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丨我与霍克尼的世界

 金匠尚玉 2015-03-22


艺术家大卫·霍克尼


大卫·霍克尼

David Hockney

◎英国艺术教父


1937年出生于英国的大卫·霍克尼总是被戏称为“英国艺术教父”。他不仅是入选2005年BBC评选的20幅最伟大的作品中的唯一在世获奖艺术家,也是被英国10000位艺术家民意调查出的“最具影响力的英国艺术家”。不仅如此,英国女王更将仅24枚的“功绩勋章”授予他。霍克尼,霍克尼创造的拼贴,霍克尼创造的奇妙世界,带给多少人奇妙体验。



艺术家王濛莎


王濛莎

Wang Mengsha

◎中国当代艺术家


1982年出生于无锡的王濛莎,已经逐渐成为当代水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王濛莎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春宫里的故事,女人间的故事,另一个是世界里的我们的故事……她的绘画里有显而易见的“情趣”,也有图穷匕见的“沉思”。她淡淡的吐露,慢慢的渗透,就这样将我们“受制”于她的绘画。


我与霍克尼的世界

文:王濛莎


他是将我们带入神奇异境的大卫·霍克尼,她是拉我们穿越遥远时空的王濛莎。一个用矢志不渝创造艺术,一个用茕茕孑立专注艺术。这一刻,霍克尼与王濛莎在这里碰撞,在这里定格。“对话”没有时光的流逝,没有语言的隔阂,没有距离的远近……在这里,我们只忠于艺术的对话。


衷情于霍克尼的艺术,就像交朋友是要有缘分一样,不需要理性分析,也不必讲什么条件,一见钟情。

霍克尼的造型观念来源于毕加索,他对立体画派看待世界的方式非常着迷。西方人一贯以“独眼龙”式的焦点透视法描摹世界,禁锢了艺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直到毕加索开始才真正改变了这种观看方式,为西方绘画艺术的观念打开了一个缺口。霍克尼认为人们对毕加索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更深的东西可以挖掘。这也成为霍克尼艺术创作的“主轴”。他仿佛是毕加索的“再世”,延续着大师未完成的路。毕加索说,他的绘画不是创造而是“发现”。我们在霍克尼的诸多作品中不难发现这样的共性,从富于哲理的《大水花》,《小水花》到一些剪贴摄影作品;从借鉴中国画长卷透视法的作品到近几年的ipad绘画,他如同魔术师般不断地变化出视觉的新刺激,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

这种“发现”也是我的绘画质素,从若干年前喜欢在大空白里画一些小人,到后来的《蝶梦》系列作品中巨大色块的组合,我不断地尝试各种表现的可能性,点、线、面和空间的复杂关系,如同镜、镜相对,皆是绘画的幻术。散点透视的自由给“发现”更多空间,中式的“立体主义”成为自己创作的轴心。

霍克尼亦是一位艺术界公认的“大玩家'。水彩、色粉、剪贴,他将不同媒材相互转化。如今,七十多岁的他又开始用ipad创作,在这些作品里,色彩的透明性和色的神圣感,形而上的意象更胜架上一筹。中国民间艺术的创作方式也正是这种“玩”的方式。有些朋友看到我的画会联想到民间艺术,他们之中大多数看不起民间文化,但事实上西方的正统绘画到现代主义的发展,都是从民间艺术中得到启示并吸收营养的。民间艺术一直在“革”正统绘画的“命”。毕加索用非洲民间木雕的法则画出《亚威农的少女》;音乐大家巴托克背着沉重的钢丝录音机,艰难地徒步在东欧乡村,采集民歌旋律,创作出狂野奔放、织体复杂、旋律丰富的交响曲;著名惠山泥人工匠丁阿金“戏文”的传神、用色的素雅、手捏的流转细腻,这些都与西方雕塑两回事,但其艺术魅力不减。民间艺人从来不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就如同儿童与成人到同一个地方去玩的不同方式,成人具有目的性一下子就到了目的地,而儿童是要一边玩一边赴向目的地,捉会儿小虫,爬到树上,拣几块石头。“玩”是非常高级的艺术创作状态。在我的绘画中,花朵、鸟雀、梦里的仙女都一起“玩”得有滋有味,过程本身变得非常有趣,形象赋予了灵魂,而非只是形、色的躯壳。在“玩”的过程里,表达轻松而愉悦。

霍克尼继续乐此不疲地“玩”性不改,他创作中的的好奇心,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他对当下精神的感受性,都使我得到灵感和启示。我与霍克尼的相遇是一个缘分,因为是同类所以“一见钟情”。■



大卫·霍克尼《The Road to York through Sledmere》布面油画 1997



大卫·霍克尼《Winter Timber》 布面油画 2009



王濛莎《Miss 萝莉小姐和樱花林》 纸本设色 68x139cm 2015



王濛莎《Miss 萝莉小姐》纸本设色 75x72cm 2015



王濛莎《春之游戏》纸本设色 47x137cm 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