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列传:孙思邈

 博书润雅 2015-03-16

孙思邈是隋朝时期的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大约生于公元581年,即隋文帝开皇元年,正好是隋朝建国的那年。后来卒于公元682年,即唐朝的永淳元年,活了102岁,有的则说他活了141岁。人们把他视为"神仙",尊他为"药王"

 

孙思邈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总共有三十卷,其中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总计二百三十二门,收入药方共五千三百首。特别是他在这本书中独创了"复方"。《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则发展为一病多方,而且他创新了了张仲景的"经方"。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此来增强治疗的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这种创造是孙思邈对我国医学史的重大贡献。

 

《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名有和《千金要方》羽翼齐飞的含义。这本书共有三十卷,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没有记载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第一记载的药物就有八百余种。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对学习、研究我国传统医学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宋代的郭思高度对《千金方》有很高的评价:"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清代的医学家徐大椿也评价该书"用意之奇,用药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这本书还流传到了朝鲜和日本。

 

孙思邈小时候就聪明好学,七岁时读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被称为"圣童"。二十岁时,他已经精通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对于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以及佛教都有研究。鉴于他的声誉,在隋朝和唐朝都有皇帝召他出来做官,他却婉言拒绝。他的志向不在仕途,而在于学医。因为他小时候就体弱多病,经常请医生,但昂贵的药费使得他家基本上倾家荡产。其他的贫苦百姓跟他家基本一样,因病而穷困,有的没钱治病,就在病痛中死去。这种亲身的经历激励孙思邈认识到了医学的重要性:"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十八岁开始,孙思邈就立志学医,为此他下了苦功。经过长期的刻苦的钻研和实践,孙思邈的医术隋唐时期很有名望。

 

在孙思邈的医术中有很多是他的独创,如对脚气病的治疗,他最擅长。脚气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E而引起的。这种病在江南一直没有人能治愈。孙思邈经过长期的摸索,最终找到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用防己、细辛、犀角、蓖麻叶、蜀椒、防风、吴茱萸等含有维生素E1的药物来治疗,用含有维生素E1的谷皮(楮树皮)煮汤调粥常服来进行预防,这在世界医学史也是很先进的,因为欧洲在公元1642年才开始脚气病的研究,孙思邈的防治方法比欧洲早了整整一千年的时间。

 

孙思邈还是妇科的先驱。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妇科三卷,儿科一卷,把妇儿科放在突出的位置。同时,他还打破当时医学界"各承一业"的陋习,主张用综合疗法治病。他说:"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他本人用药、用针、用灸都很精熟,对病人,不问不论身份等级和贵贱,也不分昼夜与寒暑,饥渴与疲劳,为了病人而废寝忘食,这样说毫不夸张。

 

有一次,孙思邈在路上看见几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在前面走,从棺材里滴出了几点鲜血,后边跟着一个痛哭流涕的老婆婆。孙思邈上前打问,知道棺材里要下葬的人是老婆婆难产刚死的独生女。孙思邈告诉老婆婆,产妇并没有死。于是开棺抢救。一看,产妇脸色蜡黄,一丝血色也没有,但脉搏还在微微跳动。孙思邈选定穴位,只扎了一针,一会儿工夫产妇就醒了,胎儿也顺利出生。《历代名医图赞》称赞他说:"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

 

孙思邈临终时嘱咐家属一定要薄葬,不陪葬贵重物品明器,祭祀时不用供品。这种节俭精神在当时是很难得的。孙思邈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家乡百姓给他修庙立碑,把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山上现在还保留着许多有关孙思邈的古迹,如"药王庙""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宝要碑""洗药池"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