'细’极为重要”,此例颇具力度,又较好地展示了考生广阔的阅读面。另一篇《蝶失》,文中有片段如下——

倘若李太白穿越到现代,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万丈豪情也将化作泪水与哀叹,那种苦涩将比“杜郎重到须惊”深重百倍。自然之殇,比家国之痛更令人揪心。

……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与生活。

前一个文段化用自姜夔《扬州慢》中的“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后一个是对教材人物梭罗事迹的诗意化改写,它们都诗情洋溢、耐人咀嚼。

二、“劣质素材”的几个特点

就记叙文而言,“优质素材”讲究的是以小见大,而且大都蕴含真挚的情感,如《小巷深深》《心灵的风暴》《萤火星空》等佳作,选材都有鲜明的个性。而那些低分的记叙文,所用素材既无感染力,又缺乏必要的意蕴,比如有一篇《父亲》,写自己上小学时说谎,受到父亲的影响,改正了这一缺点,读来内容浮浅、气度狭小。

就议论文来说,以下三类情况是必须规避的。

(1)选材雷同。

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有,2013年依然突出。江苏卷作文中,“芦山地震”“禽流感”成为重灾区,“陶渊明”“王维”“感动中国人物”是热点,“中国梦”“美丽中国”“和谐社会”成了热门。这些素材最初出现时还不让人厌烦,但你写我写大家写,读起来也就味同嚼蜡了。

(2)论据失当。

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这是写议论文的大忌。之所以出现这种弊病,主要是作者对论点理解不深、不透,材料积累又相对贫乏。如样卷7《坚守内心的宁静》,观点是“面对充满诱惑的环境,我们必须保持内心的一片净土”。文中这样写——

太史公遭宫刑之后.依然积极地笑对生活,坚守内心的宁静,凭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豪情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若我们面对生活的浮夸与喧闹采取消极的态度,非但不能为自己寻到一片宁静的空间,反而会酿成悲剧。海子为了寻找一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净土,最终在寒风呼啸的轨道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川端康成成名后,因难以找到往日创作的宁静,最终选择含煤气管自尽。

此文从蝴蝶的角度立意,认为蝴蝶聚居山洞与选择躲避是坚守宁静,人坚守住一份宁静才能沉淀出生命的质量。这一观点符合材料内涵,但作文中事例的阐述与运用均不尽恰当。“太史公遭官刑之后,依然积极地笑对生活”,这属于事例失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直述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是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里的名句,意指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用在此处也不恰当。作者又将“海子”“川端康成”当反例用,这也很牵强:他们明明也在“保持内心的一片净土,远离尘世的喧嚣”,只是采取的手段过于极端罢了。因事例多有不妥处,本文被判为三类卷下,得50分。

(3)叙例过于详细。

议论文以议为主,文中的事实论据不可详引,只能简引、概述(或摘其要,或取其神)。但部分考生运用论据时,不用概括性语言,而用描写性语言,导致举事例成了讲故事,这就不是议论文而是记叙文了。

三、用好素材,关键靠剪裁、分析

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完成作文自然重要,与此同时,素材选定之后,还应恰如其分地加以处理。如果选写记叙文,重在灵活地剪辑,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至于写成议论文,那就要注重分析、说理,讲清、析透素材与论点之间的内在关联,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而不能列举出几个事例,然后用一句“事实胜于雄辩,这难道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就作结了。《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明确规定,“一味例证。

用大同小异的几个实例证明某一含意”或“基本是观点加材料”的议论文,可考虑按四类卷、五类卷评分。

从江苏阅卷点评出的高分、满分作文看,我以为,分析论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抓住事例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

对事例独有的、不同于其他事例的特点展开分析。比如《熄灭蜡烛,莫惊扰美》一文的片段——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鲜艳,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仿佛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连收获了几万声叹息。终于,考古专家们放弃了挖掘,像失落的旅行者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  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会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岂止是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为名的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狂热躁动的心境,都是对美的莫大威胁……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山洞最深处的彩蝶却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文章只举“兵马俑”这一个事例(不同于一般考生拼命堆砌相似的论据),该例可以说与材料“探险者与蝴蝶”妙合无垠。事例包括两个要点,一是“仿佛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二是“考古专家们放弃了挖掘”。叙例后的剖析,紧紧扣住“惊扰”“熄灭”这两个关键词,揭示“威胁”,指明了正确的态度与做法;在此基础上,还彰显了二者的同中之异——“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山洞最深处的彩蝶却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该考生的认识水平与洞察力明显高人一筹。

