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十四篇苏美尔人埃及人迦南人希腊人玛雅人象形文字原生性形成颛顼联盟舜酋邦禹酋邦纳西文彝水

 文化龙乡 2015-03-20

                  第九十四篇  苏美尔人埃及人迦南人希腊人玛雅人  象形文字原生性形成

                             颛顼联盟舜酋邦禹酋邦纳西文彝水文  中华文字多元化创造

    依据考古发现,约5500年——4600年之前,两河地区的苏美尔人就已经有了“象形文字”,在时间约5500年——5100年之前的乌鲁克文化中,发现的“象形文字”有2000多个,确证他们拥有的“象形文字”已经是处于成熟使用阶段。由此还可以说明,其“象形文字”创建的萌芽与形成过程,当是在此前处于锄耕农业的高级阶段的欧贝德文化时期。约4600年之前前后,阿卡得人进入两河流域,到公元前2370年征服苏美尔人,建立了阿卡得奴隶制帝国,吸收融合了苏美尔人的文字文化,用以表达自己的语言,于是形成产生出“阿卡得文字”,成为两河流域使用的主要文字,一直使用到古巴比伦王朝建立的时候。

    后来阿卡得王朝被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取代;再后来埃兰人俘虏了乌尔第三王朝末代王伊比新,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两河地区成为邦国各自独立自主的分裂状态,史称“伊新·拉尔沙时期”。约公元前1894年前后,从神话谱系上讲,与苏美尔人有着比较早的血缘谱系,与阿卡得人则是有着比较近的血缘谱系,的阿摩列伊人,在幼发拉底河畔建立“巴比伦”城堡,实质是由酋邦社会的低级阶段发展进步入到高级阶段的奴隶制社会时期。随后他们日益强盛,征服了两河流域,成为奴隶制帝国,史称“古巴比伦”。巴比伦人也是吸收融合了“苏美尔·阿卡得文化”,于是阿卡得语言和文字分化成为巴比伦方言与亚述方言的两个分支,这就苏美尔文字演绎成为巴比伦文字的过程。(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苏美尔文字”、“乌鲁克文化”、“阿卡得文字”等词条,和《世界上古史纲》第2章第2节)

    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古埃及象形文字”词条说:“古埃及象形文字  古埃及直接描摹物体象形的文字符号。……自公元前3500年起逐渐形成,……所记语种属古埃及语,主要使用者为僧侣。……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系由原始的图画符号演变而来。按符号在文字体系中的作用,可分为表意文字(意符)和表音文字(音符)两类。表意文字表现所描摹的实物或与之有关的某些事物的概念;表音文字则是用来拼音的符号,它原为表意文字,但又具有了标音的意义。据统计,当时经常使用的文字符号共计700个左右。……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通常刻在庙墙、陵墓、石棺、调色板、雕像、洞穴峭壁等石质材料上,有时也写在陶片、木料和纸草上。……中王国时代开始以芦苇笔为书写工具,因而从象形文字中演变出一种简化的速写形式。这种新的文字通常是由僧侣写在纸草纸上,所以称为僧侣体或僧侣文字。前7世纪左右,僧侣体又演变出一种书写速度更快的草书体文字,通常用于日常公文的书写,因而称为世俗体(见附图二十三)。”

    西方史学主流学者们正是将“古埃及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象形文字”,作为古埃及人与苏美尔人在5000年以前已经发展进步入到人类“文明社会”的重要依据和证明。可是包括我国的一些学者们在内,对我们中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又称青龙泉三期文化)、马家窑文化等皆已发现到的“刻画符号”或“图形符号”,尤其是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村遗址发现到的多达607个“图形符号”,却是不认可我们中华在5000年以前也已经是存在有着“系统化”的文字。究其根源,是他们没有能够认识知晓原生性“象形文字”的形成产生,是建立在“口头传说—结绳记事—画象记事”的历史发展进步基础上,是始于锄耕农业高级阶段时期,完成于酋邦社会时期,这一历史的客观性。

