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儒张南轩

 风满伞 2015-03-20

一、世代忠君  志慕圣贤

张栻,字毅夫(又名钦夫),字乐斋,号南轩。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的)腊月,诞生于绵竹故里。

张栻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宰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十四代孙。其祖父张咸,字君说,原本陕西长安长人,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中进士,历任州郡职事。宋哲宗元佑三上,诏诏复六科,举贤才直言对策,咸曰:“臣宁言而死于斧钺不忍不言负陛下。”擢居首名,授宣德郎,任成都府节度使判官,侨居蓉城。淳化中选地于广汉之绵竹定居,五十三岁病殁,赠雍国公,葬于绵竹汉旺镇柏林坝,祖母计氏 夫人亦归葬于此。

        张栻之父张浚,字德远,号紫岩居士。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79年),卒于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终年六十八岁。张浚谨尊母训,二十岁上就到京师(河南开封)太原读书,刻苦攻读祖父和父亲所著忧国忧民,尽忠报国的文章,幼年萌生了远大的爱国之志。宋徽宗赵宗政和七年,年仅二十,即中进士,授山南府(仿襄阳)士曹参军兼权城固县事。公元一一二七年三月,金人大举面浸,占京(开封),徽、钦二宗被俘北去,北宗告灭。靖康二年,权臣召集百官欲设立投降派张邦昌为帝,突闻宋徽宗赵佶之子赵构在南京即位,张浚星夜赶赴南京,拜见高宗,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后又改任殿中侍御史。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金兵大举进犯,高宗急渡过平江(苏州),逃往杭州,浚挺身自荐,舍生取义,力挽狂澜。高宗命他节制平江各路军兵,会集韩世忠,刘世光,吕牙牙颐浩诸军五万直向杭州挺进,一举光复杭州。高宗召见张浚大悦亲书御制中和堂诗曰:“愿同越勾践,焦思先吾身。”“高风动东子;属意种 臣。”委以张浚宰相,浚推之,时年三十三岁。后来高宗迫于投降派的压力,纵容奸相秦桧,杀了忠臣名将岳飞,与金人签订“绍兴和议”,把淮河以北大片国土出卖给金人,金人又大举南犯,国势一蹶不振,朝延公卿,万民百姓,日夜盼望皇上恢复张浚相位。待到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张浚才任命为枢密使,都督建康(南京)、镇江、池州、江阴诸路军马,他立即举荐镇江通判陆游(1125-1210),江阴签判辛弃疾(1140-1207)南京留守王十朋,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名士近百名参赞军事,投稿北伐,收复中原,金兵不战而退。不久,张浚又被排挤出朝。由国内忧外患,边年征战,积劳成疾, 不幸于隆兴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夜半,唤得张栻,张构二子到病榻前,沉痛地训教道:“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尽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归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足下矣!”寥寥数语,感天动地,表现出“中    ”贤相,忠肝义胆,百折不屈,力主抗金,收复中原,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的报国爱民之心。

 张栻,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八岁时就随父母出川,居长沙城南。父母常讲些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孔孟之道,教读圣贤经史。张栻天资聪慧,自幼好学,勤学好问,通宵达旦。苦读诗文,颇受父母喜爱。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张栻跨入十四岁。这年七月,父亲被主和派谗言面革职,闲居连州,教习研读《易经》,讲解圣人之道,并谆谆告诫:“无益之言勿听,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文勿观,无益之友勿亲。”张栻埋头苦读经卷,志慕圣贤,视正端行,以穷理居敬为务,帮品学俱进。一次,高宗询问张浚;“卿儿想甚长成?”浚答道:“臣子栻年十四,脱然可与语圣人之道》”高宗听后,十分赞许。同年这位饱学少年初露头角,他奉父命与湖南帅司参议官宋翔,诗词往来,彼此酬唱。年纪虽小,已有名气。第二年(1147年)又尊父命,与连州知州五大宝,互相讲习学问,再次显示出少年少年天才的学识。

