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望爱abc 2015-03-20
与“内风“相关的词条

  百科词条:内风 (最后修订于2009-1-6 15:37:27)[共171字]

  摘要:内风①病名。因房劳汗出,风邪乘袭的病证。出《素问·风论》:“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内风》:“其状恶风,汗流粘衣被,此其候也。大补黄芪汤。”②病理名词。指肝风,与外风相对而言。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荣络,补阴潜阳,如虎潜丸、固本丸、复脉汤等方。参见肝风内动条。......

  >>>查看全文

  相关词条:

  内风

  内风 ①病名。因房劳汗出,风邪乘袭的病证。出《素问·风论》:“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内风》:“其状恶风,汗流粘衣被,此其候也。大补黄芪汤。” ②病理名词。指肝风,与外风相对而言。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

  眼内风痒

  眼内风痒 证名。出《银海精微》。系指患眼遇风而作痒的病证。参见目痒条。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18:21 (GMT+08:00)

  二色内风消

  二色内风消,出《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五味子科五昧子属植物二色五味子(拉丁名:Schisandra bicolor Cheng)的根、藤茎及果实。二色内风消的异名/别名香苏子、北五味子(《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二色内风消药材基原色内风消为

  风

  风 ①病因学名词。系病因六淫之一。亦称风气。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并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燥等。《素问·风论》:“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其致病常有恶风寒、发热

  微风

  微风 病证名。指筋肉不自主地蠕动。《素问·调经论》:“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多因风邪伤卫,亦可由内风所致。参见肌肉蠕动等条。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10:03 (GMT+08:00)

  祛风法

  风邪的方法。用祛风药疏散表里、经络、脏腑间滞留的风邪。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宜散,内风宜熄。祛风法用于外风所致的病证。可分祛风除湿,疏风泄热,祛风养血,搜风散寒等法。详各条。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33:55 (

  外风

  外风 病因病理学名词。指外来风邪,与疾病过程中产生的内风相对而言。参见风条。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10:47 (GMT+08:00)

  暗风

  暗风 病名。见《素问玄机原病式》。是一种与内风相似,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致风阳上亢的疾病。发病过程缓慢,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发病,遂以暗风为名。张杲《医说》指出暗风的主症是“头眩眼黑,不辨东西。”《医钞类编·头痛门》:“暗风,头旋眼黑,昏眩

  治风法

  药如川芎、防风、白芷、白附子、南星、蝉蜕、僵蚕、全蝎、蜈蚣、地龙、川乌、草乌等。 平熄内风法 用于内脏病变所致的内风证。热极动风者,方如羚角钩藤汤;阳亢动风者,方如镇肝熄风汤;阴虚动风者,方如大定风珠;下元虚衰所致的风痱证,方如地

  治风化痰

  治风化痰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化痰法。适用于风、痰相兼的病证。例如风邪外束,痰浊壅肺,症见胸闷,咳嗽痰多,喘促痰鸣,脉浮滑等,治宜祛风化痰止嗽。又如外风引动内风,痰浊阻滞经络,症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或突然昏仆,喉中痰鸣,脉弦滑等

  小定风珠

  阿胶,为血肉有情之晶,能滋补阴液而熄内风;龟版、淡菜滋阴潜阳,并能降逆平冲;童便滋阴降火。合用而有滋阴潜阳,熄风降逆之效。 摘录 《温病条辨》卷三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1:47:39 (GMT+08:00)

  类中风

  痰,痰生热,热生风,……皆辨明类中之由,与真中症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有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之分,参见各条及中风条。 最后修订于

  肠风

  见腹痛、肠鸣。外风用槐角丸或柏叶汤;内风用胃风汤加人参胃风汤。 ㈣指以湿热为主因的下血。《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肠风者,肠胃间湿热郁积,甚至胀满而下血也。”治宜槐花散,或四物汤加阿胶、山栀、地榆。风入大肠,留滞不散,挟湿而成者,宜加减

  虚风

  的风证,亦称内风。症见眩晕震颤,或手足蠕动。,昏仆等。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治宜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用大小定风珠、复脉汤、阿胶鸡子黄汤等加减。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11:49 (G

  藁本乌蛇汤

  方 藁本、乌蛇、防风、羌活、白芍药、川芎、细辛。 功能主治 眼内风痒。 用法用量 上浸酒;煎服亦可。 摘录 《银海精微》卷上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22:31:45 (GMT+08:00)

  柔肝息风煎

  方名 柔肝息风煎 组成 制首乌3钱,黄甘菊3钱,辰茯神3钱,归身3钱,石斛3钱,川断3钱,广郁金3钱,白蒺藜1钱半,远志肉1钱半,川芎8分,明矾8分。 功效 柔肝育阴,息风除涎。 主治 肝阴虚,内风上冒神明,兼挟涎沫

  大定风珠

  液以熄内风;地黄、麦冬、白芍养阴柔肝;龟版、鳖甲、牡蛎育阴潜阳;麻仁养阴润燥;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液,柔肝熄风之功。 摘录 《温病条辨》卷三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19:10:10 (GMT

