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夹脊穴,也称夹脊穴,佗脊穴最早提出明确位置概念的是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夹背脊大骨完中去脊各1寸。”近代承淡安在《中国针灸学》中首先提出了“华佗夹脊穴”的名称,归入经外奇穴。据1990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夹脊穴的定位“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上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然而在临床运用中,夹脊穴被不断扩充, 如颈段和骶段夹脊处已被不少医家列入夹脊穴范畴。据夹脊穴的位置特点及现代解剖知识,夹脊穴当包括C1至S4脊旁0.3~1寸范围内的所有穴位,埋线时于脊中线旁开0.3~0.5寸较为安全。 一、埋线操作方法 ①平刺:即沿皮透刺,一针透数穴; ②斜刺:即针尖以45度或75度向脊中线刺入; ③直刺:即垂直入针。直刺华佗夹脊穴安全可行。我们在局部解剖的尸解中可以看到,以每椎棘突下旁开0.5同身寸为标准,深刺时均能抵达椎板,在椎体上测得椎板侧缘距中线宽度。最窄处也达25px以上,近于0.5同身寸,所以直刺夹脊C5~L5不致刺入胸腹腔而损伤脏器。且针尖置于锥板之上,即使患者突然咳嗽或偶然移动身躯也不致造成意外。 一次性微创埋线针的应用,对夹脊穴的治疗提供了方便的治疗手段,一般颈部使用9号针,00号线,病人疼痛反应小,但是效果很好,一般针到病除,且不易复发。手法是沿颈夹脊旁开一公分直刺4-5公分,针下有温暖感时效果最好。胸部用0-1号线,一般沿胸夹脊透穴平刺,几个夹脊穴透穴能起到协同作用,例如:胸7-5治疗各种胃病,配合常用穴位,效果更好。腰夹脊用1-4号线,腰3/4,4/5,5/D1的腰椎间盘突出必须用1一4号线,线体一定要进入椎间孔效果最好。具体的埋线操作方法是:例如腰4/5椎间盘突出,在腰4/5之间旁开1公分定穴,在下一椎体旁开2公分处为进针点,以45度角向上一椎体方向斜刺入椎间孔, 如果L5D1椎间盘突出,在L5D1之间旁开1公分定穴,在下一椎体旁开1.5公分处为进针点,以45度角向上一椎方向斜刺入椎间孔。埋线后如果针孔出血不要立刻止血,出血量10到20毫升为宜,如果不出血且需要放血,最好拔火罐放血。埋线后出血可以使疼痛迅速消失,立竿见影。 二、临床选穴 夹脊穴是一组穴位, 正确选穴是取得良效之关键,文献中夹脊穴的选用方法比较繁乱, 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有: 2. 1 根据脊髓与神经的节段分布选穴:这是临床最常用的选穴方法。其具体运用是:用C1~C4夹脊穴治疗头部疾患。用C1~C7夹脊穴治疗颈部疾病。用C4~C7治疗上肢疾病,用C5~L5夹脊穴治疗腹腔内脏疾病。用T11~S2治疗腰骶部疾病。用L1~S4治疗盆腔内脏疾病。用L1~S2治疗夹脊穴治疗下肢疾病。 2. 2 间隔选穴:本着“精简、安全、高效”的原则,有专家力主运用夹脊穴当间隔取穴, 即从第2胸椎下缘起,隔一椎取一穴, 每侧共八穴 2. 3 根据所临背俞穴功效选穴:夹脊穴与背俞穴部位临近,功效相似,如夹脊T3、T5、T7、T9、T11、L2分别与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及肾俞相对应,临床可交替或代替使用。 2. 4 根据穴位压痛及阳性反应物取穴:由于脊旁压痛及阳性反应物常反应脏腑病变,因此取该穴进行治疗常获速效。 此外,病位在脊柱及临近有阳性体证(如压痛)者,可取局部夹脊穴,病在四肢,胸腹部,可按神经节段或脏腑经络理论取穴,病位不明确或症状相对集中于某一经循行部位者,按脏腑经络理论取穴。 三、临床应用 夹脊穴治疗范围已经包括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等在内的多系统疾病, 特别在治疗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的疾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已经有许多夹脊穴治疗疾病的现代临床报到。有人采用华佗夹脊穴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如:腰椎后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 取得良好疗效;有人总结,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 脊髓空洞症、外伤性截瘫等,疗效显著:有人认为, 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每获佳效;有人用挑治华佗夹脊穴治疗淋巴结核;有人则报告用穴位注射法治疗季肋部带状疱疹;有人采用隔姜灸夹脊S1~ 4和腰阳关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有人采用火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腹泻。等等。我们应用夹脊穴埋线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及常见病取得了立竿见影、针到病除的临床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