张栻在发奋苦读的过程中,非常倾慕名孔门有弟子三千,七十二厚学,特别是颜渊、子谦,《论语》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甚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决心以颜回清心寡欲、安贫乐道貌岸然的高尚品格为榜样,以求登堂入室于圣人之门。他常攻读颜渊《论语》“吾日三省悟省”力求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圣人之教,以古圣贤自期。

二、拜师访友  取长补短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春,朝延召张浚从贬至荒远的广西永州回到长沙,张栻亦尊父命回到长沙,拜衡山胡宏为师。胡宏(公元11051155年)字仁仲,号五峯,福建崇安人。胡宏之父胡安 ,谥号号文定,任湖南学事,移居长沙,他是“洛学”(即洛阳和颢、和颐兄弟创立的学派)在湖南的开山祖师。胡宏自幼立志于孔孟之道貌岸然,“优游于衡山之下二十余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学识深渊、学者称他为五峯先生。

 最后,张栻慕名前去几次拜见五峯先生,就象“程门立雪”,“三顾茅庐”一样,数次才见,相语甚合,方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便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原原本本传授张栻,一心培养张栻成为圣门继承人。张栻好学好问,勤于思索、广泛收集二程之论,周敦颐,张载之论,精研细究,斟酌取舍,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之作《希颜录》,呈送先生教正。五峯阅后一面称赞道貌岸然:“稽考之勤”也,另一方面指出“先贤之语,取舍大是难事,”当二于未精当中求精当“并告诫张栻:“为学是终身大事,天地日月长久,断之以勇猛精进,持之以渐渍薰陶,陟遐自迩,帮能有常驻机构而日新。”张栻牢记名师金玉良言,孜孜不倦,终日琢磨,自勤自奋,学问日深,与时俱进,俨然以圣门事业为己任。

 张栻从不自满,十分虚心,此后十年,四方交友,与朱熹、吕祖谦、杨万里、张孝祥、陆游等名士结为执友,互相切磋,辨疑解难,探幽发微,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深思明辨,精益求精,彰明“圣人之道貌岸然”。他先后在湖南宁乡城南书院,衡山南轩书院,善化岳麓书院,汀潭碧泉书院等处聚徒讲学,成为湖湘一带出类拔萃的学者,一时名声鼎盛。

 张栻在课馆授徒,有一整套精明治学方法,向门徒明确指出:“学莫强于立志,莫进于善思;而莫害于自画,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觐书当虚心平气,“如其可取,虽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其可疑,虽或传以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对学问功夫,他认为:”工夫贵乎密,若不密,虽胜于暂,经不能持久。“对于后学,嘉惠不浅。

三、参与军政  投身北伐

 公元一一六二年六月,宋孝宗赵昚继位,改元隆兴,有心大展宏图,恢复国土,特召张浚入朝议事,授任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张栻随你赴任。十一月,张栻被召,与宣抚判官陈俊卿一道同行。张栻入见,极力劝孝宗皇帝发奋图强,努力实现国家中心大业。他慷慨进言:“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悯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发存在也。诚望陛下勿怠此心,益加省察,而亲贤稽古以扩充之,则不惟今日之际功可以必成,而千古因循之弊亦庶乎其可革矣。“孝宗听了大为嘉许。隆兴元年正月,张浚进升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各路军马。张栻受命为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书,除直秘阁。他父为了早日收复中原,积极准备举师北伐,特别挑选了一批精明能干的抗金志士,担任幕府参佐工作。当时张栻刚年满三十,年轻有为,起早睡晚,不辞辛劳,为父献计献策、密谋策划,参与军政。幕僚们人人佩服,个个称赞。这年五月,张浚帅兵北伐,一举攻下灵壁、虹县,旗开得胜。可是,后因邵宏渊、李显忠二将不合,导致符离战败。张栻随父勇往直前坚守盯眙,北渡淮河进入泗州前线,抚劳将士,招集溃兵,重整旗鼓,以备再战。为了安定民心,把全家老幼从建康搬到紧靠前线的杨州,军民见此情景,军心民心大安。然符离一战失利,孝宗抗敌决心动摇,立即起用秦桧死党汤思退为右相,派卖国贼卢促贤起用出使金营议和。张浚父子闻息,怒不可遏,派张栻急见孝宗,陈述议和之非,秦劾卢仲贤出卖四州,罪不可赦。孝宗只好除名勒停。后来张栻在东华门又与孝宗谈论人才,孝宗慨叹伏节死义之臣难得,张栻不假思索地答道:“当于犯颜敢谏中中求之。若平时有能犯颜敢谏,他日何望其伏节死义?”孝宗沉默叹息难得办事之臣,张栻正颜直谏:“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之臣,则他日败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孝宗听了又沉默许久,才连连点首,表示心中明悟,张栻真是一位不媚人主,犯颜敢谏的晓事之臣。