  牙齩

  不能开,牙关紧闭。多由内蕴火热,外感风邪,或为内风鼓动等病因所致。《咽喉经验秘传》:“牙齩生于牙尽齩中,牙关紧闭,此症初起热甚,至夜尤盛,然不难愈,不害命也。”治法:属火热内蕴,外感风热者,宜选用疏风清热之剂。属内风鼓动,有惊厥之征者,宜

  熄风

  熄风 治风法之一。指平息内风的治疗方法。即治内脏病变所致的风病。内风可见眩晕、震颤、筋惕肉瞤、抽搐等“风胜则动”的病理表现,甚则可见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痉厥等。由于发病机理不同,临床上又可分为滋阴熄风、平肝熄风、泻火熄风、和血熄风等多

  风火两消汤

  胡、栀子之类,虽风火亦能两平,肝中气血之虚未能骤补,风火散后,肝木仍燥,怒气终不能解,何如多加白芍,既能补肝,又能泻风火。 摘录 《辨证录》卷九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20:31:27 (GMT+08:00)

  撮口喉风

  撮,不能饮食,喉内风痰壅塞的病证。其病因,《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认为:“此症因脾胃蓄痰,风火扰动而起。”治法:内服防风通圣散。外用马齿苋洗唇。也可刺少商出血。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54:47 (GMT+08:00)

  心脾双补丸

  《中风斠诠》卷三引薛一瓢方 组成 西洋参(蒸透)、白术(蒸熟)、茯神、甘草、生地黄、丹参、枣仁(炒)、远志肉、北五味、麦门冬、玄参、柏子仁、黄连、香附(制)、川贝母、桔梗、龙眼肉。 功效 滋养心脾。 主治 中风后,内风乍定

  桑丹杞菊汤

  叶、丹皮、滁菊花、炒杞子、煨天麻、焦山栀、生地、钩藤、橘红。 主治 妊娠眩晕,名曰子眩,因肝火上升,内风扰动,致昏眩欲厥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7:00:51 (GMT+08:00)

  桑丹杞菊丸

  3克。 功能主治 平肝熄风。主肝火上升,内风扰动。(妊娠眩晕)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顾氏医径读本》卷四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1:31:41 (GMT+08:00)

  补偏愈风汤

  功能主治 主气血虚弱,内风沸腾,不拘左偏右偏,两手足俱废瘘者。 用法用量 加桑寄生24克,煎汤代水服。 摘录 《医方简义》卷二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17:45:08 (GMT+08:00)

  平息中风剂

  适用于内风病证。如阳邪亢盛,热极动风。常见高热不退、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等症;肝阳偏亢,肝风内动,常见眩晕、头部热痛,甚则碎然昏倒、口角蜗斜、半身不遂等。常用手肝息风药为主,配伍清热、化痰、养血之品组成方剂。代表方如羚角钩藤汤、镇肝患风汤。

  滋营养液膏

  《中风斠诠》卷三引薛一瓢方 方名 滋营养液膏 组成 女贞子、旱莲草、霜桑叶、黑芝麻、黄甘菊、枸杞子、当归身、白芍药、熟地黄、黑大豆、南烛叶、白茯神、萎蕤、橘红、沙苑蒺藜、炙甘草。 功效 峻养肝肾。 主治 中风。内风乍定

  钩藤生地竹沥饮

  ,内风煽炽,痰气升逆,昏迷不醒,手足筋脉拘挛,右手脉闭,左手脉数而涩,症属于痫。 用法用量 加竹沥3茶匙,冲服。1剂不效,再服1剂。 摘录 《产孕集》卷上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22:33:15 (G

  香茸六味丸

  组成 鹿茸血片1钱,生地1两,熟地1两,山萸肉4钱,淮山药8钱,茯神8钱,桑叶4钱,丹皮4钱,定风草3钱,真麝香5厘。 主治 内风挟痰,上冲头脑,抬头屋转,眼常黑花,见物飞动,猝然晕倒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细芽茶5分,杭茶

  脾虚生风

  脾虚生风 指脾虚引动内风而致的病证。临床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为主证,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宜补脾祛风。选用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或归脾

  潜阳熄风汤

  阴耗血,内风不熄所致的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不止,舌淡,苔净或光,脉弦细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1:21:06 (GMT+08:00)

  人参辰砂丸

  髓内风冷,壮筋力,安神爽思,宽快膈脘,益胃进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温酒或枣汤送下,1日2次。 制备方法 上同以糯米粉汁和成锤,煎汤内煮熟,取出放冷,丸如赤豆大。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23:18:5

  内府牛黄丸

  《证治宝鉴》卷二 组成 竹节白附子2两(为末,用狗胆6-7枚,取汁搅匀,仍入胆内风干),天麻2两(生姜自然汁制),九节石菖蒲2两(竹沥制),人乳粉6钱(夏晒,取寒水顿),劈朱砂6钱(水飞),牛黄1分5厘,金箔20贴(或加琥珀末)。