    其实,除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象形文字”外,上古时期生活在西亚地区的迦南人,也有独自的象形文字,被称为“迦南文字”。如第75、第76篇里辨析说过,依据《旧约全书·创世记》里保存流传下来的“谱系”,迦南人的先祖“含”,与希伯来人先祖“闪”,都曾经同是为“挪亚”部落联盟属下的部落,并且当时也是处于锄耕农业高级阶段。后来迦南人迁徙到了约旦河流域,发展进步入酋邦社会。所以说“迦南文字”应该是为迦南人的原生性象形文字,他们早先也曾经生活在两河的周边地区,可能与苏美尔人会有交流交往或学习影响,虽然“迦南文字”时间上晚于苏美尔人文字,但是不是象阿卡得人的文字或巴比伦人的文字那样,完全是在苏美尔人文字基础上派生出来。

    再说,希腊考古发现到的“线性文字A”和“线性文字B”,虽然没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象形文字”那样内涵丰富与绚丽夺目,却是可以说明,其当是为希腊上古先民产生出来的原生性“象形文字”。还有,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发现的“象形文字”,亦就是今达罗毗荼人先祖原生性创造出来的“象形文字”。另外,中美洲发现的玛雅人“象形文字”有约850个,应该就是现今玛雅人先祖原生性创造出来的“象形文字”。

第57篇里提及过,《人类神秘现象全记录·复活节岛的文明是从那里来的》里说:“在石人像附近发现大量刻满奇异象形文字的木板。这种象形文字的确非常奇怪,它不同于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也不同于印度、埃及的古象形文字。它的象形图案更趋于符号特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复活节岛石雕像”词条说:“根据语音学和其他方面的证据,7——14世纪,从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其他岛屿上陆续有几批新石器时代居民来到复活节岛定居。他们是岛上石基平台和石雕像的建造者。”《世界民族博览·波利尼西亚人》里说:“波利尼西亚人是大洋洲东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民族集团,包括毛利人、萨摩亚人、汤加人、图瓦卢人、夏威夷人、塔希提人、托克劳人、库克岛人、瓦利斯人、纽埃人、复活节岛人等10多个支系,……18世纪末欧洲殖民主义者侵入时,社会处在原始公社制解体的不同阶段。在夏威夷、塔希提和汤加等地,已开始出现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早期阶级国家。经济和文化达到较高水平,……农业已知施肥和人工灌溉,有的地方已有梯田。……善于造船和航海,双体船长达40多米,可载150人。复活节岛有巨石雕像,并发现象形文字木牌。”说明复活节孤岛木板上的“象形文字”,即是波利尼西亚人先祖原生性创造出来的“象形文字”。

    我国5千年之前前后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石家河文化(又称青龙泉三期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村遗址,等等皆已发现到的诸多“刻画符号”或“图形符号”,虽然相比较“古埃及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象形文字”,确实是逊色得很多很多,从考古学角度讲,还不能够确切表明出它们是为完善的系统化“文字”。故而西方史学界主流学者及我国的一些学者们,不能认可我们中华在5000年之前前后已经存在有“系统性”的文字,已经进步入到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时代。

    笔者是依据我国古文籍中记述的大量零星传说史话,和已经发现到的大量成系列考古文化,与摩尔根的“氏族社会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发现我国传说史话里将尧、舜、禹、仓颉、契,等等释说成各是一个个人者,是严重错误。实际上“尧”,就是处于锄耕农业高级阶段的“仰韶文化”人群,是部落联盟组织;“禹”,就是进步入灌溉农业阶段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晋豫陕地区龙山文化”人群,是酋邦组织;“舜”,就是先前为部落联盟,后来是酋邦的“后岗一期文化—大汶口文化—后岗二期文化”人群;“仓颉”,原本是黄(帝)部落联盟属下的一个部落人群,其部落的人被推举担任了“黄(帝)—骆明—白马”等部落联盟的“记事”职司职务;在白马部落联盟部落们集体加入尧部落联盟后,仓颉部落的人又被推举担任尧部落联盟的“记事”职司职务;之后禹酋邦时期,正是仓颉部落或部族的一代一代相传承的“记事”职司职务者们,发明创造出了“文字”。我国传说史话里说的“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我们中华“文字”的发明创造者,就是这一历史的真相。再者,依据《礼记·明堂位》里记说:“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礼记·内则》里亦说:“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不仅证明我国的虞夏商周四代,都是已经存在有着学校,而且四代的学校都是存在有着高级阶段与低级阶段的两种的分别。