    隆兴二(公元一一六四)年四月,张浚在奸相汤思退一伙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下,被谗去职,张栻也随父罢归。朝延再次向金人妥协投降,于八月停战,签订了可耻的“隆兴和议”条约。张浚怀着忧国忧民,未复中原的沉痛     心,在江西余干与世长辞,张栻弟兄谨尊父嘱,护灵柩葬于湖南衡山。丧事刚毕,张栻连夜草疏上秦孝宗:“吾与金虏义不同天日者。”国势衰败之因,在于朝延和不定,“此所以屡败而功不成也,”须在“破虏之后,益坚此心,誓不言和,专务自强,虽折不挠。使此心纯一,贯彻上下,则迟以岁月,亦何功之不成哉!”疏入朝,权奸不报,张栻只得为父守灵,愤懑不乐亦懒交友,春有沉泳于圣贤经传之中,寂寞而生.

四 朝堂讲官  直言勇谏

    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9)十一月,刘珙由湖南被召还朝,除知枢密院事,首荐张栻:“穷探圣微,晓畅军务,愿亟召用.”孝宗言可.乾道五年(公元1169),除张栻知抚州.又赴,又改知严洲(今淅江建德县).临行时,他向孝忠进言:“欲复中原之地,当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当先有以得吾民之心。求所以得吾民这心者,岂有他哉,不尽其力,又伤其财而已矣。”张栻从当时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苛改日剧,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恢复中原须先结民心,宽养民力的主张。他到任后,遍访民问疾苦,发现严洲丁盐绢税过重,立刻申奏朝廷,为民请命,第二年春天便减税一半,民心大悦。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五月,张栻被召入朝,除吏部员外郎兼权左右司侍立官。当时宰相虞允文,虚谈敌势衰弱可图,建议孝宗派员出使金营,请求到陵寝祭祖,左臣相陈俊卿认为不可,“陛下痛念祖宗,当思复故疆,勿误国事。”孝忠不听,陈俊卿愤然辞相离朝,满朝文武呆苦寒蝉不语。孝宗向张栻:“卿知虏中事乎?”张栻从容答道:“虏中之事臣不知,然境内之事,则知之祥矣。”孝宗追问:“何事?”张栻道:“臣窃见比年诸道亦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大小之臣,又皆诞谩,不足依仗,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孝宗听后,默然不语。张栻又拿出奏书,心情异常沉重地念道:“臣窃谓陵寝隔绝,诚臣子不忍言之至痛。然今日未能奉词以讨之,又不能下名以绝之,乃欲卑辞厚礼以求于彼,则于大义已为未尽,而异论者犹以为忧,则其昧陋畏怯又益甚矣。然臣揆其心意,或者亦有见我未有必胜之形而不能忧也欤!”孝宗听后说:“卿言有理。”张栻捧着奏章,继续念道:“今日但当下哀痛之诏,明复仇之义,显绝虏人,不与通使。然后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帅、练甲兵、以内修外攘,进退战守通为一事,且必治其实而不为虚文,则必胜之形隐然可见,虽有浅陋畏怯之人,亦且奋勇而争先矣!”孝宗听毕,认为他从未听见过如此明朗的论奏、便加赞道:“当以卿为讲官,冀(希望)时得晤语也。” 同年,辛弃疾被召入朝,迁司农寺主薄(管钱粮),同朝共事,同于京师,相互论谈国计民生大事。不久,他俩发现朝廷发运使史正志,巧夺各洲各郡财赋、引起民怨沸腾,地方官史纷纷奏疏,未能引起朝廷重视。张栻面奏皇上,述其利弊,孝宗派人实查,果如栻言之情。立即下令废除现行输法。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二月,张栻又除任左司员外部和侍讲官,专为孝宗讲解《诗经》。当他讲到《葛覃》这篇时,偶然想起中原人民惨遭金兵屠杀的血腥事实,民间的疾苦,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便借此为皇上讲解之机,大胆进言:“治常生于敬畏,乱常起于骄谣,使为国者每念稼穑之劳,而其后妃不忘织纴(纺织绕线)之事,则心之不存者寡矣。周之先后勤俭如此,而其后世犹有以休蚕织而为厉阶(祸患)者,兴亡之效于此见矣。”他又由此发端,推而广言,上陈祖宗治国安民的成功经验,下斥当时乱政扰民的败劣行举。孝宗深感叹服。