(2)对事例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展开分析。

按照逻辑推理,揭示这件事会产生什么影响或起到什么作用。如《放下纱幔》一文的片段。

如同材料中的蝴蝶躲避蜡烛.桃花源躲避武陵渔人的二次造访。可见,不是所有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

我非桃花源中人,但桃花源中人的心境却可想见一二……外界初见桃花源,或许会抱着欣赏、珍惜的态度,然而谁能保证外界带入的光明、希望的火种,不会在宁静安谧的土地上燃起贪婪、战争的野火呢?

本文作者借“桃花源中人的心境”论述“不是所有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进而论述人的欲望对美的破坏,对相关“影响”的推断、言说人情入理,可见,作者的思辨能力非同一般。

(3)对事例进行因果分析。

对事例所包含的原因、结果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如果举的是正面例子,就要分析为什么会这么好;如果是反面例子,就要分析为什么会这么差或这么坏。如《吹灭那支蜡烛》一文的片段。

当今社会.人们对美的追捧已达到了一个制高点,“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泛滥成灾,而媒体还是恨不得将这些人的所有都呈现在大众面前。还记得一个女孩帮流浪汉撑伞的画面,感动了无数的网友。这本身是一件治愈人心灵的好事,但记录这一画面的照片传开后,女孩的生活被打乱了。各路记者争相去采访,殊不知这对女孩造成了多大的困扰。她只能不停地躲避.她会累、会倦,可能以后她只能将慈善藏在心中了。

其实,人们对于美的渴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现实的失望。所以一旦有关被挖掘出来,人们便会蜂拥而至。

材料中的蝴蝶“别无选择,只有退让、退让”,现实生活中那些拥有“美”的人则“只能不停地躲避”,甚至“以后她只能将慈善藏在心中了”,两者的联系点在于将美暴露在灯光之下,实际上造成了对美的伤害,作者的这种联系很机巧、机智。接着深挖根源——“人们对于美的渴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现实的失望……人们便会蜂拥而至”,这里的归因分析一语中的,可以说是切中肯綮。

(4)对事例进行类比分析。

由两个事物的某一属性相同,推导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可能相同,借助类比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文的片段。

从媒体狂轰滥炸的报道到各大书店加班赶制的莫言系列作品,再到山东高密县欲斥巨资扩建红高粱地,颗颗巨石纷纷抛下,搅乱了一池静水,让这场文学的胜利演变为一场中国式的狂欢。

……这个时代,总是“石块”太多。不由得想起两千多年前子贡于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喃喃的那一句:“愿有所息。”斯言,同样适用于今天,适用于千层浪的文坛,适用当代人的不息“探索”、穷追不舍。

作者联系现实,列举出“颗颗巨石纷纷抛下,搅乱了一池静水”的各种现象后,有机地联想到子贡的“愿有所息”进行类比,这就将“愿文坛在经历这片波折后能获得一丝安宁,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家涌现,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在寂寂之中爆发出惊人的光芒”的心声寓于字里行间。

此外,还可对事例进行假设分析、对比分析等。总之,既举例又分析,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如此处理方能摆脱肤浅,切实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阅卷老师临场支招2

如何让素材中    跃动我的影子

笔者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最深刻的感受是:多数考生在作文素材的运用上,缺乏个性色彩,没有“我”的影子,或照搬照抄,原貌呈现;或零敲碎打,断章取义;完全没有经过自己的过滤和消化,总给人千人一面之感。这样的文章即使观点新颖、结构精巧、语言不差,也难以进入高分的行列。那么,如何使文中素材摆脱千人一面之感,跳跃着“我”的影子,从而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我”选择——有自己的眼光

