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田油田,我的童年(之二)

 远望鱼香肉丝 2015-03-20

?

【感谢】


油田油田,我的童年(之一)发出之后,收到了很多同学、朋友热情的鼓励与支持,非常谢谢大家!客气的话说多了也许显得做作和矫情,但我真的是受宠若惊,能得到朋友们的认可和喜爱对我、对我的人生意义非凡,这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与肯定。所以,尽管深知自己还不够好,但大家的溢美之辞我还是欣然接受了,我一定会再接再厉、笔耕不辍(矮马呀,这词儿学老多年了,终于用上了!),希望你的欢喜,我懂得!


记得N年前去我婆婆那边串亲戚,有位长辈问我,“你爸妈来过北京吗?”现在想来,人家其实也没什么恶意,但在当时却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来北京?帮帮忙哦,我们石油部就在北京鼓楼,我们华北油田人来北京不要太easy啊!从小,颐和园、故宫、八达岭,北京的景区都玩儿腻了,毛主席纪念堂我都去了三回!要说时尚,小时候吃的米老鼠、大白兔奶糖、城隍庙的茴香豆,穿的乔其纱小裙儿,用的玉兔牌毛巾,可都是老爸的同事从上海探亲时带回来的,那才是时尚之都……于是,争强好胜的我当时就回答道,“哦,来,我妈每过几个月就会去“四联儿”烫一回头发……”此后省略一万字……

小时候来北京,经常有司机师傅问起,你们打哪儿来啊?一听说我们是华北油田的,得到的评价常常是,“哟,你们那儿人可有钱啊!”我们油田人应该是先于广州人、温州人被贴上“富裕”标签的群体吧——这样说是不是有点自我感觉过分良好了?那时,“土豪”还是个贬义词,贫富差距不像现在这么大,也不是真的多有钱,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小时候写作文用到过这句话的小伙伴请拥抱一下),“富”已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所以,自豪感还是油然而生的……


“单位”小社会

在我的童年时代,还没有“小区”、“社区”之类的概念,我们的油田由一个一个的“二级单位”组成,每个“单位”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足不出厂、事事搞掂。

以我们水电厂为例,厂区主要是大人们工作的区域,生活区除了住宅以外,还会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卫生所、商店、菜市场、 洗澡堂、食堂、大礼堂(兼电影院)、运动场、锅炉房——俺们职工家里连开水都是不用烧的,直接拿水壶去打就好了,既省气又省水,这,就是福利。


(这照片是在原来我们水电厂的机关大院拍的,那时跳舞的小伙伴们现在看来还是很漂亮啊!)

在网络还没出现,电视节目也未见极大丰富的岁月中,“单位”里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生活就是看电影。

夏天,一般是露天电影(兼顾纳凉啊),可我居然连一个看过的影片也想不起来了,也难怪,放露天电影时只有大人们才关注情节,我们小孩儿都是在场边追逐嬉闹,还有,就是在旁边的冰棍房买冰棍儿吃——所以关于露天电影的回忆,满满的都是甜蜜!

正规的影院就是大礼堂,我记忆中最早的片子是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吉米,吉米,阿加阿加……”现在我还会唱给儿子听呢。还有一次印象深刻的电影经历就是学校组织看《妈妈再爱我一次》,那场面,悲壮,鼻涕眼泪、稀里哗啦,真是听取哭声一片啊!以至于看完电影大家交流心得时的第一个问题都是,哭没哭没?仿佛不哭就没人性似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童年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生活就是买小人儿书!每个月爸妈发了工资,都会带我去一回商店,唯一的要求就是买小人儿书。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杨家将》,一本一本等着盼着地买啊,《杨七郎打擂》、《血战金沙滩》、《两狼山》、《智断潘杨案》……可惜那时没有什么收藏意识,长大些后,小人儿书都分送给老乡家的弟弟妹妹们了,再加上几次搬家,那一大箱子的小人儿书珍藏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


家属区的平房、楼房

我家最早住的是平房,还有个院子,院子里养鸡、养鸭、养花、种葡萄,邻居家还有养鸽子的,养鸽子臭,我妈不让养。小时候有一次,我一屁股坐在仙人球上,还好是冬天,扎了一棉裤的刺儿,屁股没事儿。我家葡萄种得也特别好,每到成熟的季节,就会分送给周边的老乡、邻居们。


