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育限制、闭关锁国与科技创新

 西湖谐人 2015-03-18

       梁建章、黄文政

 

      有段历史永远会令中国人耿耿于怀,那就是中国作为曾经强大无比的千年文明大国,在近两百年里备受西方列强的欺凌,无论经济、科技还是军事水平都被远远甩在身后,直到最近才逐步追了上来。中国为什么会落后?对于如此宏大的问题,在几代中国学者之间存在着无数争论,但有一点是所有人都能达成共识的,那就是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内的落后。中国没有出现如西方16世纪文艺复兴那样的重要变革,就此错过了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以至没能搭上工业革命的快车,最终导致中国在各个领域内的全方位落后。

  那么,中国的科技水平又为什么会从明清开始掉队呢?在明代之前,中国的科技水平世界领先,比如明初的郑和宝船舰队,无论制作工艺、数量规模还是航海技术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但明朝政府后来失去了继续发展航海技术的兴趣,到了清朝,政府更是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就此阻断中外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中国国内缺少鼓励科技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中国对外部世界在科技领域内的进步一无所知,结果成为了一只科技落后的井底之蛙。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和康熙皇帝处于同一时代的彼得大帝,却决定把首都从内陆城市莫斯科迁到港口城市圣彼得堡,就此开始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和对外学习,最终使俄罗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列强之一。

  正因为这段历史的存在,所以谈起闭关锁国对于科技创新的危害性,中国人会因为有切肤之痛而理解深刻。那么除了封闭和开放的选择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也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的进程呢?

  科技创新存在着三个最根本的要素:

  一、要有很多“老师”,也就是要向其他国家人士学习已有科技成果,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二、要有很多“学生”,也就是本国具有众多从事研究和实验的人员,包括学者、工程师和工匠等等;三、要有很多“用户”,也就是本国要有众多的消费者,使得科技层面的创新可以转化为商业层面的利润。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还要有健全的市场经济,让企业可以通过创造发明获利,因为只有这样创造者才有动力去发明。以往中国看似拥有人口优势,但长期的战乱和政治纷争以及改革开放前所实行的缺乏激励机制的经济政策,再加上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优势。正是因为错综复杂的因素,人们很容易忽略人口规模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庆幸的是,中国现在已经实行了充分的市场经济且在教育领域内取得巨大进步,也就是说,原先阻碍我们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正在成为历史,而曾经受到压制的科技潜力也正在逐渐转化为生产力。

  因此以今天的时代背景而言,以上三个与人口数量有关的要素,才是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具体分析这三个要素,其中第一个要求寻找更多更好的老师,而闭关锁国的致命错误,正是隔断了向老师学习的机会。至于中国所实行的严厉生育限制政策,其致命错误就是严重损害到第二和第三个要素,既减低了未来参与科研的人口数量,又削弱了中国本土市场原本具有的规模优势。

  中国经济在最近三十年里取得的成功,离不开科技创新领域内的突破,而这一点又建立在科技人才数量大规模增加的基础上。比如以每百万人中科研人员的数量而言,中国遥遥领先于巴西和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另外中国在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也具有优势,根据2006年针对美国外籍理工科博士生构成比例进行的调查,其中有33.5%来自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大学生的质量。

  正是依托数量庞大的科技人才资源,中国在机电设备和通信设备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公司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利用了丰富而且相对廉价的科技人才,依托庞大的本土市场,逐步走向世界的。或许有人会说,科技人才资源的确很重要,但那毕竟只是人群中的极少部分天才,所以国家只需要致力于培养少数精英,又何必扩大或保持整个国家的人口规模呢?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因为在真正取得成功之前,没人知道哪个孩子会成为下一个乔布斯或者袁隆平。所以站在政府的角度,不能仅仅祈求少数天才人物的横空出世,而是需要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人口基数,增加从中涌现出天才的可能性。

  有无天分往往具有随机性,上天可能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天才的彩票,而良好的教育环境相当于兑现彩票的能力,至于最后到底会有多少天才冒出来,将取决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规模到底有多大。未来几乎所有中等发达国家都有能力普及高等教育,所以在这个要素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各国到底会出现多少天才,根本上将取决于其年轻人口的规模,年轻人越多的国家,将会出现越多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才科学家。

  尤其在信息时代,当人口多出一倍时,科技乃至国力所获得的提升甚至可能超过一倍。这是因为借助于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交通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密切,所以人口总量的扩大,会给科技交流和思想碰撞带来几何级别的提升。

