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斋戒非佛道独有 古代儒者祭祀前斋戒十天

 見性 2015-03-23

本文摘自青年学者张德付所著《常礼述要》,由作者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容礼的动功,先儒修行(尤其宋明后儒者)多参佛道静坐之法。实则儒门有斋戒之法。《祭统》云:

及时将祭,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於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於道。手足不苟动,必依於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於神明也。

又《祭义》云:

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祭统》所论祭祀之斋,厥要有三:

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一也。

心不苟虑,必依於道,二也。

手足不苟动,必依於礼,三也。

《祭义》参之以“思”,即存想、冥想之功。由于庄子把儒门斋戒发展为心斋,遂致后人误以静功为佛、道二氏之专利。后世祭祀虽亦斋戒,恐已流于形式,能达此精义者鲜矣。然今日湘西土家族举行礼仪前,执礼者奠祭周公、孔子、朱子,事前须存想圣容,真古礼之遗意也!

吾人讲明容礼、掘其心法,旨在重建容礼,使之再度成为儒门修身之道。其实,只要吾人掌握了容礼心法,那么礼即生活,生活即礼,活泼泼地。然而其行仪断不容蔑弃,因为那样就失却了容礼的真精神:性命一体,内外兼修。

腾讯儒学特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