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雄风浩荡的明代司边土城·台州晚报

 窗前有树905 2015-03-23
2015年3月21日 星期

雄风浩荡的明代司边土城

  遗址

  玉环县沙门镇泗边村“司边城隍庙”边上有一座土城,它的身世像土城上的泥尘小草一样默默无闻不被人知,倒是那座被土城紧紧“抱”着的有些落魄模样的城隍庙,香烟袅袅、梵音阵阵。

  修建于清嘉庆年间,破坏于上世纪“文革”期间的“司边城隍庙”坐北朝南,东靠蛇山,其余三面为土城回环,呈横写的“日”字形布局,庙内建有殿宇26间,其中南殿和北殿各7间,南殿正中置戏台1座,东西偏殿及贯通南北的中殿各四间。北殿中堂供奉关公神位,关平、周仓、华佗等三国故人分列两旁。

  探寻与发现

  位于玉环县沙门镇泗边村“司边城隍庙”边

  方贵川 文/图

  因村在“司”边,改名泗边村

  长久以来,乡民们用坚忍不拔的香火在关公神像前烧出了由衷的敬仰和赫赫威灵,致使在有清一代以及清末民初,规模宏大、香火鼎盛的“司边城隍庙”与仅隔里许规模比肩的沙门“文昌阁”,矗成了“文修武偃”的两大人文景观,蔚为“港北胜景”。

  前些天,乡民们让我帮忙寻找因修建“司边城隍庙”所需要的史料依据,于是,我阅读了有关城隍庙的一些篇章。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城之神。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纵观“司边城隍庙”的规模形制,十分吻合一般城隍庙特征要求,尤其是那座挖土筑的高墙——土城——没有水的护城壕,简直是“司边城隍庙”的标志性构筑物。

  我惊叹于“司边城隍庙”的来历不凡,但也对两个方面的问题引起了疑问:其一,当时的司边村远离城郭廛市,人烟稀少,物力维艰,不具备建造城隍庙的资格条件;其二,“司边城隍庙”虽然形制不小,但相比四周高大的土城,仍然如“小屋大台门”般的相去悬殊无法匹配。后来,随着“相去悬殊无法匹配”疑点的渐次放大,我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了那座高大的土城。

  希望江山永固的大明天下,不愧是一个以修城、筑城、设卫、建所著称的朝代。据《玉环厅志》载,朱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奉命在同属“松门卫”的玉环楚门、温岭岙环(隘顽)等地设所建城,同时在位于楚门与岙环中心区间的沙门东侧的一列平冈上,“筑垣置司台,上有瞭望台,下有司垣”。原先的沙门镇司边村,也因村在“司”边而得名,直至解放后才改名为泗边村。

  丈量东依平冈的土城

  一个冬日的上午,顶着灰蒙蒙有些雾气的凛冽,我登上了史书中记载的那列平冈,但见平冈高约20余米,长近500余米,顶部宽在三五十米之间,“一字横列,似蛇游似琴卧,民间谓之‘蛇山’或‘琴山’”。

  600年前,就在那位当过放牛娃也做过和尚的朱元璋尚未坐稳皇帝宝座之时,我国东南沿海倭患迭起:……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倭寇袭扰中界山和玉环各地。之后,灵门、楚门等渔村隘口屡遭其扰……

  蛇山东望,往事如烟,“灵门”近在咫尺。还有多少后人依然记得这里曾经是倭寇出没的沿海门户,曾经是抗倭将士海疆御敌的“司台”哨口,曾经是一片杀声动地的海上古战场?

  那时,“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温台沿海抗倭,亲自督兵率诸将汇剿倭寇于披山洋,犁沉大倭船一只,毙敌数百人。同年5月的一天,倭船十余只泊岸登陆梅岙、花岩浦等地,戚继光发胡震兵截住外洋,遣朱文林部疾驰洋坑,倭寇狼狈逃窜至披山下的长吊洋,被胡震战船犁沉,尽歼其众。”

  六百年后的蛇山平冈,英雄无觅,唯有风在吹,草在动,大地在轻吟。

  凛冽的寒风中,我们丈量了东依平冈的土城:南长76米,西长108米,北长63米,底宽15米,呈前狭后宽东西长的长方形状貌。随后,我们又在土城逶迤上山的结合部,量出了土城的高度在3米之间。

  横卧的土城像冬眠的灵物,无言,只有故事在一代又一代地流传,经久不息。说有一天傍晚,蛇山脚下旗帜映灯火通红,人声鼎沸,十万明军连夜筑城,遂使一夜成城。

  完成1万多立方米土城的工程量

  徘徊城头,传奇式的故事让我无法平静:依据当时的村子地貌,海角小村不但驻扎不下10万大军,就是真的有了10万大军,这弹丸土城也碍手碍脚的摆不下筑城阵容。而且,一个小小的卫、所下面的巡司台,哪来这么多的军队?

  后转念一想,至少有两点可以采信,第一,参加当时筑城的人数一定很多。第二,筑城的进度一定很快。这故事让我联想到类似古往今来的口口相传,固然有其客观存在的事实依据,但常常不乏善意的艺术加工。

  高耸的土城让我心生敬意:在那遥远的时代,日以继夜地靠肩挑手提去完成1万多立方米土城的挖土、搬运、回填、夯实工程,并使之经历六百年风摧雨淋而依旧挺立,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明代以来浙江沿海各地“巡司台”、“土城”一类的军事旧址随处可见,但遗存下来,总体保存完好如“司边土城”的却很难找到第二个地方,即使是与之唇齿相依一步之遥的“蛇山司台”和以“司台”为村子命名的“樊塘司台”,都早已不见了遗址踪影,就连楚门和岙环的高大“所城”,也被湮没在了历史的风烟中荡然无存。

  悠悠岁月跌宕起伏600年,唯有明代“司边土城”屹立不倒,乡民们都说与“城隍庙”的香火不绝有关,都说是具有护城天职的城隍老爷呵护看管了土城的长久平安。那么,是谁“因旧利废”移花接木天衣无缝地在这座建于明代、废于清代的“巡司台土城”里修建了集纪念、祭祀、保护于一体的“司边城隍庙”?

  我想,“司边土城”居乡野而无悔,处一隅而无怨,顺境不骄,逆境不馁,从不炫耀粉饰自己的身世不凡与众不同,从不吐露自己有什么委屈有多少失落,心中拥有的永远是一轮太阳和一阵惠风。这才是明代“司边土城”六百年风雨不倒安如山的处世秘诀和真正意义上的大地智慧。

  雄风浩荡的明代“司边土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