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江南的“八娘”--梳头娘

 苏迷 2015-03-21
梳头娘又称梳头娘姨,是专门为她人梳头的女人。
  在如今那些五花八门的洗发水、嗜喱水还没问世前,我国的妇女们梳头时向来用的是一种刨花水。梳毕用此水抿头后,头发整天溜光水滑,而且发型稳定,还隐隐散发着一种植物的天然幽香。
  那么,这种刨花水是从哪来的呢?换句话说,它又是用什么制作出来的呢?很简单,原来此水是用榆树木刨花浸泡而成的。旧时有专门出售这种刨花的小商贩,肩扛一条长凳走街串巷吆喝叫卖。此长凳的凳面一端上开有一孔,孔上插一根二尺多长的竹竿,竹竿上挂着一串串作为样品的叠在一起的榆木刨花。有人要买了,商贩就取出一段长方形的黄色的榆木,端起阔推刨,铲下一片片薄薄的刨花,然后论片或论份量卖给用户。
  用户买回刨花后,只要把它放在滚烫的水中浸泡上若干时间,把刨花内的粘稠的液体浸泡出来,然后把此液体灌入容器(一种专用的刨花缸或普通的杯子)内,一种经济实惠的洗发水便产生了。梳头娘在为主人梳理完头发后,只要用小毛刷沾取此液抿搽在头发上,顷刻,一个光可鉴人、固定的发型,便形成了。
  由于刨花水价廉物美,所以深得爱美女子的欢迎。苏州妇女心灵手巧,梳出来的发型美丽大方,还跟得上时髦。当年宋庆龄所梳的横S发髻,便是她最中意的发型。
  梳头娘是讲究外貌形象的妇女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当,因为任何女性,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女性,光靠自己一个人,总是很难梳理出美观的发型来的,何况那时女性的发型,大都是后脑圆团型的发髻。所以普通人家没有专职的梳头娘,女性们就相互帮衬着完成;而富裕的人家,就会请专职的梳头娘了。
  直到七十年代,每天晨起后,笔者还亲眼看见左邻右舍的姆嬷阿姨们,端着一只里面放有一支牙刷的盛有刨花水的小茶缸,东家进,西家出,相互帮衬着梳头呢。但街上那种扛着长凳走街串巷吆喝兜售刨花的商贩,却再也没有见过。
  此外,由于当代的女子极少梳理那种在后脑勺挽成一团的中国妇女传统的发髻,所以梳头娘这个行当乃至这个名词,也都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汤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