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积极探索老油田油公司发展模式,以“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信息化提升”为内容的“四化”建设作保障,提升管理水平和劳动效率 本报记者 程 强 一个多月前,胜利油田史127“四化”建设示范区投产,在新井增加1/4的情况下,用工总量却减少1/4,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还有进一步优化空间。 在探索适合东部老油田的油公司发展模式过程中,胜利油田把“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信息化提升”为内容的“四化”建设,作为推行油公司模式的保障手段和突破口,从基础入手提升管理水平和劳动效率。 过去一年多来,包括史127在内的5个“四化”建设示范区稳步推进,为胜利油田探索了一条老油田转型发展的可行之路。 试点:5个新区块成“四化”建设示范区 当前,胜利油田年增新井2000多口,既加大了管理的幅度和难度,又使成本不断上升。如何加快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胜利油田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12年胜利油田确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四化”建设模式,以缩短产能建设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精细管理水平。在“四化”建设中,标准化设计是源头。标准化设计就是对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油藏类型、不同开采方式的产能建设进行统一设计,减少占地面积和建设投资;模块化建设就是将工厂流水线引入油田;标准化采购就是不再“一物一招标”,而是对产品物资进行选型定型,培育优选战略供应商;数字化管理就是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 2012年底,胜利油田选取包括史127区块在内的5个新区块作为“四化”建设示范区,老厂则以孤岛厂和现河厂为试点,探索油公司体制机制创新。 效果:用工减少,流程简化,生产高效 坐在新建成的生产指挥中心里,史127示范区经理高华轻点鼠标,不到15分钟就巡完30平方公里内的所有井,不到1分钟就完成一次远程开井、一次远程注水调配。 高华感慨道:“虽然用工减少了,但‘四化’建设将我们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几乎所有生产参数都能自动实时采集,我们可利用这些数据实现更精细的管理。” 通过集成融合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四化”建设实现对生产运行全过程实时监控、远程管控,改变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 “四化”建设更重大的意义在于简化流程,提升管理效率。传统集油流程像大树,几口单井为一组连接到计量站,用来单井量油,几个计量站再连到接转站,用来增压输油至联合站。现在,量油变为自动测量,计量站便没有存在必要,于是“大树”变成“糖葫芦”:一根管线串联起一组单井,直接连到新建的增压站,增压后输送至联合站。 在计量站时代,一个计量站就是一个班组,现在随着计量站的取消,基层生产管理模式和劳动组织形式发生了变革。 史127示范区将原来两个采油队24个班组,合并为一个生产指挥中心并下设5个专业化大班组,建立了“电子巡井、人工巡站、中心值守、应急联动”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 桩23管理区则在管理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化服务来维护设施设备和油水井作业。 今年:固化标准全面推进“四化”建设 目前,胜利油田“四化”建设5个示范区已投产两个,史127示范区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50%,桩23示范区在井数增加2/3的情况下,用工总量减少1/3,实际效果达到预期。 胜利油田对示范区的成功经验进行标准化的总结固化,以使经验能扩展移植到规模更大的试点管理区乃至在全油田推广。在标准化设计中,目前胜利油田已完成标准化图纸591套,今后同类项目可直接出标准图纸和料单,既大大缩短项目周期,又有利于控制投资;完成标准模块199项,提前在工厂预制后,现场组装就像插积木一样方便,可有效缩短建设周期;培育优选战略供应商,提高了产品技术要求;示范区形成的技术标准、运行模式和管理平台将在油田全面推广。 2014年,胜利油田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创新试点单位增加到10家,计划在西部新春和东部海洋两个采油厂以及4个小油公司全面推进“四化”建设,在孤岛、现河、孤东、滨南4个老采油厂各选一个管理区作为试点,体制上压减管理层级,进行队伍专业化整合,机制上探索运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考核效益化,实行“四化”整体改造提升。 “我的梦想,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四化’建设的高效之花在全油田盛开,所有的采油工都能像我们一样幸福。”高华充满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