    《尚书·舜典》里说:“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实质就是舜酋邦的某一个人被选举继承了最高首领“舜”职务后,按照惯例要对酋邦的各个职司职务部门及其首领的工作情况,进行整顿与调理。这段文句就是舜作出“调整”之后,是由大祭司代表已经亡故的最高首领“帝舜”魂灵,以“帝谕”形式讲说的话,表达是经过先最高首领“神灵”的认可之最终“决断”。这段“帝谕”涵义是:契职司职务者!现在的人们只是追求怎样才能够掠夺占有别人的财物,自私自利又极其贪婪。不但部族人群与部族人群之间,缺乏互相友好和援助,甚至连父母、兄弟、子女之间,也已经是人人唯利是图,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关系十分紧张。你身为主管文化教育的工作,应该恭谨地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等来教导你的学子们。提倡对待他人要宽容和顺。

    由此要说明的是,“契”也不是一个个人,实际是商王“先公”的部落或部族中,有人被推举担任“夋”部落联盟和尔后“舜”部落联盟或酋邦的“记事”职司职务,并且也是世世代代承袭这一职司职务。在数千年时间里,“契”当是有几百个个人。正是他们在数千年“结绳记事—画象记事”工作中,进步发明出“象形文字”,大汶口文化发现的“图形符号”,实质就是侥幸得以保存下来的个别实例。虽然数量很少,乃是因为当时人们是以木片或竹片刻画记录记载“文字”,故而不能够象古埃及人将文字雕刻在“石壁”或“调色板”上面,或者象苏美尔人将文字制作在“泥版”上面,而得以大量地保存流传下来。

    解说一下,上古的“司徒”,原本称为“司土”,是负责管理“井田”制度下,分配给予每户家庭或者每个农“夫”所耕种的土地,安排他们各自是在哪里或者那一块的土地进行“耕种”。以及组织农户们交纳“公田”的收获物,组织农户们兴修水利,组织农户们为国君作劳役,等等事务。故而后来被改称为“司徒”,义为管理这些“徒众”们的有关事务。但是“契”,则是舜酋邦负责“记事”与文字文化“教育”工作,应该称为“司学”,徒当是“学”字的误讹。据《尚书·舜典》记述:东岳是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北岳是河北省曲阳县恒山;西岳是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岳是安徽省霍山县霍山。和考古发现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后岗二期文化”分布的地域,包括有辽东半岛、河北、晋北、(内蒙古发现的遗存应该是被禹酋邦打败后逃亡来此)、山东、河南、皖北、皖中,也就是《论衡·书虚》里说的,“舜与尧,俱帝者也。共(同都是)五千里之境”,的历史真相所在。如此庞大的酋邦组织,为什么约4500年之前前后,会被禹酋邦打垮而散伙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舜”酋邦内部部族们之间,产生出利益纷争严重,不能团结互助。其实4000多年前的“苏美尔人”也曾经是极其兴盛,正是因为他们进步入“列国争霸”时期后,内部部族国家之间为了“利益”而互相争战不断,严重削弱了自己,后来才会被阿卡得人打败而消亡。

    了解“仓颉”和“契”的上述历史真相,可以知晓我们中华“文字”发明创造主要是两个“文化系统”。仓颉即是“泰皇—黄帝—骆明—颛顼—尧—虞—夏”文化系统的文字发明创造者,不过在夏王朝被灭亡之后,当时许多原本禹酋邦属下的部族国家们,还会是沿袭使用这一“系统”的文字文化。可是到春秋时期,这一文化系统的国家绝大多数已经被灭亡。值得一提的是,越国国君是夏王朝少康王“庶子”,是对浙北地区的征服者,因此“越文化”当是少康王庶子带来的“夏文化”,融合了当地“河姆渡文化”后裔人群们的文化知识,形成产生出来。不是浙北地区原有的由“河姆渡文化”人群传承下来的原生性文化。

