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题】怎样突破养老三大瓶颈,才能老有所依?

 lemonce 2015-03-23


新闻背景

  近期,有关部委接连发文表态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养老行业。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将迎来又一重要机遇。

当前,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遇到了三大瓶颈,即资金,服务与人才。资金瓶颈,包含真假两类情况。真性资金缺乏,主要指各级各地政府对加大老年事业投入已显力不从心,上海市2010年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11年至14年都是5千张,15年计划增加7千张,虽然市政府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但六年间其年均床位增加值基本在万张以下。而每年新增的床位需求远超1万,这便产生了巨大的资金缺口。假性资金缺乏是指面对上述需求,民间有大量资本希望进入养老行业,但很多有意者仍望而却步。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于医疗保险的全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我国各级各地政府短期内很难像欧、日那样从设立伊始即对民办养老机构进行大幅资金扶持,民办养老机构从拿地、开业到日常运营都将面临不少困难。三是目前为止,我国只允许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民办养老机构对盈利分红,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办养老机构只能盈利不得分红。这就打击了不少养老机构出资方的积极性。未来可以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参考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改革,尝试在一定比例内对所有民办养老机构开放盈利分红。

说到养老服务,目前的瓶颈是养老服务激励机制的完善问题。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主要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即通过招投标遴选优质养老机构,让其提供指定的养老服务。目前所购服务不少无偿供给孤寡低保老人。这种机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政府认为好的服务并不必然是老人认可和欢迎的,两者之间会存在差异。其次,由于政府购买的服务数量有限,失去了政府的平台,未中标但质量好水平高的养老机构的积极性可能受到打击,这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第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意义不尽相同,社会性远较公益性重要,年事已高、生活不便的老人不等于经济困难老人。且只靠政府全资购买的模式也未必可持续。成熟的政府补贴养老服务模式的受益对象不应仅限于孤寡、低保老人,而应普遍惠及全体需要享受服务的老人。关于具体措施,可以仿效医保制度建立全民养老保险制度,即采取百姓缴费、政府补贴、社会服务的方式。

在三大瓶颈中,人才是最大的瓶颈,前两个瓶颈的突破都是以人才问题的解决为前提的,否则再多的资金投入,再先进的激励机制都是空中楼阁。笔者注意到,相关部委近期发布的多个文件里几乎没有涉及扶持民办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教育事业的。这显然是政策缺失。没有大量的养老人才的正规化培训、教育,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养老人才“学历和素质较低”、“正规化水平较低”、“薪酬待遇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所谓四低现状,而养老事业也很难有大的发展。在此问题上,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必须依靠社会。长期以来,民间虽有大量培养养老人才方面的能人,却苦于没有好的平台最终另择他业。目前,各级各地政府虽已意识到扶持民办养老服务的重要性,但尚未对民办养老人才培养、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引起足够重视。今后可以借鉴养老服务购买机制,尝试购买民办养老人才培训、教育的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