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中第一名胜 虎丘庙会的前世今生

 ganggang0611 2015-03-19

虎丘庙会活动才艺比拼现场图

  “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沉稳而不浮躁,大气而不张扬,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已使它底气绵长。穿过山塘街的勾栏瓦肆,轻轻步入虎丘山上那一座座亭台楼阁,或许里面就隐匿着一个个被岁月遗落的传说。这时,您轻移脚步,凝神而思,生怕红尘俗气扰了此处的清寂,然而虎丘亦有其喧哗的一面,一年一度的金秋虎丘庙会,继承了传统庙会的盛世欢歌,演绎了《姑苏繁华图》中的繁嚣,让您在阵阵喧天锣鼓中,不由感味虎丘庙会的前世今生。

  虎丘,不仅是一座文化名山,亦是一处民俗胜境。苏州山塘街在清代以前是市内通向虎丘的主干道,在虎丘山塘一带,每当清明、农历七月半以及十月初一,在山塘街都要举行出会活动,俗称“三节会”,其中尤以清明为重。这一天要抬出城隍和土谷神,经山塘到虎丘正山门内的“郡厉坛”去接受地方官员的祭祀。民间将此看作是穰祓灾役的重大事情,故往往倾城而出,云集山塘观看。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均把虎丘作为首选的聚会地点,久而久之,虎丘便成为了苏州民间重要的集会场所,形成了各类丰富多彩的民间集会活动。《清嘉录》中所录二百四十二则苏州民俗,竟有二十余则与虎丘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有元宵灯节、中秋曲会和“三市三节”。虎丘山塘地区的“三市三节”习俗影响颇大,三市指春之牡丹市、夏之乘凉市、秋之木樨市,三节指清明节、七月半(中元)、十月朝(月朔),除“三市三节”外,另有“百花生日”、“放断鹞”、“游春玩景”、“茶贡”、“看牡丹”、“珠兰茉莉花市”、“走月亮”、“登高”等诸多风俗,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民俗风情和吴文化特色的游览集会。

  明朝袁宏道《虎丘记》中就形象生动地写道:“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明朝张岱《陶庵梦忆》写虎丘中秋夜“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清嘉录》中也有关于虎丘灯船、山塘看会的记载。《山塘钩沉录》中对山塘看会这样写道:“清明日,官府至虎丘郡厉坛致祭无祀。游人骈集山塘,号为‘看会’。会中之人,皆各署吏胥,平日奉侍香火者,至日各抬神像至坛。旧例:除郡县城隍及十乡土谷诸神之外,如巡抚都土地诸神,有祭事之责者,皆得入坛,谓之督祭。凡土谷神咸以手版谒城隍神。短簿祠道以王珣为地主,袍笏端庄,降阶以迎,每会至坛,箫鼓悠扬,旌旗璀灿,卤簿台阁,斗丽争妍,民之病愈而许愿服役者,亦多与执事,或男女缧绁装重囚,随神至坛,撤枷去权,以为神赦。选小儿女之端好者,结束鲜华,赤脚站立人肩,或置马背,号为“巡风会”。过门之家,香烛以迎,薄暮反神于庙,俗呼“转坛会”。揽云居士《吴门续画舫录》云:‘吴中尝以清明、中元、十月朔三节赛神,祀孤于虎丘郡厉坛,舟子藉诸丽品,以昂其价。画舫鳞集山塘,视竞渡尤盛。竞渡止经旬之约,赛会尽一日之欢,西舫东船,伊其相谑,直无遮大会’云。”可见虎丘庙会活动到了明、清时期已经颇具规模,成为了苏州百姓心中的一大民俗盛事。

  从1994年起,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将“山塘出会”民俗活动创新打造为“金秋虎丘庙会”。活动于每年的9月中旬开幕,至10月下旬结束,以“弘扬中华民俗文化,展现传统庙会特色”为办会宗旨,已成为苏州最具地方民俗特色和传统文化气息的重要旅游活动。庙会活动年年推陈出新,不论是来自外地的彝族舞龙、浙江永康“九狮图”演出、山西吕梁“击鼓开元”鼓舞、川剧变脸、开封杂技、南狮跳桩,还是本地的百花洲龙灯、千灯跳板茶、打连厢、浒浦花鼓、跳加官等吴地原生态歌舞都吸引了游人驻足观赏,尤其是千人石上的出会表演,可谓是整个庙会的点睛之笔,舞龙、舞狮、锣鼓、杂技等表演队伍沿上山路上山,在千人石集中表演,将庙会演出引向高潮。在孙武练兵场、御碑亭、书台松影、西溪环翠均点缀有武术、杂技、舞蹈、曲艺类演出,活跃庙会气氛。在南大门检票口、上山路沿线、孙武练兵场均搭建了庙会主题布景,设置了风味小吃街、手工艺摊位,营造出浓厚的民俗风情。近年庙会,景区本着更好地传承吴地民俗文化的初衷,在节目文化内涵上更多地与虎丘历史典故、与江南特色风情相结合,“鱼米之乡”、“虎丘剑魂”、“姑苏民风”、“吴王点兵”、“苏州好风光”、“绣美姑苏”、“西子踏歌”、“水墨丹青”、“江南烟雨”等节目融合了杂技、舞蹈、评弹等多种演艺形式,突出展现原汁原味的吴地风情,欢庆锣鼓民俗大比拼、虎丘中秋曲会扩大了庙会在苏州各大社区、全国各大曲社的影响力,邀请于丹、钱文忠等知名学者、民俗专家参与虎丘庙会文化座谈会,探讨虎丘庙会与吴文化之关联,进一步挖掘了虎丘庙会的文化内涵。

  虎丘庙会,承载着苏州的风土清嘉,映射出吴文化的灵光,必将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源远流长。(孔继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