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甲骨文起源的猜想(二)

 xianfengdui111 2023-05-25 发布于河北

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但关于甲骨文是如何产生的,至今学者们还在争论不休。国内的学者大多主张甲骨文是从中国本土文化中逐渐发展演化而来的,是一种典型的自源文字。

但不少国外学者认为,甲骨文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甲骨文和世界多数文字一样,是一种借源文字。这两种观点因为都没有绝对可靠的证据,因此争论至今。

如果说甲骨文是中国本土产生的,那么就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甲骨文几乎是一夜之间在商代晚期,即商王武丁时期突然出现的,而且一出现,就是一种极为成熟的文字体系,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几乎都能找到。

一个婴儿降生后,依惯例得经历翻身、坐起、趴行、走路等成长阶段,但甲骨文给人感觉是一生下来就会跑,明显不符合自源文字由原始到成熟的发展模式。

针对这一情况,国内学者对此的解释是:在甲骨文之前应该还有更为原始的文字,只是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它们。

虽然不断有人宣称在国内某考古遗址发现了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但均未得到学界认可。到目前为止,甲骨文之前更古老的中国原始文字一直都杳无踪迹。

如果说甲骨文是在外来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那么是受到那些外来文化的影响呢?如果甲骨文和世界其它多数文字一样,都属借源文字,那么甲骨文应该与其母系文字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古代的日本文字、越南文字,其造字的来源都是汉字。

同样,古亚述文、古波斯文也都可以追溯到古苏美尔的楔形文字,但甲骨文又是借源于何处呢?

甲骨文后来演化成汉字,是世界古代文明当中少有的以表意为主的文字体系,而借源文字与母系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甲骨文字当中,却难以找到这些痕迹。因此,从这一角度看,甲骨文又像是一种自源文字。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笔者认为:甲骨文应该是在参考、借鉴外来文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综合创造出来的文字。

甲骨文的产生,应该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兰文字等相类似。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产生,是受到两河流域古苏美尔人原始楔形文字的影响。

但古埃及人在创制文字时,并没有简单抄袭原始楔文,而是学习、借鉴了古苏美尔人的造字思想,再结合古埃及原有的本地文化,最终创造出了古埃及独有的象形文字。

与之相类似,甲骨文应该也是在学习、吸收外来造字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创制出来的文字。

那么甲骨文的造字思想来自何处呢?很可能也是原始楔文,然后在此基础上,吸纳中国本土文化中的陶符、结绳、图画等诸多原素,经过糅合加工后进行再创造,最终创制出了甲骨文。

与其它借源文字不同的是,甲骨文主要是思想借源,也就是学习引进了原始楔形文字的造字思想,而不是直接引入具体的文字构形。

世界多数借源文字均大量引入了母系文字的字体、字形,但甲骨文与古埃及象形文字相类似,它们都是以思想引入为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在于苏美尔人的原始楔文本身就包含有大量图画,而且原始楔文表示语言的功能还不够完善,它主要起着帮助记忆的功能,类似于文章的关键词或摘要。

早期的结绳、陶符、契刻等也有着同样的作用,但原始楔文的助记功能更为强大,已接近于今天所使用的提词器或备忘录。因此,其它地区的人们看到这些原始楔形文字,虽然不能正确地读出这些原始楔文的发音,但却可以根据文中的符号和图画大至读懂书写者的意思,如果再有人帮助他们解释其中的一些抽象符号所代表的事物,阅读者就可以完全领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对甲骨文起源的猜想(二)

原始楔文泥版(戴尔·布朗:《失落的文明-苏美尔:伊甸园的城市》第91页)

这就像中国人虽从未学过日语,但看到一些日文,虽然不知其发音但也能大概猜测出它的意思一样。

如果说甲骨文是在两河流域古苏美尔人原始楔形文字的影响下产生的,其证据又在哪里呢?

由于地理环境的作用,中国古代文明孤立于欧亚大陆的东方,与其它文明的交流有着诸多不便,虽然交通困难,但并非隔绝,通过现在所谓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外部文明始终存在着持续不断的交往。

经过考古学者们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牛、马、羊、马车、青铜、冶铁等均是从西亚地区传入中国,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黄道十二宫等也是来自西亚地区,四川广汉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也被认为存在诸多来自西亚的文化原素。

因此,古代中国与古代两河流域之间有着密切的往来,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原始楔形文字传入中原地区是完全可能的。而起到文明传播纽带作用的则很可能是曾经向东迁徙的古代印欧人。

对甲骨文起源的猜想(二)

