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舞台设计大师南佗

 nizijun 2015-03-21

  南佗作品:神话粤剧《宝莲灯》炼斧一场布景图

  南佗八十寿宴,廖冰兄(右)、陈舫枝(左)赠画贺寿
  南佗作品:现代粤剧《碧海宏图》下水一幕布景图
  黄志雄运用南佗原作品通过电脑制作合成的布景图
  南佗六十年代作品:“切割式”代表作《羊城暗哨》布景

  著名漫画大师廖冰兄赞叹:“细看他用油画笔描绘,汇集了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雕塑、书法等功力,简直是美术全科书!”

  □龚伯洪  韦志强

  1戏班“斗景”中崛起

  30年代起为争夺观众,老倌新戏迭出,布景出奇制胜

  1950年代起,广东粤剧界著名布景师鼎足有三:洪三和、南佗、何碧溪,行内人昵称“三头凶龙”(当时苏联影片《三头凶龙》影响甚大,故有此昵称),三人中以南佗年纪最年轻,但成名最早。

  南佗却不大喜欢“凶龙之喻”,他说“我是蚺蛇”。南佗是师傅给他起的艺名,他不忘师恩,一生以艺名名世。因“佗”字似“蛇”字,“蚺”与“南”同音,同行笑称他为“蚺蛇”,他乐而受之,故后辈也称他为蛇叔、蛇伯。但是,他不是懒蛇,而是在艺术上吐珠的灵蛇、狂舞的金蛇。也有人把他的艺名写作“南陀”,他也接受:“南无阿弥陀,有意思。”

  南佗(1916-1996),原名黄允培,祖籍广州石溪,出生于越南华侨家庭,少年时在越南读书,15岁随父回广州,次年在河南(今海珠区)时幻画社学美工、舞台美术。后在吴绍荣画社开始为戏班布景。1935年,19岁的南佗为离开人寿年戏班后的粤剧“花旦王”千里驹与名小武白玉堂组建的永寿年《无恨琵琶》一剧布景,数幅新景大受行内外称赞,顿时声誉鹊起。

  1930年代,粤剧界竞争激烈,省港各大班的老倌以艺术创新、迭出新戏争夺观众。在布景上出奇制胜也是招数之一(行话称“斗景”),此风一直吹到1940年代末。

  1936年,白玉堂组建胜中华(后称兴中华)剧团,特请名编剧徐若呆根据《水浒传》改编成七台粤剧《煞星降地球》,20岁的南佗为这七台戏绘制了有创意的大景,又设计了飞人、飞刀、飞剑等形式,加上“闪电换景”等新创意,一时轰动,观众“爆棚”。

  今年已过九十的名编剧秦中英,说起当年南佗的机关布景仍赞不绝口。所谓“机关布景”,指通过机械动力使部分布景道具在舞台上自行移动,增强戏剧气氛与效果的舞台装置,比如神仙斗法时环境突变、喷烟喷火等内容。南佗当年为名小武靓少佳《龙虎渡姜公》一剧布景,令舞台出现翻滚金龙,满身鳞片装上彩色的小灯泡,一时大放异彩,满场哄动。秦老说:其实南佗只用了几个竹圈和一幅丝布长条,花钱并不多。南佗常说:“布景要靓吸引观众,但用料要悭,才有效益。如果观众不喜欢,再艺术都无用。”南佗为名武生曾三多的《七剑十三侠》一剧布景,演员们如飞檐走壁更胜特技电影,故大受观众欢迎。据说南佗因此而荣获金牌及瑞士怀表一块。

  那时每年粤剧八和会馆在祖师诞演出时,总是请南佗布景,其名蜚声省港澳。1938年10月广州被日本侵略军占据后,不少粤剧团云集广州湾(今湛江市),多个剧团请南佗布景。

  2“用景担班”救玉郞

  永光明剧团雄踞广州粤剧舞台,观众“拍烂手掌”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的粤剧又竞争激烈。1947年冬,永兴戏班公司班主张始鸣礼聘何非凡在广州组建非凡响剧团,何非凡请来名花旦楚岫云、名丑生陆云飞等合作,推出新戏《情僧偷到潇湘馆》,票房大热,连演300场。此后连续推出几台才子佳人的戏,何非凡均以演得风流倜傥扬名省港澳,其“凡腔”也别树一帜。岂料一年多之后,班主转为苏永年(绰号寿仔年),与何非凡产生矛盾,何拂袖而去,到香港另组非凡响剧团。苏永年便请吕玉郞顶替何非凡的文武生位置,与原非凡响剧团的名演员合作,改团名为“永光明”。

  吕玉郞原名吕庭镜,曾跟粤剧大师薛觉先学艺,抗战期间与名花旦上海妹、名丑生半日安组建“三王班”入内陆演出,也曾风光一时。此时正想大显身手,遂张罗“永光明”首演几台才子佳人戏。岂料连演几台,却不卖座。班主大有意见,吕玉郞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遂专程拜访南佗问计,南佗安慰他说“有得医”(可以改变困境)。