  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奸相虞允文为献媚取宠,建议孝忠派人到金人入浸之地,委屈祭祖,遭到张栻、陈俊卿的反对未能得逞(快意称心)。乾道七年(1171年)三月,他又想讨好太上皇后,特将皇后之女的房弟张说,由原知阁门事迁升书枢密院事。任命消息传出,满朝文武极为不满,私下纷纷议论不休,而没谁敢于上疏反对。张栻见此情景,义愤填膺,亲赴朝堂,义正辞严,指责虞允文,攀龙附凤,利用裙带关系,任用枢密院事。虞允羞愧难当,无言以对。张栻又向孝忠启奏:“文武之势,诚不可太偏,今然欲左文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也。”孝忠览奏,猛然省悟,立即收回任命,朝论方才平息。

  奸相虞允文一心想在太上皇后面前讨好卖乖,千方百计促成对张说的任命。于是,在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先将张栻排挤出知袁州(今江西宜春县)然后再把张说签书枢密院事。朝延臣僚愤愤不平。敷文阁待制杨万里挺身上疏,据理争说:“臣穷见左司郎中张栻有文武之才,有经济之学,盖其父教养成就之三十年,以为陛下之用,陛下知之亦十年矣。自立朝以来,懔懔自奋。其在都司,有所不知,知无不为;其在讲筵,有所不言,言无不尽。” 一旦罢黜,影响恶劣,必将导致民言相警,以为朝廷追逐张轼,是为张说报仇也。“由于奸相虞允文纠合他的近臣从中作梗、杨万里疏救未成。曾经举荐过张栻的大诗人五十朋,居家抱病,惊闻张栻受谪,急忙卧塌上书,直言不讳指出张栻”直声已著,中外称贤;一旦外除,有识无不气短。“令栻且留旧职,庶几释中外之疑,伸善类之气。”奸相置之不理。

张轼终于愤然离开朝廷,退居长沙,一面学授徒、一面著书立说。每当闲暇之余,或登临岳麓,或畅游沅湘,于山水之间,忘其荣辱,怡然自乐也。

五、再次还朝 安民整军

张栻居家长沙已历时三年,正是孝宗改元淳熙(公元1174年)。孝宗深知张栻学行志业不同凡响,又颇有念旧之意,于是决定再度起用,当即诏回,除任原职,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经略安抚广南西路及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

广西是个荒僻之地,州郡地矿人稀,财乏粮缺,百姓穷苦。张栻到任发现当地官府侵夺盐运利息,抬头盐价,百姓困苦。张栻立即奏请朝廷减轻百姓负担,让民休养生息。他又兼管漕司,拿出四十万约缗用于建仓运盐开支。又奏请朝廷新立法规,今后漕司再多取盐税,擅行抬价,均以违制议罪。若有敢用于供给官员馈饷宴欢者、论处。孝忠下诏准行。

朝廷年年到广西横山买马,官员肆意巧取豪夺,百姓深受其害,跑到官府诉苦告状。张栻深入实地,明察暗访,悉知其中之弊,疏到六十余条款,申奏朝廷,通通革除,马政一新,边民称颂,争先献马,不计其数。