   “契”即是为“天皇—太昊—少昊—少皞—夋—舜—商—周”文化系统的文字发明创造者。正是因为“契”是商王“先公”的部落或者部族中的人,被推举担任“夋”部落联盟及“舜”部落联盟或酋邦的“记事”职司职务,所以,尽管“舜酋邦”被禹酋邦打垮而散伙,商王的“先公”也曾经被禹酋邦打败而被迫臣服,商王的“先公”们还是代代传承了“夋—舜”系统的文字文化,这就是商代“甲骨文字”的起源与由来。后来商王先公“汤”世代第6任君主“成”与第7任君主“唐”,推翻夏“桀”王的统治,创建商王朝(参见第2、第82、第85篇),商代“甲骨文字”于是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中的主要文字。再后来虽然周王朝又取代商王朝,因为姬发不但以前是为商王隶属下的“方伯”,而且周王“先公”也是“夋”部落联盟及“舜”部落联盟或酋邦属下的部落或者部族,周王“先公”的部落或者部族中的人,则是被推举担任“夋”部落联盟及“舜”部落联盟或酋邦的“后稷”(即负责有关农业耕种的事务)职司职务。故而周王朝传承也是“商代”的文字文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商代“甲骨文字”,会是与西周的“金文”,属于同一系统文字文化的原委所在。

    我们中华传说史话与考古发现表明,5000年以前“大汶口文化—后岗二期文化”人群的舜酋邦,就已经设置有专门从事“记事”与文字文化“教育”的职司职务,被称为“契”。契字的象形,下部的“大”,是表示头领的人物;上部的“刀”,是表达使用刀刻划;上部的“丰”,是代表几支刻完成的竹简或木片,被扎系联接在一起。再说,5000年之后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晋豫陕地区龙山文化”人群的虞代禹酋邦,也已经有了上庠与下庠的学校。既然已经是有了“契”职司职务或“学校”,可是西方史学界主流学者和我国的一些学者们,竟然不认可我国当时已经有了系统化的“文字”,岂不是实在滑稽又荒谬。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并且必须尊重考古学“没有发现到实物,不能确认其是存在”这一科学的真理,但是我们还应该并且必须承认,考古发现不是当时的“全部”,只是残存的部分。从历史学角度上讲,我们中华5000年之前前后先民们因为“文字”载体主要是竹片或木片,故而不能够象“石刻”或“泥版”那样保存下来被考古发现到,这也应该是为“史实”。

    “象形文字”是以部落联盟和酋邦人群们的生活与劳动中的需要,为基础而原生性形成创造出来,除上述“仓颉”与“契”代表的两个文字文化系统,前面说过的“颛顼”部落联盟,也同样会是形成创造出系统的“文字”,人们熟知的“楚国”,就是这一“文字文化”系统的传承者。《大戴礼记·帝系》里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綗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上竹下錢’,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产付祖氏。付祖氏,产内熊。九世,至于渠娄(鲧出)。自熊渠,有子三人。其孟之名,为无康,为句亶王。其中之名,为红,为鄂王。其季之名,为疵,为戚章王。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郐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连者,楚氏也。”【文中的()是笔者所加,文义明显是后世人们加入的夹注。】这些即是楚国国君先祖的“谱系”,说明楚国即是“颛顼”部落联盟成员部落后裔的国家。除楚国外,还有彭祖国、昆吾国、郐国、古邾国、参胡国,等等同样都是“颛顼”部落联盟成员部落的后裔国家,包括楚国的文字,他们使用的便是“颛顼”部落联盟或酋邦时期形成创造出的“文字”。

    我国古代有一种“鸟形状”的文字,很有可能就是“少昊—少皞”,即自称“鸟”的后裔之夷人,也就是青莲岗文化人群的部落联盟或酋邦,形成创造出来。

    总之,我们中华原生性“象形文字”形成产生是多元化。考古学表明,除“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晋豫陕地区龙山文化”人群,和“后岗一期文化—大汶口文化—后岗二期文化”人群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又称青龙泉三期文化)、马家窑文化、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村遗址,等等的人群们也都已经形成产生有“刻画符号”或“图形符号”。只是他们的后裔后来都被打败或征服,沦为奴隶或平民,因而他们的“文字”与“史料”,早已经佚亡殆尽而失传。再说,我国少数民族的“彝文”、“纳西文”、“水书”,等等也都是属于原生性“象形文字”,有原始性的,也有进步性的。不过这些“象形文字”,也是他们先祖处于锄耕农业高级阶段时期和酋邦社会时期,所形成创造出来,也已经是有几千年的时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