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知 | 活着有多久:关于死亡的科学和哲学

 真友书屋 2015-03-23

摘自《活着有多久:关于死亡的科学和哲学》

*文章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请注明出处。



活着有多久

任你空有那钢铁的体魄,最终也无非锈迹斑斑。

——贾克·普维(1900 ~ 1977)

走在麦田中的老人(局部)


20 世纪以来,卫生、营养以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条件等诸多方面得到了令人叹服的改善,从而使人口的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1900年前后,全球只有不到1% 的人口能够活到65 岁以上,而到了2000 年,这个比例已经提升到了10%,并可以预期2050 年的时候会达到20%——那时地球上就会充斥着超过20 亿的“老迈人口”。此时此刻,地球上的平均年龄不到30 岁;而到了这些人死去的时候,这个平均年龄就会变成50 岁——在整部人类史中,这将会是头一次,由一个头发花白、脸上常有少量皱纹的人,作为地球人年龄状态的典型代表,而过去这个形象一向都由年轻的成年男子担当。

这般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各种变化,其中最严重的一点,可能就是突然有很大一部分人由于活到了以往人类无法达到的寿命而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人们拥有更长的寿命,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活得更加健康。事实上正好相反,随着寿命的延长,很多种慢性疾病发生的几率也同等幅度地增长,从而抵消掉了长寿可能带来的好处。在这种条件下,达到高寿并不真正意味着任何形式的优越性,特别是在脆弱的健康状态令人失去独立生活能力,并带来无数身心煎熬困扰的时候。衰老就好像是一种考验,是指向生命终结的残忍过程,人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承受着,等待着死亡所带来的解脱。没有人会希望这样地死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所引发的焦虑大半并不是来自于生命的终结,更多的是对于临死之前所要忍受的生命质量剧烈下降的心态纠结。

但是,不应该把衰老和病痛混为一谈。尽管绝大多数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地提升,但人类仍然有十足的可能在非常健康的状态下老去,并最终完全自然地溘然而逝,不会错过很多美丽的年华,也无需忍受慢性疾病带来的长久的痛苦折磨。近几十年来,专业人士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明了今天工业社会中典型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不良的饮食习惯、肥胖超重以及久坐缺乏运动等,在诱发这些慢性疾病和生活质量降低的进程中扮演着决定性的因素。事实上,人类完全可以在良好的健康状态下自然地老去,只需要在生活中遵循几个大原则,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那些不治之症表面上看是在劫难逃,但这往往只是那些不愿意改变自己生活习惯的人们乐于采用的借口。面对着这些改变所带来的挑战,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说“不值得为玩牌还点个灯”,他们还说“死也要为了点儿什么而死啊”。而现实则是完全不同的:慢性病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相反的,到了人生的黄昏乃至于生命最后的阶段,人们仍然完全有机会保持生气勃勃,不管是在身体、精神状态还是情绪表现方面都是如此。在这个阶段,时间的侵蚀将逐步对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施加压力,使得人体各个组织之间的均衡状态迅速地瓦解失效,这种内在自然损耗导致的死亡,或是无法抵御微生物(对于超高龄老人来说肺炎是致死的多见诱因)侵犯导致的死亡,进程往往是极快的。不管这观点看起来有多么吊诡,采取一个健康的心态来降低一种或多种令人沮丧的病症发生的几率,不仅是改善预期生活质量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获得尽可能体面的死亡的最好办法。

当代的玛士撒拉

虽然在上个世纪人类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有了突飞猛进的大跨越,从47 岁增加到近80 岁(女性平均则达85 岁),但这巨大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新生儿早夭率以及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的急剧下降。事实上,超级高寿的老龄人口(90 岁以上)数量的增长速度远没有那么激进,直到今天为止仍然非常稀有:据估计,在一万个人中只能有一个人达到百岁的高龄,即仅占总人口数量的0.01%,而在这些百岁老人中,一千人中又只有一个人能有机会庆祝他第110 个生日。现在已知的人类最长绝对寿命记录由法国人雅娜·卡尔芒(Jeanne Calment)保持,她在令人肃然起敬的122 岁又164 天高龄溘然离世。卡尔芒太太在110 岁的时候还非常活跃(她100 岁那年还在骑自行车出行),直到死前的一个月仍然保持着非常健康的状态。高龄带给她的主要障碍包括骨骼的脆弱,以及听觉和视力的逐渐减退。这样的长寿毕竟只是些特例,然而,这却非常有力地体现出人类的体格在极其高龄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基本生命功能的潜能,只要可以避免(或至少是延迟)那些慢性疾病的发生。

