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卡拉瓦乔 - 带来光的人

 汉青的马甲 2015-03-17

上回书说到:画中人物都接近真人大小,更容易让人以为这个故事就是在当下刚刚发生,更加令人震撼。


卡拉瓦乔自信满满,他知道《圣马太蒙召》大获成功,于是回到《圣马太的受难》,科恩特里的一系列要求感觉上也没那么束缚了。他当然没有完全无视它们,按他自己的标准,画面大小太拥挤了,但他没有将人物全部缩到一个深深嵌入的华丽建筑空间中,而是将整个场景几乎搬到我们面前,令人难以忍受。他没有使用高大的教堂空间,而是利用几级石阶,暗示这是某个祭坛旁边,旁边还有一个奔逃中的唱诗班男孩。卡拉瓦乔认真思考过,这两幅画位于相对的墙上,在感情上应该彼此相互作用。继《蒙召》中神秘的沉默和寂静之后,《受难》仿佛一架混乱的风车,画中人物向四周飞奔,远离中心那个坚定不移的人物——赤裸的杀手。这是典型的卡拉瓦乔手法,让一个人物固定不动,那个肌肉强健的裸体位于其他人物各种姿势的支点,这个邪恶的象征。他深处的手臂抓着圣马太的手腕,以便再次出剑(一涓鲜血——这次刻画得十分逼真——喷射到受难圣徒的白袍上),这手臂对应对面墙上基督伸出的手臂,只不过属于魔鬼一方。那善于勾画戏剧化场景的天才笔下,进行着一场道德层面的角力。马太的肉体正在死去,似乎要沉入黑色的洗礼池,他的左臂和左手以前缩法完成,似乎伸向我们,寻求帮助。但是天使呼啸而下,奔他而去,要拽起他,把他带入天堂,作为奖励。



我们这些凡人被留在中间,挣扎、尖叫(比起安静的《蒙召》,这是一副喧闹的画),似乎有相机的闪光灯从一具身体闪烁到另一具身体,从一张面孔闪烁到另一张面孔,恐惧表现得无以复加。但在人群背后有一个人,他距离这场罪行的距离,与我们同罪行的距离相同,他停在那里,汗淋淋,衣衫凌乱,头发乱蓬蓬的,眉毛皱在一起。卡拉瓦乔将自己变成懦夫一般的罪人,他知道,考虑到自己的人身安全,他应该逃离犯罪现场,越快越好——但同时他又不能不看。他惟一的可取之处,就是拿着一盏灯。毕竟,尽管违背自己的本性,他是带来光的人。


右手后面戴帽子这个人看起来是不是很眼熟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以上文字内容,部分译自《The Power of Art》,纯属个人爱好,英文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