(有人能看出这是哪里吗?应该是在水电厂啦,可惜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的条件,随时随地随手拍,我手头的资源也有限,因为从小就不爱照相,所以很多地方只能是无图无真相啦!重点看我的毛衣啊,那是我娘织的,那时的毛衣都是妈妈牌的,我这件可是广受好评、被多次传借的,每次穿都觉得老有面儿了。)

平房的缺点就是没有独立卫生间,要走好几排房子去上公共厕所,因为这,在我不到三岁的时候还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走失事件”。那天,我爸在厨房里做饭,我转悠到他跟前问:“爸,我妈呢?”我爸随口答道:“上厕所去了吧”,然后,等我妈回到家时发现,我,不见了……于是房前屋后地喊啊,找不到……发动了周边所有的老乡、邻居,一起找啊,找不到……我爸还拿了根长长的竹竿,去厕所的茅坑一个一个地搅和,怕我是失足掉进去了,还是找不到……正当大家近乎绝望的时候,我爸灵光一闪,会不会是去学校了?因为我跟我妈去上过班,于是大队人马奔赴学校……原来,我和我妈走岔了,没在厕所看到她,我就想啊,妈妈是不是去上班了,那去学校找找吧?就凭着记忆,颠颠儿地自己跑到学校了。可那天是星期天,不上课,进了教学楼(水电中学最早的那栋教学楼),越走越黑,越走越安静,越走越害怕,就在最里面那个楼梯的一楼到二楼的拐角处,我终于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后来,赶来的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们,循着隐约的哭声找到了我……

在我四岁多那年有机会换迁楼房的时候,我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楼房。


(这是我的高中同学,照片里的家具和陈设都太有时代感了,双卡录音机、电视机、糖盒子、压力水壶,包括手里抱着的那只鹿……)

那时我家住在11号楼,是厂里最早的一片楼房区,紧挨我们那栋的是一栋高工楼(高工楼大家知道吧,反正得是有点级别的领导干部住的楼),前面就是一个三层的大花坛,那花坛里似乎并没种过什么奇花异草,主要是月季,但那儿却是孩子们的天堂。我们在那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捉迷藏、跳皮筋、打沙包、摔泥巴炮、三个字儿、写天下太平……冰棍儿化水儿、老狼老狼几点了、叮铃铃上课了有位同学迟到了……小伙伴们,你们,还记得吗?每到黄昏时分,远远地就飘来我妈的声音——“回家吃饭,回家吃饭……”一遍,一遍,又一遍,那声音已是那样遥远,可仿佛又穿越时空,穿越经年,回响在耳边……


(这是当年我家的客厅,墙围子、地板都是我爸自己刷的,很有时代气息吧?)

后来,靠近厂门口的区域也盖了楼房,再后来,平房是都被拆掉盖了楼房吧,不得而知。二十年没再回去过了,不知道再回去还能不能找到原来的家?几回梦里回到老房子,家,还是那时的模样……


农场、插秧、养猪场……

除了全面的生活配套,我们每个单位也都有自己的农场,主要是由油田职工的家属们在打理,农忙时也会有职工去帮忙,家属们的工作同样会记工分,因此也能享受一定的油田福利待遇。

那些年我们水电厂水多啊,种的可是水稻,我爸那会儿在农林办工作,所以每到五月份插秧的季节,就会很忙,赶上我妈也忙,我就开开心心地去各个小伙伴儿家蹭饭……

我对家畜养殖的全部知识,都来自于童年时代参观单位养猪场的经历,我知道猪的种类有约克夏、长白条,对于这方面生僻冷门的知识累积,我自己还是感到相当傲娇的……

后来,改革,改革,各单位的农场逐渐都撤销了,就像现在,据说连水电、二部这些单位的名字以后可能都没有了……时代在变啊,名字的变化更替实在微不足道,可是有些记忆就停在那里,不曾转移,就像我们的童年,我们童年的油田……



(之二)写到这里就暂告一段落吧,谢谢大家愿意花时间阅读这么多的文字,毕竟现在,包括我自己在内,是懒到一看到字就会头大的,也希望能够继续和大家分享我的童年回忆。有同学告诉我,她的很多同事都在转载我的文章,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娘家人啊!无论我如今身在何处,油田永远都是家,是坚实的大后方。另外,在微信平台上收到很多朋友的留言,非常感谢,但是我毕竟是个业余的写作者,白天还要正常上班啦,所以可能没办法及时回复大家的留言,我尽量吧,呵呵……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