印欧人的迁徙

到达中国的古印欧人,将文字、马、战车、青铜等带到了中国。这些印欧人在中国古代史书中被称为“戎人”,在商代晚期,商王武丁曾与西北的“戎人”展开过激烈的战斗,之后的战争也是连绵不断。在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大批明显具有北方草原特征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与古印欧人使用青铜器属同一类型。

对甲骨文起源的猜想(二)

商代的青铜刀

另外,曾任殷墟考古队队长的唐际根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他曾搜集了一些殷墟墓葬中的骨骸,分别送给加拿大、东京、北京的三个实验室做DNA鉴定,三个实验室给出的结果均显示这些骨骸属于西亚白种人。(讲座:洛阳铲下的商王朝--商朝的种系与族源)因此,可能的情况是,在频繁的战争中,由于商人接触到了“戎人”的文字,并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创制出了甲骨文。

那么古代印欧人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呢?

德国学者魏泰克曾经提出过一种观点,他认为在原始楔文产生之前,原始印欧人已经创造了文字,而原始楔文中的某些字就是因为同音的缘故从原始印欧文字中借来的,原始楔文中的某些符号也是由古印欧人发明、后被苏美尔人借用的符号。

如苏美尔语中的“那个”,字形是一个里面有液体的容器;“脚”的字形是一个牛头;“青年男子”的字形是一辆四轮车。在这些例子中,字形与字义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长期以来,这种字形与字义毫不相干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解释。

根据魏泰克的研究,字形与字义互不相干的现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这些字不是苏美尔人的发明,而是他们从原始印欧人的文字中借用的。之所以借用,是因为苏美尔语中的“那个”、“脚”、“青年男子”分别与原始印欧人的“喝”、“牛/鹿”、“车”的读音大致相同。(《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第5页)

对甲骨文起源的猜想(二)

《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第219页

魏泰克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原始楔文中的某些字,很可能是苏美尔人从其他文字体系中借用来的。

如果苏美尔人能从印欧人那里借字,印欧人能否向苏美尔人或其它文化借字呢?可以推想,由于当时的原始文字多由图画构成,互相借字的难度不大。苏美尔人由于创造了最早的农业文明,其大量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而印欧人是游牧民族,其使用的文字目前已难觅踪迹。

现在已知最早的原始楔文泥板出土于乌鲁克Ⅳa,约公元前3200年,近两千年后甲骨文诞生,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印欧人完全有时间和能力将文字传入中国。

如果原始楔形文字在造字时采用了借字的方式,那么甲骨文的造字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

将甲骨文和原始楔形文字进行仔细对比就能发现,两者还真的存在许多关联之处。在这方面,何钰烽先生率先进行了探索,找到了一些有趣证据。(详见《甲骨文源于古代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的证据以及用原始楔形文字的基本符号重新解读甲骨文》)。

从何先生的发现来看,原始楔形文字应是甲骨文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我认为,中国原始陶符、结绳、图画等同样也是甲骨文的造字源头,同时甲骨文还吸收了大量古印欧人的文化原素,也就是说甲骨文是经过仿拟、吸纳、引进,在综合了诸多文化原素的基础上,才最终被创制出来,而原始楔形文字无疑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关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的关系,何钰烽先生在他的论文中进行了解读,拱玉书先生也在他的著作中进行了阐述。而古汉语和古印欧语的关系,周及徐(《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和谈济民(《汉英词汇的近源探秘》)两位先生均在各自的著作中进行过详述。在几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三种文字的联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尝试解读一些甲骨文字,希望对此有兴趣的同仁给予指正。

…………(略)

由于甲骨文字录入困难,如预阅读文章全文,可按以下步骤:1)登陆中国大学MOOC→2)查找《科技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战争史》课程→3)第七章第十节:甲骨文是如何起源的?

即可查阅和下载,亦可通过邮箱向作者本人索取。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邮箱:2005130@hlju.edu.cn

备注:本人在研究古代军事科技史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甲骨文,由此成为甲骨文的爱好者。而在学习甲骨文时,发现它与原始楔文和古印欧语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引发了本人的兴趣。

虽然本人对原始楔文和古印欧语完全不了解,学习甲骨文的时间也很短,但却找到了三者之间诸多的关联之处,因此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撰写了此文。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只是一个甲骨文的业余爱好者,所以本文的主要着眼点还是“大胆假设”,但如果一个业余爱好者都能找到诸多线索,那么我相信,如果有甲骨文、原始楔文或印欧语方面的专家深入研究下去,定会有着更多、更惊人的发现,也许能够破解出更多的甲骨文字,甚至可能就此彻底解开甲骨文的起源之迷,希望本篇文章能够成为开启这座宝藏的钥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