  除了绝对数量之外,年轻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同样会对科技创新产生巨大的影响。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来自于创业型的企业。而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年轻人口比例越高的国家,其创业活动就越旺盛。而且,根据各国创业指数来比较一个年轻人口比例为50%的国家和一个年轻人口只有45%的国家,会发现前者的创业活动是后者的整整2倍。这意味着,年轻人口比例更高的社会, 创业活动更旺盛,而且创业活动的差别比人口比例的差别更大。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在相对年轻的社会中,年轻人的创业倾向性也更强。

  这一点可以在日本社会看到反例,在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的背景下,整个日本社会日趋保守,论资排辈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年轻人的晋升机会则越来越少。由此在日本导致的后果,就是有能力参与创业的年轻人变得更少,或者即便少量年轻人表现出创新精神,他们在老人主导的社会中也难以得到足够支持,让整个社会变得缺乏创新精神。

  在最近三十年里,当美国接连涌现出微软、苹果、谷歌等一批由年轻人创立的高科技企业时,日本却还在由索尼、松下等暮气沉沉的企业充当领袖。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日本逐渐失去了曾经拥有的科技优势,近年来不再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而这种科技创新领域内的失败,又进一步危害到日本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美日两国在人口结构上的差异,年轻人口比例更低的日本,在科技创新之战中被美国的年轻人杀得丢盔卸甲。

  除了人才之外,科技创新还有一个以往容易被忽视的要素,那就是本土市场的规模。比如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内取得的成功,就依赖于其庞大的人口规模。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项规模效应巨大的产业,同样一项软件或技术,如果由一百万人使用或者一亿人来使用,其投入成本大致相仿,但获取的收益却有百倍之差。因此人口大国往往可以从科技创新中获取更大的好处,进而导致那里产生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人口规模最大的,所以高科技公司的规模效应最大,也就有最多的新技术首先在美国实验成功。同样的原因,美国的生物和医药技术也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中心,它之所以在美国,是因为英语是世界语言,而美国是英语国家里最大的市场。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它之所以在美国,也是因为美国的资本规模在世界上最大。

  但美国所具有的这种优势正在被中国取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市场、汽车市场,也是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移动电话市场。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还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民航飞机市场、软件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国目前的形势,有点类似于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那就是培育出一大批依托本土市场的规模优势并走向世界的大企业。比如华为、联想等高科技企业,首先都是在本土市场充分获得成功后,进而在世界市场上崭露头角。中国的高铁技术之所以领先世界,也是依靠世界第一的市场规模和相对应的研发投入。但未来如果中国因为人口数量下降和人口结构老化而失去如今的市场规模,也可能将曾经拥有的重要优势拱手送人。要是出现这一幕,未来的科技创新之路将变得远比现今艰辛。

  也许有人看到瑞士、芬兰等人口稀少的欧洲小国在科技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是得出“科技创新与人口多寡无关”的结论。但实际上,这些欧洲小国发展科技的基础,是建立在整个欧洲的大背景下的。比如,欧洲“空中客车”项目就涉及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诸多国家,其背后的推动力就是整合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其实,不仅是欧洲,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在内的整个西方体系在人种、语系、宗教、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上相似。二战之后,这些国家在安全和经济领域更是高度整合。

  比如,在欧盟内部,人们可以随工作变动而迁徙到任何城市居住,并在孩子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当地人同等的权利。相比之下,外地人在北京等中国大城市可能工作一辈子也无法获得当地户籍,导致他们的孩子哪怕出生在这些城市也不能享受与当地户籍孩子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欧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统一性比中国更好。

  近年美国积极推动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本质上就是通过广泛和紧密的经济一体化提升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性,以获得更大人口规模所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虽然现在中国的人口数倍于美国,但整个西方体系却有近10亿人,如果再加上被纳入美国安全体系的日、韩等则有12亿人,与中国相差无几。

      综上所述,生育限制和闭关锁国这两项政策看似并无关联,但实际上却存在着相同之处,那就是会危害到科技创新所必须的核心要素,最终产生破坏科技创新的负作用。想必现在已经没人打算重走闭关锁国之路,但对于生育限制政策所具有的错误性,人们却未必都已具备正确的认识。生育限制政策的本质,是把人口当作资源的消耗者而非科技的创造者。如果这种思路得不到纠正,那么无数原本有可能在未来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却可能在今天难逃胎死腹中的命运。而对已经为“闭关锁国”付出惨重代价的中华民族来说,再也不应为“生育限制”而再度痛失成为科技强国的历史性机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