  南佗对吕玉郞分析了“永光明”班底的短处与长处。直言吕玉郞身形、样貌不及何非凡,演风流才子便不够吸引观众,但唱腔亦独具特色。而花旦楚岫云的苦情戏演技出色,演《情僧》一剧亦有“生黛玉”之称,但她的武功演技尚未有机会发挥,应该编演武戏并配以新景凸显她的长处。名丑生陆云飞也应发挥其幽默唱腔,相互衬托才能打响招牌。

  吕玉郞依南佗之计而行,先后演出《刘金定斩四门》、《十三妹大破能仁寺》、《嫦娥奔月》等戏,楚岫云的“踩跷功”尽展所长,大受观众欢迎。南佗还亲自为吕玉郞化妆,把他略似浮肿的脸化为恰到好处的玉脸,让他发挥有特色的唱腔吸引观众。

  最令人难忘的是南佗为“永光明”设计的全新布景。在《十三妹大破能仁寺》中,有一场戏只用了三块硬景片就变得巧妙灵活、惊险百出,演员又有表演跳跃翻身、扎一字马等各种武打身段的空间;在《嫦娥奔月》,饰嫦娥的楚岫云借“威也”(钢丝绳)横飞天幕奔向月殿,令观众“拍烂手掌”……这一来,永光明剧团雄踞广州粤剧舞台直至解放后的1950年代初,人称南佗“用景担班”救玉郞。吕玉郞的“玉喉”被誉为“镜腔”,陆云飞的幽默唱腔“豆泥腔”也独辟蹊径。

  吕玉郞对南佗深为感激,于1950年代末在北京送给南佗一枚紫铜印章,南佗视之如宝。这铜印还有段故事。

  1950年代末,吕玉郞随马师曾、红线女率领的广东粤剧团出访朝鲜。那时出国演出要先到北京经有关部门审查,审查中被认为布景需要改动,团领导急电广州请南佗“匹马进京”。本来那些景不是南佗所绘制,但考虑到南佗经验老到画艺高超,遂只请他进京。南佗到京后即根据要求很快便改好布景,通过审查,上下皆大欢喜。

  当时吕玉郞到古玩市场浏览,见到一枚紫铜印,印钮上雕着盘了两圈的蟒蛇,精致非常,觉得甚合南佗诨名之雅意,遂购下并请名师刻上“南陀”印文,寓意他是救苦救难的南无阿弥陀佛。此印赠给南佗后,南佗一直珍藏。他去世后,其家人放到银河公墓其灵位中“陪葬”。可惜后来因骨灰楼内灵位调整,此印失去,至今下落不明。

  舞台设计,旧称布景(布置背景的简称),1950年代末称舞台设计,1970年代末起称舞台美术,简称舞美,包括画部、化妆、衣箱、杂箱。上世纪初开始,粤剧已离不开布景师。1950年代起,舞台设计成为构成戏剧综合艺术整体的一部分,舞台设计师为粤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舞美革新数先行

  既有“景愈藏,境界愈露”效果,又有以假乱真绘画功力。

  粤剧舞台美术革新层出不穷,纵观历史,南佗在新中国时期亦多次领先。    

  南佗常说:“搞艺术的人不但要有识,还要有胆,要看得高、看得远、看得开,能想人之不会想、不能想、不敢想。艺术思维不能抱残守缺,手下功夫不能千篇一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佗先后任广东粤剧院舞台用品制造厂(简称舞台工厂)副厂长、广州粤剧团舞台工厂厂长,均兼舞台设计,对舞台设计屡有革新。

  首先是用网景代替硬片大画。1950年代初,苏联国家芭蕾舞团来广州演出,南佗发现布景使用软网贴画,有轻便、灵活、易装置等优点。于是,南佗结合本地资源使用此法,制出粤剧舞台上最早的网画(也称软景),既保留原使用硬景的舞台多层次立体的效果,又减少体积方便运输,不久后便在全行推广,流行至今。他还设计活动舞台装置,令原来要用14部大板车装的布景道具减少为两部大板车便可装完。

  “切割式舞台布景”也是南佗首创。1960年代初,他精心研究出既可节省经费又方便运输的小景、小道具,而这些小景、小道具能更好反映剧中环境与人物特征,为舞台美术改革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例如他在《崇高的职业》一剧中的舞台设计,参加中南舞美设计展览,令全国戏剧界瞩目,好评如潮。

  1964年,某外国文艺团体到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急需绘制长14米、高9米的巨幅非洲荒郊画景,离演出时间只有21个小时,没有美术单位肯接此业务。重任最终落到南佗肩上,他巧妙运用其擅长的“飞笔”画法,以大分面注重大效果手法,彰显出非洲荒郊的原始的特色,画作依时交货。该团在中山纪念堂演出时展现此景,精湛的画艺令在场的六十多位外国艺术家赞不绝口。

  1975年还是“文革”时期,剧团编演反映船厂工人的粤剧《船台激浪》(后称《碧海宏图》),南佗为舞台上的大船怎样移动“下水”大费脑筋,终于想出“机关布景”的新变,让观众惊奇地看到大船在船台“下水”一幕。1981年,南佗对现代粤剧《梦》的舞台设计又是一个创新,收到“景愈藏,境界愈露”的效果。这可从古代画师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弟子的故事中加深理解:夺冠的弟子画了崇山中蹬道下河边的小和尚在担水,画中无古寺但古寺的存在境界全出。《梦》剧中反映教堂剧情的布景,正是用这种手法表现,故在全国舞台美术展览中大得专家的好评。

