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药学家孙思邈—通史故事

 鑫黄金屋鑫 2018-06-06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医药学家孙思邈的故事。

为了纪念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人们在各地建了很多座“药王庙”,在陕西耀县孙思邈的家乡一座有“药王山”,人们还建了祠堂,并把他的药方刻在石碑上,竖在街巷路口。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今陕西耀县人。他自幼体弱多病,为请医治病,几乎耗尽家产。这使他深感疾病对人的危害之重,萌发了立志从医的愿望。由于他聪慧好学,在青年时代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了。有一次,孙思邈在路上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前走,鲜红的血从棺材缝里滴出来,后边跟着一个哭得死去活来的老婆婆。孙思邈赶忙走上前问:“请问,棺材里装的什么人?死去多长时间啦?”老婆婆回答说:“死了有几个时辰了,我的独生女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孩子没有生下来,倒把她的命送掉了。”孙思邈说:“打开棺材,让我看一看,好吗?”老婆婆一听,忙拉住孙思邈说:“您是医生吧?您能救得活她吗?”孙思邈回答说:“可以试一试,看流出来的血,可能还有希望。”于是大家动手,把棺盖打开。孙思邈一瞧,那妇人脸白得像张纸,没有一点儿血色。仔细摸了摸脉,觉出还在微弱地跳动。他赶紧选好穴位,给病人扎针,还用了特殊的捻针手法。不一会儿,“哇”的一声,一个胖娃娃生了出来。孙思邈把药给产妇喝下去,不一会儿,产妇也苏醒过来。大家看到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命,都惊奇地称他是神医。

还有一次,一个人患了尿潴留症,小肚子胀得受不了孙思邈想:“尿泡盛不了那么些尿,吃药怕是来不及了,尿不出尿,怕是管排尿的器官不灵了,如果能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也许能流出来。”可是到哪里去找这又细又软的管子呢?碰巧这时,邻居的孩子正拿着一根烤熟的葱管玩,孙思邈猛然开了窍:“对啦,我不妨用葱管来试。”他找来一根细葱管,切去尖尖的一头,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地瘪了下去,病也好了。孙思邈成为中华医学史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孙思邈医术高明,这是因为他不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而且特别注意收集民间验方,从实际生活中学习。例如久居山区的人容易得粗脖病,民间有吃海藻可以治病的验方。可是山区哪来的海藻呢?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孙思邈想:“人们常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能不能用羊靥呢?”因为羊靥含碘比较多,所以治甲状腺肿大特别有效山区老百姓还容易得一种病,即病人在白天视力挺正常,到了晚上,光线不足,就像麻雀一样什么也见不到了,人们把这种病叫作“雀盲眼”即“夜盲症”。孙思邈想:“为什么有钱人不得这种病呢?这分明是穷人身上缺少点什么才引起的。”他反复考虑,认为可能是穷人少吃荤的缘故。他试着用动物的肝脏来治夜盲症,果然很见效。现代医学证明,夜盲症是因为身体缺少甲种维生素,肝脏里含有很多甲种维生素,所以能治这种病。

孙思邈还发现有钱人常常得脚气病,根据治夜盲症的经验,他想到这种病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他比较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细粮,而穷人吃的是素食粗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夹杂着不少米糠子,于是他试用米糠和麦麸来治脚气病,非常灵验。后来,他又发现杏仁、吴茱萸等几叶中药也能治脚气病。现代医学证明,脚气病是因为人体内缺少一号维生素乙引起的。尽管当时的孙思邈对这一医学理论还不甚清楚,但他在实践中却总结出了一套治疗脚气病的有效方法,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记录治疗脚气病的人,比国外早1000多年。孙思邈医术高明,但不慕名利。在他20多岁时,隋文帝杨坚曾召他为“国子博士”,但他讨厌那追名逐利的官场生活,推托有病而拒绝了。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又召请孙思邈到京,授予官位,他也固辞不受。以后,又多次辞绝了高官厚禄,而坚持行医,把全部精力用于钻研医学上。在他70岁时,遍检历代医学典籍,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撰成《千金要方》,这部医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诊断、治疗、针灸、食治、预防、卫生等共30卷,编为232门,它以人体进行分类,已接近于现代医学的分类方法。孙思邈活到101岁,在他百岁时,又完成《千金翼方》的编著,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偏重记载本草、伤寒、杂病、中风、疮痛等病,收载当时所用药物873种,详细记述了233种药物的采集和炮制方法。因此,孙思邈不仅是我国唐代医学家的卓越代表,而且是我国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集大成者。

本文由老史讲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