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门清辉

 选择权还我 2019-04-13


苏轼故去,北宋一代风华随之黯然。而一代有一代之人杰,巴蜀作为华夏英才之渊薮,自然又会孕育出新的饱学豪杰之士,继续涤荡天地,引领风骚。这其中,张浚张栻父子就是典型代表。

张浚于1097年(哲宗绍圣四年)生于四川绵竹,为西汉留侯张良、唐朝开元时期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四岁时父母亡故,成为孤儿,但他从小行直视端,不语诳言,已显大器之象。后入太学,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年仅21岁登进士第,调山南府士曹参军。


靖康初,张浚任太常簿。汴京开封陷落后,张浚得知宋高宗在应天府即位,遂驰赴应天府,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之后金兵南侵,高宗南走扬州,张浚进言说:“中原是天下之根本,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之后高宗召见,对他说:“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欲有所作为,却如想一飞冲天而无羽翼,你留下来辅助我吧”。遂授任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从此张浚得以在军事领域崭露头角。

张浚根据形势,预计金人必来攻,大洪水将至,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毫不防备,故力劝宰相黄潜善、汪伯彦要尽早防范,但二人皆笑张浚过虑。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果然侵犯南方,高宗已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后来朱胜非被召回,张浚单独留下,独撑危局。当时溃兵数万,所至之处剽掠不已,张浚皆尽力平定下来。后宋高宗在临安被将领苗傅、刘正彦所废。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击败苗傅、刘正彦,使高宗复位,被任知枢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为巩固家乡故国的防御,张浚提出经营川陕的重大建议,并亲自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到任之后即访问风俗,罢斥奸赃,以搜揽豪杰为先务,诸将悉从听命。其组织能力与凝结核作用可见一斑。

张浚在关陕三年,训练新兵,以刘子羽为上宾,赵开为都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守凤翔。刘子羽善理财,而吴玠每战必胜。西北遗民,归附日众。所以虽然其后关陕丢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所以从此意义上说,张浚回护川陕,自有深意在焉。


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乌鲁进攻和尚原,张浚麾下的吴玠乘险击之,金人大败走。完颜兀术亲自出马,吴玠及其弟吴璘又大破之。这就是吴玠的大散关和尚原之战。张浚论功升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

绍兴四年(1134年),张浚被召至临安,后谪居福州。次年出任右宰相。

绍兴六年(1136年),部署诸路军马北伐金朝扶植的刘豫政权,进取中原。九月,刘豫出兵反扑,高宗下令两淮守军南撤。张浚为保长江天险,星夜驰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制止宋军撤退,击退刘豫军。

绍兴七年(1137年)因人事安排建议而出现意外叛降事件,张浚引咎辞相。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与金和议,张浚复官。但因多次上书反对高宗﹑秦桧与金议和,被排挤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次年封和国公。

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绍兴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死。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张浚因母死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高宗也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没有采纳。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十月,宋金战争开始,又起用张浚。至年末高宗又认为终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张浚。直到次年五月,又才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关键之时,人臣如棋子,弃用之间,全赖主上一时之意。秩序废弛如此,安得不败。六月,高宗退位,孝宗即位,张浚复为枢密使。

隆兴元年(1163年),封为魏国公,都督江淮军马渡淮北伐,收复宿州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兵败符离(今安徽宿州)。主和派势力随即抬头,秦桧党羽汤思退被任为右相兼枢密使,议和活动也在进行中。

隆兴二年(1164年)三月,张浚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张浚感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出判福州。同年八月,张浚病卒,葬宁乡,赠太保,后加赠太师。


张浚不仅军功了得,在宋金之战中对川陕又保境安民之功,而且其文治齐家之德也勘称典范,儿子张栻、师侄朱熹,皆成一代大儒,引领湘水浩荡余波,至今未绝。

张栻于1133年(高宗绍兴三年)出生于四川阆中。当时其父张浚率吴玠、吴璘大败金军于和尚原之后,于次年奏迎母亲由绵竹家乡来阆中军中奉养,其妻也随太夫人前往,张栻即降生于阆中。

绍兴八年(1138年),张栻6岁,随父至永州居住,自此开始了在湖湘的学问生涯。

绍兴十六(1146年),张栻14岁,随父居连州,从王大宝游学。王大宝是潮州海阳人,曾知连州,后召为礼部尚书。张浚贬官至连州,即令张栻从之学。此时,张浚又亲自教授张栻《周易》。

