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讲述———
2015年1月25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科医生李雁,正在给张伟平介绍他父亲的病情,并商量第二天的手术方案。 张伟平的父亲张汉洲在2014年12月份突然吃不下饭,体重在两个月内减了50斤。平常在云南丽江做生意的他,立马带着妻子女儿回到武汉,把父亲送来武大中南医院,没想到父亲被确诊为腹膜癌。李雁告诉他,如果不采取化疗和手术,生存期可能不超过半年。 李雁为张伟平的父亲定下的手术方案,国内没有其他医院能够操作。张伟平父亲张汉洲患上的腹膜癌,是目前医疗界最难攻克的难题之一。在肿瘤医学领域,也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的治疗手段。 第二天一早,李雁像往常一样,在手术前来到武汉东湖游泳。每周两次的游泳,是李雁难得的休闲时光,也是他活络筋骨,缓解疲劳的方式。但这天要进行的手术却一直让他惦记在心。游完泳,李雁匆匆赶回医院,准备进行手术。 术前检查,往往不能发现所有的肿瘤,要打开腹部之后,才能真正看到患者的真实病情和肿瘤转移的严重程度。在手术台上,李雁将张汉洲的腹部打开后不久,就发现病人的情况比想象中严重得多。张汉洲不仅仅是胃上有肿瘤,而且在大肠、膀胱附近都积累了大篇肿瘤,并粘连在一起。如果不切除,体内肿瘤依然存在,术后仍会复发。手术不得不扩大。跟张伟平和家人们商量之后,李雁和助手继续回到手术台上。 一台腹膜癌手术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一不小心就会误伤其他器官,引起大出血,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下不了手术台了。”晚上9点,手术已经进行了8个小时。如果不能够抓紧时间,备用的血袋很可能会提早用完,导致供血不足。晚上11点,张伟平父亲超过12个小时的手术,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 十多年来,像这样的晚期腹膜癌病人,李雁已经成功治疗了数百例。但比起为一个癌症患者做手术,他更看重每次门诊和术前会议时与患者及家人谈话的时光。在他眼里,这是难得的传播抗癌知识的好机会。而每次术前谈话和术后恢复,他都会给病人和家属画几幅草图,讲解病情,因此他被许多人称为“草图医生”。 十多年前,一次给口音浓重的病人看病的经历,让李雁开始将他在学校里掌握的画图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渐渐地他发现,画图能让病人和家属更好地理解病情、配合治疗。李雁心里清楚,他所从事的肿瘤医学,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而传递给患者及其家属的抗癌知识和信息,需要某种转化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而画图,成为了李雁手里最重要的传播工具。 这些年,李雁画过的病情草图超过3万张,大多数在讲解之后都递给了病人,少部分还留存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些草图成为了李雁难得的肿瘤学研究素材。而一份草图,对于患者和家人而言,是他们的一份特殊病历,是他们与医生沟通的特殊方式,是他们学习癌症知识的教材,也是他们珍藏起来的宝贵纪念品。 李雁深知,一台手术只是救活了一个人,但一次讲解、一张草图,或许能减少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潜在的癌症患者。这条路虽然很艰苦、也很漫长,但李雁告诉我们,他愿意一直走下去。 讲述 3月22日22:43 《寻找最美医生——李雁》 敬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