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呓语之二:经世臆测(1)

 病毒1213 2015-03-22

御人首在御心,心服则人服,人服则事顺。

成大事者,当兼容并包儒、释、道、法、兵、阴阳及诸子百家。《老子》以统御,儒家以治世、亲民,法家以匡世、惩恶,佛家以散怀,道家以养生,兵家以进取,阴阳家以御人,诸子百家以增智。

示落魄以观其敬,示富贵以观其操,示散淡以观其谨,示激切以观其闲。

名利财气,人之本性,世人甘之若醴,心甘情愿被束缚其中难于自拔,也难以成就大事。从另一个角度看,求仁得仁皆大欢喜,名利财气未尝不是一根一根缰绳,世人皆一批一批驰骋战场的战马。

老子一直在强调无和无为,只有无和无为才能到达有和有为的境地,才能达成圣人真正的私利——天下。雄踞天下,则世人之利何须据有,世人之名何须据有。无为、无则无争、柔弱、亲近,则超脱世俗争斗往而无害,则凝聚天下之人、财、力、势,则可成就大业。执着于有和有为,则无法超越世俗,陷入无止挣扎,则大功不成。所以几乎所有的圣人或者白手起家的王者,都是为广大民众谋福利,而绝不谋私利(世人眼中的利),而最终能成就功业,成就大利——天下和民心。天下都归我所有,天下之利、之名何不都是我所有?所以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老子反复强调无,强调无为,最终目的是达到一个帝王的有为,即无为则无不为。

对于有和无,世俗观念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切都是从利己出发考虑问题并行事。如果能超越世俗观念,以利他为主考虑问题及行事,则可超越世人。

影响力的本质是一种摄心术。总体而言,影响力就是利他力,只有利益众生方可真正意义上具有自发的影响力,宗教就是这样。

成大事者,需心如天,行如地。天者,风雨雷电皆为应时之形态,然终不改天之清澈透亮无色无形。地者,利养万物而不功不居,承载万民而不显不隐,厚德稳健。

人生于世,需经历多重磨难、多重险境,如不能心如青天随气赋性而本色不易,则心境沉浮心态疲惫,如何能成就大业。

勇将易得,良谋难求。勇将者,专以一勇即可纵横天下、迅速立功,世人皆仰其光芒,故寻之反易。良谋者需天时地利人和方能见其功业,往往毕其一生而成一大功,功未成则身名不显,功已成则身退遁世,故古今良谋大多为隐匿高人,故此难求。

能为人主者,自有其过常人处,然庸主多喜善而不能用,嫉恶而不能除,终至误国。明主则要么善恶兼用唯在其时,要么用善抑恶正道直行,终成大业。

察人需看小,用人需用大。凡人之所谨慎者,往往在于大处,大小兼顾者则为圣人矣。至于小处则往往忽略之,疏忽之处即可见其无法也无心掩饰之真性情也。故察人需看小看,小即大也。用人则不然,需忽其小处,用其大处,用其长处。人能逞其长处,必心怀感恩,尽其所能,为我所用。

古之人聚人,首以道、以志,次以仁、以义,再以利、以财;今之人聚人,则纯以利、以事,利尽人散,事完人走,实可悲也。世人急功近利,世风如此,一时难以更改。当今之世聚人,当与时俱进,随波逐流,利事兼用。

用师则王,用友则霸,用徒则亡。最佳者,莫如以师为谋,以友为术,以徒为用。

人者,事之机;事者,人之用。谋事不如谋人,谋事者下,谋人者上。

发愿事大,大愿有大威力,大愿必有大行。当代政党入党之时,必宣誓表忠心,此亦与佛家发愿相同。发愿、宣誓,即可在人内心植入事业之崇高感,借助自身强行植入的信仰,驱使内心和行为按自己设定的方向行动。

在没有成为敌人之前,成为朋友。

向死求生,百折不屈。日本武士道精神,重在死中求生,而非生中求生。

所御之人,大致分为两种:武人和文人,武人重义而难御,文人易御而善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