广西统辖二十五州,张栻到任检阅州兵,各地武备废弛,便下令青壮年加强军训,军费不足就用漕司贩卖盐茶盈余资助。他还亲自主动上门与少数民族首领结为睦邻,严禁互相掳掠仇杀,以求长治久安。因此,广大治,政通人和。 
   任事四年(1177年)后,孝宗闻知张栻政绩卓著,下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淳熙五年(1178年)张栻又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付使,又改知江陵府,安抚各路。当时湖北盗贼横行,残害百姓。张栻到任,首先弹劾贪赃纵贼的贪吏、罢官免职。据《宋史》记载,张栻一天之内就查办革职贪官污吏达十四人。然后四处缉拿群匪,惩治窝贼的奸民。与此同时,又颁布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打击作恶之徒的法律条款,不久湖北一路匪盗无踪无影,四境太平安宁。

    先前宋高宗时,河南、陕西分部土地已沦为金人。而湖北紧靠河南边境,理当加强军事防范,但帅守边防的大将只能统领帐下亲兵,无力调动本地驻军,二者不协,不能配合,一致对敌,必然招致丧师失地的恶果。张栻决心改变这种潜伏的危机状况,决定加速治军。他首先对边关诸将坦诚以礼,使他们精诚团结,然后慰劳士兵,无论亲兵和驻军,都一视同仁,清除间隙,赏罚分明。于是将士心怀忠义,俯首听命。同时,张栻又重修义勇法,规定三丁抽一为义勇,统一编量,列为义勇付军,每丁发给一付弓箭,农闲居家练习。要求随时赴府检阅,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三年期满,正式投入官府义勇军,不许横行抓丁派款。湖北戎政,立时威凛。此外,他在湖北对一些官吏歧视少数民族,包庇纵容匪盗偷越边境的汉人,盗窃掠夺少数民族财物,破坏民族团结,一律捕捉旧案捆绑示众,依法处刑。少数民族赞道:“南宋还真有如此能人啊!”

六,终身尊孔 南宋鸿儒

  张栻在朝目睹权奸当道,事处深感掣肘,自己难以施展胸中报复便几次请求辞仕。孝宗不允,诏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淳熙七年(公元一一八0年)正月,又以病力请,待到二月六日诏下,这位怀才不遇和理学名儒,已于三月四日在江陵府舍离开人世,终年四十八岁。

 张栻临终前百般痛感于朝政日溃,国势益衰,残臣当道,贤士站边。他从病榻挣扎起来,自书遗表:“再世蒙恩,一心报国。天命至此、厥路无由,犹有微诚不能自己。伏望陛下亲君子,远小人,信任绝一已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永结四海,克巩丕图。臣死之日。犹生之年。”他命在旦夕,仍不忘国事、父之遗风,可谓一脉相承。他的灵柩四弟妹构葬于湖南衡山,父墓之右。

张栻辞世的消息传出,朝廷内外贤士大夫无不涕泣相吊、纷纷致哀。生前好友朱熹,吕祖谦,杨万里等,怀着沉痛的哀思,挥泪撰写祭文和挽词,痛悼这位不幸早逝的学者志士。静江府广大百姓无不哀悼这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据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记,当灵柩从江陵运走时,那里男女老幼蜂拥上前挽车哀号,十里长街,哭声动天。噩耗传到朝廷,孝宗皇帝嗟悼不已,未能大用,深感痛惜!宋宁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八月,因资政殿学士卫泽请奏为张栻赐谥号“宣”,后世敬称张宣公。宋理宗景定二年(公元前26年)正月,因皇太子释奠孔子归奏,诏封张栻为华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