另外, 我们饶有兴味地发现,当老人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龄(95岁以上),其实际死亡率比按照正常预期观测到的值要低很多;这种现象与这个年龄段以上的老人罹患某些疾病(主要是癌症)的几率大大减少有关。对超百岁老人(110 岁以上) 的解剖学实验揭示出,他们的致死原因往往不是典型的老年常见疾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阿茨海默症等),而是某些蛋白质长期沉积聚集,堵塞了通往身体各个器官的灌溉要道,最终导致心脏衰竭而致命。这就好比是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的供水管道最终会锈死。健康地老去,就是说尽可能地延迟疾病的发生,以使疾病所造成的生命质量下降状况尽可能地被限制在一段较短的时期里。换句话说,那些百岁老人为我们清晰地验证了:干脆而历时短暂的死亡往往是一个健康的人生的最终总结。

一个极端的过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衰老的过程是有机体在两种选择之间达成妥协的结果:或是选择维持足以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寿命,或是选择花费大量的能量来抗争有机体所不断经受着的外来微生物的侵略。若选择优先确保防御机制抗击外来侵害,那么就需要投入过多的能量在里面,以至于繁衍后代的功能无法有效地得以实现。相反相成的,如果该有机体生存是单纯地为了保证有效繁衍后代的话,那就和细菌之类的简单生物体没什么区别了,这样的有机体,其基因乃至细胞的构成将会主动维持在极简的状态下,甚至会制止更加复杂的有机体组织的生成。

衰老可以看作是细胞级乃至分子级的损伤在一生的时间中逐渐累积而引发的结果,会导致生物化学系统日趋脆弱,直至运行不良,最终导致死亡。

正常的白细胞和凋亡过程中的白细胞

尽管在人类一生的跨度内,这种损伤是随机出现且不可避免的,但仍有几个因素可以决定其对细胞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的速度。第一个因素与细胞中内生的某些防御系统对于遗传物质损伤的原生修复能力有关。这些遗传性的保护机制决定着我们基因中与寿命相关的部分:从实质上讲,在现有的高龄老人之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由于在人类基因池的彩票活动中“撞到了头彩”。举个例子说,在某些家庭中,其成员的寿命可能会普遍高于平均寿命。一个百岁老人的兄弟或血亲,寿命同样突破100 岁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高17 倍。对于这些家庭开展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这些家庭的成员中,参与DNA 修复的酶都拥有更加活跃的形态。在其他人体中,这种状况则更多是出现在参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运输和代谢的基因部分。相反,有些人非常不走运,遗传到了有缺陷的DNA 修复酶,以至于出现了未老先衰的症状。特别是沃纳综合征,由于维持DNA 完整的关键性基因出现了变异,使得衰老进程显著加速,以至于罹患这种疾病的人在年轻时就表现出只有在年长的人身上才能观察到的特点(如脱发、白内障等)。这些患者往往都在50 岁以前就早逝,普遍都是死于癌症。

这些保护系统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于组成我们细胞的成分时刻不停地在承受着攻击,这些攻击者就是身体在正常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活性氧。尽管氧对于生命是不可或缺的,但它仍然是非常反复无常的一种物质,当获得活性之后,可以与很多种分子发生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反应所产生的产品是有积极作用的。比如说,当细胞吸收了葡萄糖或脂肪时,要把这些蕴藏在三磷酸腺苷(ATP)中的能量转换出来,必须要氧分的参与(见第二章)。不过,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所引发的机制并不那么完美,同时会形成一定量的“垃圾”,它们的学名称为“自由基”。这种副产品具有极强的氧化性,会对与它毗邻的生物结构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从专业角度看起来,与在金属表面的腐蚀会形成锈迹的道理是相类似的。尽管我们自身拥有诸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护系统,大多数这类自由基会被转化成为完全无害的分子形式,不过仍有一些会逃脱警戒线,并对机体(尤其是针对我们的遗传物质)造成伤害。这种现象可不是个别的情况,据估计,我们的DNA每天平均会受到一万次以上的自由基攻击。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是从细胞内部开始生锈的!

