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公路高边坡段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的若干思考

 昵称l93AX 2015-03-19

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根据相关设计文件以及规范要求进行。如果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不合理,那么,加固处治将难以有效果,同时,还会使边坡出现不稳定性因素,严重者将导致边坡失稳。所以,应选择科学的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工序与施工工艺、施工操作规程与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做好边坡稳定性监测工作,从而提升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本文以工程实例为例,着重探讨公路高边坡段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关键词:高速公路边坡段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本段路基起讫里程为:DK749+608.31-DK757+854.24(DK749+674.101=DK755+550,短链5875.899m),全长2370.031m,其中DK755+900.00~DK757+840.00段为大荔北车站,其余为区间路基。

路堤边坡坡率采用1:1.5。路堤高度大于3.0m,路堤边坡防护均采用C15混凝土现浇截水槽拱形骨架(净距3.0m×3.0m),骨架下部设置1.0m高脚墙,脚墙采用C15片石混凝土,脚墙上现浇C15混凝土护脚(如图所示),骨架内铺设正六边形混凝土空心砖,空心砖培土种草兼植灌木。沿线路方向每15.02m设伸缩缝,缝宽0.02m,缝内用沥青麻筋全断面填塞,每隔100m设置0.6m宽的踏步,踏步采用C15混凝土浇筑。路堤边坡水平铺设宽度3.0m的双向土工格栅(抗拉强度不小于25KN/m),每层间距0.6m。

 

2.地勘报告概述及现场取样检测状况

据本项目地勘报告显示,该段道路现有地形上属山脊末端,山脊总体走向S34°E,山脊两侧坡面地形坡度约30°,山脊末端斜坡地形坡度约22°,山体地形完整,拟建道路与山脊大角度斜交。按道路路基宽度38m估算,拟建道路需开挖至44m等高线附近。根据设计断面,该段路基设计高程约20m,路堑边坡最大开挖高度约24m。

根据地质测绘,该段路堑边坡稳定性好。路基范围内山体坡面多被整改为梯田,呈台阶状,每级阶高2~3m,表层地基土多为粘性土夹碎(块)石,可见厚度0~1.5m,松散;较高高程处多处基岩露头,岩体完整,节理裂隙不发育。该段路堑边坡主要发育以下3组节理:①N35°~40°W/SW∠80°~85°,面平直,延伸性较好;②N59°W/SW∠85°~⊥,面平直,延伸长;③N15°E/SE∠80°,面平直,延伸性差,断续发育。三组节理均为陡倾角节理,节理①、②倾向逆坡,节理③倾向顺坡,综合判定,本段边坡开挖时基本上无不利结构面组合,且岩体完整性好,因此建议分级开挖,每级阶高小于12m,建议开挖坡比取值:表层覆盖层1:1.5,强风化岩石1:0.75,中风化岩石1:0.5,微风化岩石1:0.35,边坡开挖时在坡顶设计截水沟等排水设施,边坡开挖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路堑边坡采用随机锚杆进行支护。

岩石现场取样检测结果:经本项目工程监理见证,现场取样送“杭州大正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检测,样本最大强度达157.4MPa,达到坚石强度标准,详见检测报告(后附扫描件)。

3.主要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边坡防护基本施工工艺流程为: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路基刷坡→护坡脚墙基础开挖→C15片石混凝土护坡脚墙→养护→浇筑护脚→养护→确定拱形骨架位置、尺寸→拱形骨架基础开挖→C15混凝土拱形骨架、截水槽施工→养护→伸缩缝设置→踏步施工→养护→安装上路基电缆槽→铺设混凝土空心砖→边坡培土、种植紫穗槐及种草→养护。

3.1测量放样

由测量班用全站仪放出路基设计边线及路基护坡基础边线。钉好桩位,在施工场地附近布置控制桩。

3.2路基刷坡

路基按设计边坡坡度(1:1.5)进行刷坡,路基边坡主要采用挖掘机进行刷坡,刷坡时预留500px采用人工进行。

3.3 C15片石混凝土护坡脚墙及C15混凝土护脚施工

3.3.1边坡脚墙及护脚分两次浇筑,首先施工脚墙,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施工护脚,在施工脚墙时留接茬钢筋。

 

3.3.2脚墙由测量班进行放样,并用白灰洒出开挖轮廓线,采用小型挖掘进行开挖,基底预留20~750px,采用人工进行开挖,基底浮土全部清理干净,同时保证原土不受扰动,基底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进行安装脚墙模板,模板采用优质竹胶板,模板尺寸(如边坡防护拱架III-III剖面图所示)严格按设计结构进行加工,采用内拉外撑进行加固,拉杆采和φ12钢筋,间距40~1500px一道,外侧用125px~250px方木及钢管进行加固,确保模板几何尺寸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护脚采用优质竹胶板制作,按设计尺寸进行加工且加固稳定,加固形式同脚墙,同时在护脚外侧设双排脚手架,护脚线型顺直美观。

3.3.3脚墙基础基底为土基,浇筑前应对基底夯实,并对基坑内的杂物安排专人进行清理。砼浇筑前向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检测各项指标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脚墙混凝土拆模后及时采用原土进行回填,回填过程中采用小型打夯机进行分层夯实。

3.3.4混凝土在拌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运输车运送至现场,脚墙采用滑槽的方式入模,护脚采用小型吊车吊送混凝土入模,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施工组织:安排2个工作班组,每组15名施工员,其中混凝土振捣工5人,另外每个工作组配备一名组长,负责指挥现场。采用φ50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在脚墙混凝土浇筑过程随机抛片石,片石含量小于设计混凝土方量25%,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分两次进行收面,第一次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第二次在混凝土初凝前几分钟内进行二次收面效果最好(一般控制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2小时左右),可以有效的防止混凝土收缩裂纹。脚墙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在流水槽位置处及时留接荐钢筋。

3.3.5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应测定骨料的含水率,每一工作班不应少于一次,当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应增加测定次数,依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并派专人量测记录混凝土坍落度、含气量、入模温度。(期刊写作及投稿咨询编辑QQ:2719512773)

3.3.6混凝土浇筑完成并收面平整后,外露顶面要立即覆盖清洁的、厚而结实的塑料布。砼终凝后撤去顶面塑料布,用浸湿的土工膜覆盖,再把塑料布覆盖在浸湿的棉毡表面,并定时洒水进行潮湿养护。混凝土带模养护期间,应采取带模包裹、浇水、喷淋洒水等措施进行保湿、潮湿养护,保证模板接缝处不致失水干燥。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