  南佗为《搜书院》、《绣儒记》、《朱弁回朝》、《十奏严嵩》等名剧设计布景,均有口碑。

  南佗绘画功力之高是全行公认的。有个故事可知南佗画笔竟可以假乱真。1982年,广州青年粤剧团请来著名摄影店昆仑照相馆的老摄影师,为《梦》剧拍演出剧照,他架好照相机对好焦点后,大声对导演说:“墙壁上挂的镜架,要移到中间!”导演还来不及反应,心急的摄影师快步上前举手便拿镜架。岂料那镜架竟是南佗画在画景上的,摄影师手触之后方知是画,引得全场大笑,传为佳话。

  4冰兄佩服结深情

  “不要看不起布景佬!画画最叻系南佗”

  1966年夏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也令“技术权威”遭劫,却造就了南佗与著名漫画大师廖冰兄的深厚情谊。这两位名家在1960年代初同时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但未有交往。“文革”初期分别遭到批判后,却在舞台工厂的工场相逢。彼此皆是有骨气之人,同是对艺术有追求,于是在艺术交流中成了莫逆之交。

  廖冰兄被贬到广东木偶剧团当美工,该团与广州粤剧团同属广州市文化局领导,故廖与南佗交流渐多。廖冰兄运用漫画家的思维设计了木偶剧《芙蓉仙子》中的木偶形象,令南佗大为赞赏,冰兄于落难中亦稍有安慰。但当他拿起画笔绘制大景时,觉得并不容易,而见到南佗拿着加长的油画笔,绘制大画活灵活现、得心应手,不禁从心底佩服。以后,他在多个场合称赞南佗道:“不要看不起布景佬!画画最叻系南佗。细看他用油画笔描绘,汇集了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雕塑、书法等功力,简直是美术全科书!”

  “文革”结束后,廖冰兄重新成为广东美术界的头面人物,但他在各种会议会场、展览厅或其它场合,每见南佗一定与其亲切地交谈,常比肩而坐,还是常常称赞南佗的画艺。

  南佗63岁时才办退休,但仍留团工作至1985年。还任过广州市第六届政协委员。

  1995年,南佗八十大寿设宴,廖冰兄高兴地参加,并绘就八尺大漫画相送。画中有醒目题词:“舞美大师南陀八旬华诞之喜”,那卡通南佗像神清气爽,左手指夹着点燃的香烟,烟圈卷出“80”字样,右手拿着一根长约人体两倍的木方,木方顶钉着一把油漆扫,扫上沾上红黄蓝3种色彩,还滴下红蓝两点颜色,画上又有红色的“寿”字。此画既夸张又实在地展现了南佗擅用长杆画笔绘大景的形象。甫一挂起,全场更添光彩,在场的画家、舞美设计师等人赞赏不已。

  1996年2月16日,南佗逝世。廖老闻知,深感惋惜。

  5帮扶后辈师恩长

  斯人已去,不少弟子成了舞美中坚

  数十年间,南佗对后辈尽心帮扶,年轻人以能跟南佗学艺为荣。他还能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特点作指导。

  粤剧专业女服装设计第一人王淑仪,如今虽已退休,但忆起当年参加舞台工厂举办的舞台美术培训班的往事,仍念念不忘恩师南佗的指导。当年她半脱产学习了一年,奠定了舞台美术基础。南佗在批阅学员作业时,发现王淑仪的俊男美女造型图画得甚好,遂建议她向舞台服装设计方向发展。以后又先后把《杜鹃山》、《江姐》、《阮文追》等现代戏的服装设计任务交给她,并精心指导。终于,王淑仪成为专业的服装设计师。

  1980年代新进女导演陈少梅的成长,也得到南佗的大力支持。她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专业进修回来后,深圳粤剧团请她导演大型神话粤剧《银瓶仙子》,她想请蛇伯担纲舞美设计,却不敢开口,南佗知道后一口答应,亲率舞美团队全程投入该剧的舞美设计,仅一个多月时间,便制作出美轮美奂的画景、新颖亮丽的服装及化妆头饰,以及逼真的各式道具,并以新奇变幻的灯光,营造出如幻如真、绚丽多彩的神话意境。结果该剧来广州首演三十场场场爆满,奠定了陈少梅的导演地位。

  南佗不少弟子成了舞美中坚。其子黄志雄更传承了南佗的艺术精华,几年来为广东八和会馆祖师诞大型演出任舞台设计及制作,采用南佗原设计构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重新拼图制成大型布景,均受好评。海外的粤剧戏班常有请他制作各式画景……

  今年是南佗百年华诞,广东八和会馆、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荔湾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及广州粤艺发展中心拟联合举办纪念南佗的系列活动。消息传开,粤剧界元老及众多行家、弟子纷纷撰写文章传到黄家,令南佗后人深深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