复习进行到冲刺阶段,相信大多数考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但面对各种各样的素材,作文时该如何选择呢?对作文素材的选择,要体现自己的眼光。具体来说,一要选“人无我有”的素材,二要选新鲜或富有鲜明特色的素材,三要选非常经典、可以进行深度开掘的素材。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文章片段。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国家鞠躬尽瘁,廉洁正直,始终固守着心中的净土,此乃方之人,此乃真英雄。

自“土木堡兵变”之后,明军已溃不成军,瓦剌军兵临京城之下.明朝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眼看那千万铁骑就要踏碎这一场盛世繁华,京城高官富贾纷纷出逃。全城上下人心惶惶。就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毅然决然地挑起了重担,他就是于谦。他临危受命,接任兵部尚书,稳定内政,整顿军队,积极备战,严格操练已溃不成军的明朝军队,在京城保卫战中抱着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击退敌军,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京城的野心,使明王朝转危为安。他的功绩足以彪炳千古.但他的清正廉洁使他得罪了许多朝中同僚,无奈他只能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绝唱,落得个冤死的凄凉下场。

《菜根谭》告诫我们,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若于谦也能方圆并用,知晓水墨留白之道,也许不会有如此下场。

    ——2013年高考湖北卷佳作《水墨留白方圆相融》

考生运用于谦的事例,主要剖析其性格特点——为国尽忠、廉洁正直,阐述其“方”的一面,非常到位,这是精心选择的结果,也是作者有眼光的体现。首先,这个素材不常用,历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几乎没有出现过,所以,用在这里,有“人无我有”的优越感,能够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其次,这个素材非常典型,具有代表性,能够“旧中出新”,收到以少服多的效果。此外,它内涵丰富,耐人咀嚼,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很好的阅读价值。

二、“我”思考——有自己的情思

一则素材要有“我”的影子,必须渗透“我”的思考,有“我”的情思。具体操作时,可以在所选择的素材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对历史人物或现实生活中某一现象发表独到见解,或由一件事、一则故事引发哲理思考;可以进行旧例翻新,对一些约定俗成的言论或经典事例进行新的解读;也可以进行逆向思考,从已有的定论或常规的结论出发,向相反的方向思考,从超出或违逆一般常理的角度作逆向分析,从而得到新的发现。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成就蔺相如位居廉颇之上的是“渑池之会”,渑池会上谁的功劳大?渑池会上,蔺相如智勇双全不卑不亢延叱秦王,保全了赵王的面子,击碎了秦王胁迫赵王割地的美梦.挫败了秦国想在外交上挟持赵国的阴谋.抑制了泰国嚣张的气焰,功在赵国,享誉天下。蔺相如功大,但廉颇功更大。第一,廉颇在送赵王出境时提出了宁肯立太子为王也要维护赵国领土完整的策略这个被赵王首肯的策略可谓蔺相如在渑池会上行事的指导思想。廉颇是政策的制定者,蔺相如只是政策的执行者。第二,蔺相如廷叱秦王,“秦王竞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其根本原因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而统率赵国军队的正是“以勇气闻于诸侯”的“赵之良将”廉颇。秦赵渑池之会,人们看到的是前台表演的蔺相如,却忽视了身为后台策划者和导演的廉颇。

然而,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相如得以“位在廉颇之右”,造成与廉颇的嫌隙,从而拉开矛盾的序幕。当然,率直的廉颇在此事上也确实处理不当,此乃廉颇之错。好在廉颇是以身许国的良将,一听到“国家”二字,便深感惭愧。他能负荆请罪,是因为他心头上最重的砝码是赵国!

对凭勇气打开钻石的徒弟全力讴歌,而对制订方案的师傅忽视、冷落,恐怕大家不该苟同。而对“明功”耀眼的蔺相如视如草芥,有谁曾感不公,曾有辩驳?