绍兴二十年(1150年)至三十年间,正是张栻18至28岁的青春时光。这段时间,张栻随父移居永州,主要是从父学习儒家仁义之道,并受到二程理学思想的薰陶。其间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张栻祖母逝世,张栻随张浚护丧归葬于四川绵竹故里。后返永州。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栻29岁,前往衡山拜见胡宏为师,问河南程氏学。胡宏对张栻的学问十分欣赏,许为“天下之英才”。是年张浚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张栻亦随父居潭州城南之妙高峰,筑城南书院,以教来学者。


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栻31岁,以荫补官,以年少周旋于幕府之中,内赞密谋。在此之前,张栻始见得宋孝宗。他进言希望皇帝进一步内省俯察研习古事,启用亲近贤人孝宗对张栻的见解感到惊叹,于是始定君臣之契。这也是张栻从政的开始。同年,张栻与一个重要的同志相见,一段儒林盛世就此开始。

读者也许还记得前文提及的刘子羽,也即张浚的军事参谋,就是他向张浚大力推荐吴玠的那个人。他不仅是力主抗金的将领,还是学问渊博的学者。刘子羽与吏部侍郎朱松关系很好,朱松去世时,将儿子托付给他。刘子羽与弟弟刘子翚一同教导朱松之子,这个争气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大儒朱熹,也就是说,朱熹也就是张栻爸爸张浚的师侄晚辈。这一年,张栻与朱熹首次见面,引为知己。

乾道二年(1166年),张栻34岁。潭州重修岳麓书院建成,地方官刘珙对张栻的学问一向敬佩,请张栻主教岳麓书院。张栻对刘珙重修书院之举极为称赞,作《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至此,张栻来往于湘江两岸的城南、岳麓两书院讲学授徒,传道授业。张栻办学的规模后来已远远超过当年胡宏主持的碧泉书院,这样一来,湖湘学派的重心从衡山转移到了长沙。南宋湖南文化发展,人才之盛,实与张栻讲学于岳麓、城南两书院分不开。黄宗羲评价说:“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这说明张栻讲学授徒,确立湖湘学派的影响之大。 

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从福建崇安启程来到长沙,与张栻“会友讲学”,并展开学术辩论。这是两人的第三次会面。朱熹抵达长沙时,受到张栻的热情款待。朱,张两人在一起讨论了《中庸》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相互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两人的辩学和相互影响,开创了书院自由讲学的新风,对于促进学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次张朱二人的“潭州嘉会”共两个月,两人相与讲学于岳麓、城南书院,附近的学者闻风而至,听者甚众,一时盛况空前,成为岳麓书院史上的大事。


此后,张栻与朱熹一直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又与另一位大儒吕祖谦论学,史称三人为“东南三贤”。乾道八年(1172年),刘珙复知潭州,再次整修了岳麓书院。张栻复往来于长沙岳麓、城南两书院主持教事,教授学者。

淳熙二年(1175年),张栻赴静江府任。张栻到任后,精简州兵,汰冗补阙。并传令各酋长不得相互虏掠,仇杀生事。顿时广西境内清平,方外柔服,社会治安得到治理。

淳熙五年(1178年),孝宗闻张栻治理静江有方,乃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寻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张栻到任后,整顿军政,一天去除贪吏十四人,把放纵贼匪的首要官员全部弹劾。

淳颐七年(1180年)二月六日,诏张栻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诏书未到,张栻却先于二月二日因病卒于江陵府舍,终年48岁。其弟张杓护丧归葬于其父张浚墓侧。


张氏父子于南宋一代的文治武功可谓贡献甚巨,尤其张浚与其他中兴板荡之臣不同,他在建立功业的过程中一心系念家乡故国,让乡土四川在宋金之战中没有遭遇生灵涂炭之灾,这一点就算功德无量,德性昭然。张栻作为岳麓书院的灵魂人物,与自己学兄朱熹一起在书院的历史中流下了千古足迹。岳麓书院对后世湖南的学术文脉影响极大,湘学图谱在后世结出了累累硕果。当湖南人豪迈地说出“大江东去,无非湘江余波”之时,可曾想到这余波之源,是发源于天府之国呢?

附录张栻诗一首:

蜀江东下接襄江,总是当年蔽芾棠。

此地回旋莫嫌窄,且教春色满三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