   他为人正大光明,表里如一;平素闻过则喜,从善如流;行事精明果断、毫不迟疑;从政刚正立朝,不阿权贵;遇事自有主见,不曲随顺。屡次召对,竭力劝君,修身恤民,任贤养民,选将练兵、显绝金人。他鉴于南宋主和主战优柔寡断的历史教训、从“隆兴和议”后国趋贫弱的现状,他既反对卑辞送礼屈辱求和,又反对急功近利,轻敌冒进,而主张修德立政、加强战备、选择时机、克敌制胜。他每任州郡、勤政爱民、减赋扶贫、宽以养民、百姓乐业、治安稳定。同时每到州郡,严格施政,兴利除弊、罚恶赏善、整顿军备、巩固边防,防敌内浸。经他治理,残破州郡,井然有序,面貌一新。 
    张栻一生,崇信“孔孟之道”,讲求修身养性,笃学力行。为学主张“明理居敬”,即是认识天理与天命,注重主观精神的修养,使内心专一于“圣人之道”,尤其应重视义利之辨。他在生前与朱熹、吕祖谦、杨万里等诸多理学名儒切磋琢磨,“大凡天道之精深,圣人之奥妙,德业之进修,行藏之大义,无不探源寻流,而一归于正大光明。”(见《张南轩先生文集·原序》。朱熹曾极口称赞张栻:“敬夫见识卓然不可及,同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敬夫学问愈高,所见卓然,讨论出人意表。近读其语,不觉胸中洒然,诚可叹服!”朱熹还在为南轩的文集作序中写道“敬夫天资甚高,闻道甚早,其学之所就,既足以名于一世,然察其心,盖未尝一日以是而自足也。”在序末,朱熹由衷地慨叹道:“使敬夫而不死,则其学之所至,言之所及,双岂予所得而知哉!”同时代的理学名流,对张栻的评价、敬仰之高,足见他在理学造旨相当高深,确实是南宋时代著名的大儒!

  张栻在任事期间,所到之地,特别重视修茸学校了,大兴讲学之风。他在日理万机的军政事务之余,还召集诸生,亲临讲学,不遗余力。这对于端正人心,消除恶俗,纯化社风,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在长沙讲字,其名盛传湖湘,门生彭龟年,吴猎,游九言,游九功,胡大时等,都是他在岳麓书院教出的巨子。再传后学刘宰,五遂等一时各流诸儒。后又经宇文绍节花仲黼,陈概传入西蜀涪江,岷江,其讲舍之多,不压于湖湘。蜀学之盛,实出于南轩之绪余。

    张栻终生治学勤谨,著述极其丰富。计有《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南轩易说》十一卷,《孟子详说》十七卷,《癸已孟子说》七卷,《癸已论语解》十卷,《通鉴笃论》四卷,《经世纪年》二卷,《南轩诗集》八卷,《南轩问答》四卷,《张子太极解义》一卷,《诸葛武候传》一卷,《希颜录》一卷,《奏议》十卷,《书说》无数卷。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如此众多的著作,充分显示了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和实绩。

南轩夫子逝后,西蜀、湖南以及所任外郡都纷纷立祠奉祀、世代香火不绝,尤以绵竹紫岩书院,南轩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最盛。绵竹南轩书院定每岁正月初九和九月九重阳节祭拜、由张氏后裔首事主办,知县大人主祭。书院内外张灯结彩,祭幡高悬,鼓乐齐奏,鞭炮震天,县境内外,来院拜谒,牵线不断。

一九九一年,美籍华人楹联学会会长 潘力生先生还专程到南轩中学拜谒参观,并为校门撰写楹联,损赠奖学金一万美元。九七年十月,张南轩的后裔从台湾回国,带领留居广汉市的家眷,一行数二十余人来南轩故里祭拜祖先,并捐资建校。

      由此可见,南轩先生:一生嗜学、谦恭严谨;忧国爱民,不惜自身;呕心沥血,勤政整军;潜心著述,讲学树人;当之无愧,世代崇敬!在历史文化名城绵竹的上空,闪耀着一颗金光灿然的的文化巨星。


注:第一部分、南宋大儒张南轩。
 

(主要参改资料)

①重庆师院图书管参考室,《 张南轩先生文集》、《南轩学案》、《蜀中广记》(人物著作篇)、《湖南通志》(东南三贤)笔记。

②范文澜《中国通史》南宋部分,教材摘录。《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

③五力主编《古代汉语》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六二年七月中华书局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