    ——2013年高考课标全国卷I佳作《廉蔺嫌隙谁之过》

廉颇蔺相如这个素材,一般的写作者拿来使用,往往都是先人为主,扬蔺而抑廉,歌颂蔺相如的勇气和功劳,贬抑廉颇的狭隘与短视。然而,这篇文章却对两人的功过大小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廉颇功更大”。不但如此,作者还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更深层的定点钻探,认为赵王才是造成廉蔺嫌隙的根本原因,这种思考非常难得,见解非常深刻,分析有理有据,发人深省,令人信服。在众多对“勇气”大唱赞歌、对“经验”多有微词的考场作文中,本文自然脱颖而出,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赢得高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我”抒写——有自己的表达

要使文中素材有“我”的影子,在运用时还应该有“我”的处理方式和语言运用技巧,在语言表达上能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来:或鲜活生动,自然流畅;或明快凝练,干净利落;或幽默含蓄,内涵丰赡;或尖锐透辟,泼辣犀利;或沉稳老练,底蕴深厚。要艺术化地引用素材,使之成为文章的亮点;要学会概述材料,避免叙述拖沓繁琐,在表述材料时尽可能做到语言洗炼、笔墨经济、疏密得当。密则密而有致、密不透风,疏则生动鲜活、疏而不散。如下面的文章片段。

“鲁迅,姓周,本名樟寿,字豫才。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浙江绍兴人……唉,这些从小就知道。”阿树呆呆地想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多丰富的童年啊……”“还有淳朴的保姆老妈妈.让他一生受益的藤野先生……”“人怎可像《风筝》里那麻木的人啊?中国人自信力怎可失!面对一所大宅子,可别成昏蛋,别成孱头啊………'还有为他守了41年的朱安,与他相濡以沫的许广平……”

此时此刻.阿树正在百草园里徜徉,与长妈妈、藤野先生、朱安夫人相会,和鲁迅一起掷出匕首和投枪,将那些昏蛋、孱头驳斥得酣畅淋漓……

    ——2013年高考江西卷佳作《丢失了鲁迅》   

鲁迅的素材,同学们可谓最熟悉不过了,他的生平、经历,他的思想与精神,大家都可以大书特书,做尽文章。可是,这位作者别出心裁,以意识流的手法加以表达,把鲁迅的生平和写作历程、鲁迅的代表作品及其中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思想和风格,全都熔于一炉,进行全新的呈现。而文中的主人公阿树也俨然成了鲁迅的替身,成为素材合成的线索,将素材中的各种信息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片段。文章读来明快凝练,干净利落,灵动多姿,极有个性色彩。这样的素材运用,一开头就给阅卷老师以耳目一新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获得高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素材运用时有“我”的选择、“我”的思考、“我”的抒写,作文中才能有“我”的影子、闪现个性的色彩,才能有生命,才能从众多的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

 

阅卷老师临场支招 3

从生活中来,到作文中去

           ——高考优秀记叙文《我心中的蝶》素材运用探析

记叙文的素材运用不同于议论文的素材运用,由于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它的素材运用最重要的是突出记叙性,在记叙中塑造形象的人物、叙述完整的事件,在记叙中挖掘人物、事件的典型意义。那么,具体来说,记叙文中素材该如何运用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篇2013年高考优秀记叙文。

我心中的蝶

江苏考生

小小的蜡烛,让蝴蝶退到山洞深处。可是,同舍的你,你知道吗,你父亲的举动,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

昨日,天气闷热。清晨起床,我两脚肆意地将被子踢开。背起书包便向教室冲去,丝毫不顾床铺的凌乱不整。午间回舍,见一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满头大汗地站在宿舍门口,他渴盼的眼神望着走廊尽头.似乎期待着自己孩子熟悉的身影。只见他皮肤黝黑,头发杂乱,穿着件玄色衬衫,裤脚挽着,活像一个渔翁。

“叔叔,您好。您是大伟的父亲吧?”我客气地打了一声招呼,眼里却掠过一丝鄙薄和蔑视,打开了宿舍门。

“娃子,你好啊……”

“大伟吃饭去了。要不您先等等?”

“行啊……”他慢步走进宿舍。微风拂过,我闻到了他身上浓浓的汗味,很是嫌弃。“叔叔,您等等他吧,我先吃饭去了。”我冷冰冰地甩下这句话,冲他眉毛一挑,拂袖而去。

饭后,烈日炎炎。明天要高考,风拂天地,更撩拨着我烦躁的心。当我推开宿舍门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定睛一看,自己的床铺被收拾得整整齐齐,连盆中堆放几天的衣服也“不翼而飞”,挂在了走廊中间。而他——大伟的父亲,正在卖力地拖地。

“叔叔.您……”我一时语塞,“您……帮我……您……”我眼中一阵酸胀,“太……太谢谢您了!”