  《爱庐医案》

  》。分内伤杂病,内风、伏气、疫邪、外疡、妇人等十八门。张氏医案记述治疗经过较详,审证、用药、列方契合病情,理法方药,四平八稳,可供临床参考。现存多种清刊本。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25:46 (GMT+08:00)

  自制保赤扶元散

  真于术1钱5分,白茯苓3钱。 主治 幼孩腹中水泻不止,完谷不化,脾肾两虚,关闸滑脱,内风欲动,将成慢惊。 用法用量 粳稻根须6钱,陈皮1钱为引。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23:46:42 (GMT+08:00)

  豨莶至阴汤

  金15g,丹参15g,黄柏5g。 功效 养阴清热,通经活血。 主治 脑血栓,属阴虚热亢,内风暗动,经脉血滞。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12:42:57 (GMT+08:00)

  肝阳头痛

  肝阳头痛 病证名。肝阳上扰所致的头痛。《类证治裁·头痛》:“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证见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治宜平肝潜阳,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等。《医醇剩义·诸痛》:“因于火者,肝阳上升,头痛

  莶至阴汤

  ,黄柏5克。 功能主治 养阴清热,通经活血。主阴虚热亢,内风暗动,经脉血滞。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任应秋方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1:45:56 (GMT+08:00)

  中风

  酿痰,或因劳倦、忧思,脾失健运,津液内停,聚湿成痰,痰阻经络而发为半身不遂。 风 素体阴虚,阳亢化风,或因七情过极,极而生风,内风旋转,气血随之上冲,可夹痰夹水,络破血溢,致成中风危候。 火 多为内生之火,或因将息失宜,或因喜怒过度,

  松枝酒

  历节风,走注疼痛,或如虫行,诸般风气。 用法用量 每药1两,用生酒2斤煮,退火7日。饮。 加减 痛专在下,加牛膝。 各家论述 《证因方论集要》:松节、桑枝,以治风湿;钩藤、菊花,以熄内风;当归、秦艽,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既济豁痰汤

  ,丹皮辛凉泻胆火;归、芍益血,即以熄内风;茯神、柏子、枣仁入心包络,钩藤、竹沥可以清热缓急。病属于火,火炽风生,以此主之。 摘录 《杂症会心录》卷上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0:19:20 (GMT+08:00)

  清魂汤

  芎3钱。 主治 产后恶露未尽,血虚肝旺,内风暴举,发为眩晕,不省人事者。 用法用量 用河水2茶碗,煎至8分1碗,冲入参汤同服;或加乌梅肉6分亦可。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8:39:12 (GMT+08:00)

  明目至宝丹

  钱(绢包豆腐煮过),犀黄2分,头梅,冰片5分。 主治 赤眼羞明,迎风流泪,目眵目糊,上障作痛。 用法用量 无论内风外风,用药少许,每日点眼角2-3次,数日见效。 制备方法 上将生甘草前14味煎浓汁滤过,将制过甘石拌湿,铜锅煮燥,

  内缠喉风

  内缠喉风 病名。系指缠喉风并以咽喉内红肿疼痛等为其主要症状者。多由脏腑积热,火毒上炎所致。症见咽喉内红肿疼痛,胸闷气紧,甚至红肿疼痛连及胸前,发热恶寒。《咽喉经验秘传》:“恶寒恶痛名阴毒,内外五形气短促,胸前红肿作多寒,若有红丝针贵速。

  内肿锁喉风

  内肿锁喉风 病名。见《喉科指掌》卷四。系指因肺胃两经阴阳相结,内塞不通,外无形迹,喉间痰喘的病证。先用吐痰法,嚾吐,再用六味汤。针少商、商阳、关冲、曲池、合谷、两手十穴。有血则生,无血则死。相当于今之急性喉阻塞。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

  加味磁朱丸

  痫风之证,莫不气机上逆,痰涎上涌,二药并用,既善理痰,又善镇气降气也。送以铁锈汤者,以相火生于命门,寄于肝胆,相火之暴动实于肝胆有关。此肝胆为木脏,即为风脏,内风之煽动,亦莫不于肝胆发轫;铁锈乃金之余气,故取金能制木之理,镇肝胆以熄内风;

  黄桷叶

  风眼流泪,皮肤瘙痒。①《生草药性备要》:"除骨内风,又能续骨。"②《本草求原》:"续筋骨,止痛,消瘀,去骨内风。"③《草木便方》:"贴臁疮。"④《重庆草药》:"煎水熏洗风

  肝风内动

  内动 病证名。指肝风不因外感风邪而动者。以眩晕、抽搐、震颤为主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可分虚实,虚证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实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参肝风条。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

  高风内障

  高风内障 病名。即高风雀目内障。见《张氏医通》卷八。 最后修订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48:50 (GMT+08:00)

  虚风内动

  虚风内动 病证名。是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阴液枯竭,或津少血枯,无以濡养筋脉,或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生所致。症见肢体麻木不仁、筋挛肉瞤、眩晕震颤、手足蠕动或昏仆。 最后修订于 20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