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丢掉了“温良恭俭让”的羊性,也没能树立起崇尚自由、坚韧耐苦的狼性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羊年大年初一根据姜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狼图腾》就要上映了,这是今年华语新片中最令我期待的一部影片。因为《狼图腾》的原著小说从2004年诞生至今,虽然已经十年有余,但是围绕着这本书、作者本人,尤其是对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国民性中“狼性”和“羊性”的观点引发的论争至今未曾平息。
你是只羊,还是狼?
这是一部无法去定义的现象级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知青回忆过往经历的伤痕文学,也不是描述牧民与狼群斗智斗勇的冒险小说。从表面上看,读者们首先是被这样一个事实所震惊:我们印象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草原正在被蚕食、破坏、满目疮痍、逐渐荒漠化。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是对千年草原在这短短几十年间被毁灭性破坏的痛心疾首,和对某些只顾私利、目光短浅的贪婪者的愤怒。
但姜戎的思考远远不止停留在环境保护的层面,他将触角深入了事件发生的源头,追问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是千余年来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羊性”,和以游牧文明为代表的“狼性”矛盾交锋的又一次集中体现。同时作者也呼吁,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大争之世”,保守平庸的羊性应该被更加自信勇猛的狼性所取代,为我们疲软已久的羊性中注入一些狼性,才是适应这个世界发展的时代精神。
看过此书的读者都势必会思考,自己是只羊,还是只狼?我们的民族乃至我们的国家,又需要怎样的国民性?这也是《狼图腾》在盗版与网络下载大行其道的时代,仍能够保持畅销的最根本原因。现如今我们的国民性相比十一年前有无变化?是否仍然是狼性不足,羊性有余?又或者是我们放大了狼性中的某些方面,从而导致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暴戾和好斗了呢?
狼性不是极端利己
如今谈到狼性最多的地方,是各个公司的销售部门。《亮剑》中李云龙的名言:“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是他们对狼性的认识,“狼”成为了一种欲望的象征。我们的民族文化向来耻于谈及自己的欲望,“存天理,灭人欲”、“无欲则刚”是我们的传统认识,西方思想则是歌颂欲望的,他们认为欲望才是促使人类进步的动力。
所以销售员们被鼓励在大庭广众之下喊出“我要”的欲望,跳“抓钱舞”。培训者认为只要销售员内心被欲望主宰,就能为了实现欲望不择手段甚至放弃尊严和个人的底线去达到目标,培养销售的狼性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培养“不要脸”程度的竞赛。可是这根本不是真正的狼性,无论在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中,都没有这样的狼性。正视人类的欲望是对的,但是欲望的实现不应用人格尊严去交换。
《狼图腾》中陈阵养的小狼在牧场搬迁时,宁可被勒死,也不肯被搬家的牛车牵着上路。促使他们吃肉的动力,不是欲望,而是那种对自由的绝对向往,否则他们可以被驯养,像狗一样享受人类的投食。然而狼是绝对不允许被控制,被人牵着走的。他们因战斗而生,为自由而死。但现在国内一些公司宣扬的所谓“狼性”,不过是包装巧妙的极端利己主义而已,这不是狼性,也不是羊性,如果非要以动物性做比,不如说是狐狸性。
中国人的“狐狸性”
狡猾、善变、残忍,纯粹被个人欲望所驱使的狐狸性是当下部分中国人的写照,我们丢掉了“温良恭俭让”的羊性,也没能树立起崇尚自由、坚韧耐苦的狼性。狐狸有一种奇怪的行为:一只狐狸跳进鸡舍,把十二只小鸡全部咬死,最后仅叼走一只。这种行为叫做“杀过”,正像是这个弱肉强食、道德沦丧的社会的写照。
我们在公交地铁上为了让座等琐事频繁口角乃至大打出手,却在看到小偷等侵害他人利益者时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看到摔跤倒地的老人不敢扶起,因为我们看到一个个好心人被诬陷,送孕妇回家的女孩被算计杀害;我们无利不起早,做什么事首先都要问“这有什么用”,对于追求梦想的理想主义者,我们送上的不是敬意而是嘲笑。所以讨论羊性和狼性谁占主导成为了一个伪命题,事实是当下的社会,纯粹的羊性和狼性均告缺乏。
人类文明最终将走向何方?或者说现在人口这么密集,压力如此之大,我们该怎么更好地活下去?其实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像狼一样才能保证生存,继而要将羊性与狼性相调和,成为文明狼,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才是我们面对未来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