“没事,都是孩子,”他冲我憨厚地笑笑,“都是孩子,都需要照顾。”

我的心如同受到巨石的撞击,似花瓣一般散落开来。我远离父母,大伟的父亲让我体会到人间的温暖。想起我刚才鄙薄势利的态度,我深深地低下了头。随后,我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然而有太多的人在生活中苟活,享受奢侈,忘掉了自己最初的样子。我的祖辈不也跟他们一样,在底层挣扎过吗?

“娃子,这儿我买了个西瓜,天儿热,你和大伟把它切了。”

“叔叔,我……”我哽咽着。

“还有明天啊,一定要好好考。孩子,身份证、准考证不要忘了……”

“叔叔,我……”我哽咽着。

“还有明天啊,千万别紧张。”

“叔叔,我……”我哽咽着。

傍晚,他瘦小的身影挪出大门,我目送他远去。

小小的蜡烛,让蝴蝶退到山洞深处。可是同舍的你,你知道吗,你父亲的举动,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

这篇记叙文获得高分,主要原因是其不就事论事,而是从“理解爱”的角度去叙写故事,全文仅用了一个简单的素材——大伟父亲的举动让“我”感动、内疚并且思考,把“大伟父亲的举动”比作“探险者的行为”,将“我”内心的变化比作“蝴蝶飞向更深处”,并把人物塑造得形象生动,故事演绎得精彩感人。综观该文,不论是选材,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描写等,都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可谓“从生活中来”的佳作,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到考场记叙文写作中素材运用的四个要点。

一、截取最典型的生活素材。

《我心中的蝶》一文,考生就从现实生活的长河中采撷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朵浪花,写了一位父亲高考前看望儿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材料立意“人文大爱”的深刻理解,典型而有说服力。我们积累的生活材料,并非都适合写进作文之中;我们所熟悉的名人材料,也并非点点滴滴都可融入作文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对积累的素材进行提升,使之成为典型的生活素材,更能表现主题。

二、注意提炼情节素材。

记叙文要突出故事性,而情节素材是组成故事的主要元素。有些情节素材本来就在生活之中,写作时只要稍加提炼即可。如《我心中的蝶》,考生提炼到的情节素材便是大伟父亲的活动:门口等儿——向“我”问儿——收拾床铺——叮嘱切分西瓜——叮嘱高考事宜——挪出大门。从表面上看,这写的是大伟父亲勤劳、关爱人的事,其实隐含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可贵精神品质。当然,有些情节素材生活中不一定完全具有,那就要考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巧妙设置,注意要使之符合生活的本来面目。

三、重视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主要包括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人怎么想的,这个人怎么做的,即一个人的肖像、心理、动作等方面的素材,这些素材是刻画人物的主要依据。如《我心中的蝶》,作者描写大伟父亲的形象时,就十分注意人物素材的选择——“午间回舍,见一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满头大汗地站在宿舍门口,他渴盼的眼神望着走廊尽头,似乎期待着自己孩子熟悉的身影。只见他皮肤黝黑,头发杂乱,穿着件玄色衬衫,裤脚挽着,活像一个渔翁”,这些素材就很好地体现出人物的艰苦朴素、勤劳肯干、关爱子女的性格特点。“床铺被收拾得整整齐齐”“大伟的父亲,正在卖力地拖地”这两个动作素材,把人物的勤劳能干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灵活运用语言素材。

记叙文往往离不开对话描写,这就用到语言素材,这些语言素材应该都是从生活里来的,但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有所取舍、有所加工,使之符合人物的身份。如《我心中的蝶》中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特别是大伟父亲朴素的言语中蕴含着浓浓的人文大爱。

当然,记叙文素材不像议论文素材那样,是一则故事、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或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我们平时积累的人物形象、情节、语言等。考前这段时间,结合你掌握的素材,掌握以上几种方法,对你的记叙文写作定会大有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