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伤害,叫父母的宠爱

 天地人和w 2015-03-22
杜马说

我们一向都是“后爹后妈教”的大护法。。。

今天晚上刚刚还因为儿子的“霸王”表现而气急败坏。哎,春节都过了一个月了,他的心态还是假期回老家时的小皇上,要重回平日里独立平和的“北京模式”,看来路漫漫。。。

我深信,是过多的“宠爱”出了问题。嘟爸有感而发,连夜作文。


当你跟孩子相处的时候,请时时按捺住想要宠爱他、想要照顾他、想要替他代劳的冲动吧!把孩子想象成别人的孩子,用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待,你也许会冷静很多。


春节至今整整一个月了,想必很多父母都经历了一个难忘的“拨乱反正”期。


过年孩子回老家,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里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进而无法无天、无法管教,跟平时在三口小家庭时判若两人。他真正做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实现了“恃宠而骄”的终极境界。儿子虽然从五岁开始在家独立洗澡,但是一到姥姥家,他每次都要求姥姥搬出大浴盆帮他洗,自己只负责玩水就好,轻松又开心。他也很喜欢被人喂饭,因为不用跟筷子较劲比自己吃轻松多了。

这里没有贬低和指责老人的意思,作为父母,我们何尝不愿意给孩子多一点再多一点的宠爱呢?但他总要学会自己洗澡、自己骑自行车、自己用筷子……独立生活的过程本来就充满挑战,作为父母的我们实在是太了解这其中的艰难。于是才总是会心太软,把孩子独立做事的时间往后拖一点再拖一点。



人人喜欢被宠爱

其实让父母代劳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被孩子所反感,相反他还很享受这种被宠爱的感觉。在这点上不分男女,不分年龄。想想吧,高高在上的领导们摆起谱来比小孩可任性多了——习惯下属们前呼后拥地环绕在身边,眼前都是热情洋溢的笑脸、耳边听得都是歌功颂德的赞歌。这跟小孩喜欢被宠爱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异。陷在这样的温柔乡里,大人尚且自我膨胀、忘乎所以,缺乏社会经验、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小孩更会迷失方向,真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小太阳”。


我们带孩子出门旅行的时候,每次大家都要一起收拾行李。儿子自己挑选要带的玩具和书,自己收拾到他的专属包里——专属的意思是这个包从始至终都要自己背。记得有一次去爬嵩山时候他不听劝告执意要带五六本书还有一个巨大的汽车玩具,后来无数次撒娇耍赖无效后,硬是自己背着这些累赘登上了山顶!


让我们狠下心来像是无情的后爸后妈拒绝帮忙的原因,是因为知道宠爱也是一种伤害。



“树大自然直”?未必!


有人总结说,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简言之就是“小时候惯着,长大了管着”。其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孩子自己没有能力管好自己,得由父母替孩子负责。小时候惯着,是家长虽然觉得孩子不行,但是自己行,能给孩子“平事儿”,能帮他堵上所有的篓子;长大了管着,还是家长觉得孩子不行,但是家长也不知道应该解决各种麻烦,所以就禁止孩子去冒险,千万别出幺蛾子。


在这种思维下,不论是“管”着还是“惯”着,家长潜意识里从来没有把孩子看做平等的个体,更不会尊重孩子的意愿。而对孩子来说,他会想反正什么事我爸妈也不让我管、什么事都有爸妈罩着,我当然就可以为所欲为或者什么都不做。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合作精神差,要么自卑畏缩要么狂妄自大——其实都是低自尊者的典型特征。

还有人说了,“树大自然直”,孩子进入社会自然会适应、会改正,不用杞人忧天。但是不要忘了这句话的前提是树苗必须扎根在森林里而不是温室里、花盆中,这样它才能伸展成为参天大树。你把树苗种在花盆里当盆景、凹造型,能指望他成为栋梁才?所以孩子必须在自然的环境里,才能自然地去发展。不管你为他怎么着想,他如果不能为自己负责的话,就只能长成弯弯曲曲的样子,是经不起风雨的。

两百多年前的龚自珍老先生借梅花就痛斥过这种教育是“……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当你以宠爱为目的,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包办的时候,你就决定了他的好恶、取舍和未来。如果在玩什么玩具、怎么玩、跟谁一起玩,该吃什么饭、怎么吃这些小事上孩子体验不到控制感和成就感,他很难产生真正的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认知。如果你过多地关注他、保护他,但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他就会把所有成功归为自己、把所有失败归结为别人和外界环境。一旦他从这个被众星捧月搬围绕的小群体里离开,独自面对挫折、失败和冷遇,难免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孩子是父母感受世界的放大器


我们为什么宠爱孩子?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好、最宝贵的那一部分。孩子就像我们的放大器,折射出我们是如何感受并应对这个世界。


当我们抱怨生活艰辛内心失衡的时候,我希望孩子得到更多;当我感到世界满满的恶意的时候,就想让他笼罩在全部的关爱当中。我们以放大的感受,去放大地反应。这是一种动物本能,也是一种文化基因。有1000个家长,就有1000种爱的方式。父母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自己的价值观灌到孩子身上,而是把自己的需求在孩子身上放大了,同时把既往的生活经验以更为激烈的方式反馈给社会。

比如50后60初的家长,因为小时候错过了正常上学的机会,特别希望孩子能弥补自己没能上学的遗憾,所以对孩子成绩更加看重。年龄更长的爷爷奶奶们对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更加关注,则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经历了缺衣少食的窘迫。而70后、80后的家长,生活环境相对宽裕,只是在机会把握、个人努力程度上感到某些欠缺,所以对孩子的多方面发展和机会选择更加看重。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苛刻,不希望孩子凶狠地去竞争和争取个人利益。

所以我乐观地认为,当整个社会越来越正常,父母的心态也会越来越平和和理性。等我们这代人老了,当上爷爷奶奶,未必再热衷于捧着饭碗满屋追喂孩子,未必再在接孙子孙女放学时毫不犹豫抢背他们的书包。尽管我们自己在小时候感受到过这种浓浓的温情。

最后,当你跟孩子相处的时候,请时时按捺住想要宠爱他、想要照顾他、想要替他代劳的冲动吧!把孩子想象成别人的孩子,用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待,你也许会冷静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