多项实验数据显示,衰老以及大多数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阿茨海默症等)大多是由于这些自由基的持续攻击所引起的,若能减少这种毒性效应,对于维持健康状态并延长生命会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植物食品中被发现含有高量的抗氧化物,抗氧化物就是一些能够抑制自由基发挥作用的分子,这说明,摄取植物食品可以减少慢性疾病的发作,这一功能部分是通过这种抗氧化的性能实现的。

卡路里限制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人类就已知道那些在食物中吸收较少热量(只要不是基础维生物质营养缺乏)的动物,比起那些需要摄取大量食物的动物要拥有长得多的寿命。比如在小鼠实验中,热量摄入减少30% 的试验品,其寿命比对照组要平均延长40%,主要是由于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作率大幅度减少。这种限制吸收热量的功效,在对于多种不同动物的重复试验中均得以验证,不仅包括蠕虫、果蝇、鱼类,甚至最近在灵长类动物中也有同样的发现。

由于灵长类动物在进化程度上与人类最为相近,因此其案例有着特别的意义:那些进行了热量摄入限制的猴子与其他进食更多的同类相比起来,在活跃程度、皮肤弹性、血脂和血糖条件方面都表现得卓尔不群。另外的那些猴子则表现出了典型的老化现象,特别是脱毛、皱纹丛生,并出现了高胆固醇和高血糖。

限制热量摄入,必然会带来体重的下降,不过其积极效应远不止维持健康的体重。削减卡路里对生命质量和寿命长度的显著改善,很有可能与自由基产生量的减少有关。事实上,减少食物摄入会使得线粒体尽量减少对于氧的使用,并提高ATP 中能量转换的效率,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就会表现为更少地释放出自由基。

不过我们现在了解到,卡路里限制在寿命方面的反馈机制比上述的要复杂很多,因为热量下降还会同时激活一些用于应激反射的特定防御机制,其中普遍包含一类被称为“去乙酰化酶”的蛋白质。这些酶的活化会引发一整套环环相扣的积极效应,共同延缓细胞的老化。DNA 中有些特别易损的局部区域也可以在这些酶的协助下采用更为紧凑的组织构造,降低对于外部攻击的敏感性。

在对于衰老进行的科学研究中有一项最令人兴奋的发现,那就是观测到了一些特定的分子可以激发生存机制,从而模拟卡路里限制所产生的系列效应。例如,利用红酒中富含的白藜芦醇就可以活化某些种类的去乙酰化酶,极大程度地延长某些简单生命体(如酵母、蠕虫甚至某些鱼类)的寿命。探索创造出类似于白藜芦醇的分子以延长预期寿命,是现在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一旦这些研究获得成功,那么毋庸置疑,这种“青春源泉”分子会对人类寿命产生非同一般的影响。

重大的损失

在我们的一生中,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必须不断地更新以保持我们机体的良性运转(见第二章)。这个过程复杂得难以置信,我们的遗传物质(DNA)中的23 对不同的染色体的约30 亿个组件(核苷酸),在这个过程中都必须要原样被复制并传递到其子细胞中。总体来说这个机制运行得非常完善,不过它存在一个内生的“功能缺陷”:在复制过程中,位于染色体两端,也就是被称为“端粒”的那一部分DNA 是无法复制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每当一个细胞为了进行分裂而复制其遗传物质时,都会无可挽回地损失掉染色体两端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端粒持续不断地缩短,最终会达到一个无法再短的临界长度,于是细胞无法再继续进行复制,就这样死去了。端粒的逐渐耗损是关系到我们机体的衰老以及预期寿命长短的关键因素之一。

端粒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得到更好的展示。正常细胞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癌细胞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永生不灭,这就是说它们拥有无限的自我复制能力。它们得以长生不老的秘方是建立一种用来消抵端粒损耗的系统机制:在绝大多数的癌症中,肿瘤细胞会合成端粒酶,这种酶可以对那些在复写工序中没有得到复制的端粒部分进行再生处理。有了这种酶,肿瘤细胞即使以疯狂的速度进行不断分裂,也仍然能够保持其染色体的完整性。

对于正常细胞来说,端粒的损耗看上去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现象仍然可以通过某些生活方式得到显著的控制。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采取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再结合富含植物性食品的饮食结构,会显著提高端粒酶的活性,从而减缓端粒的损耗速度。

尽管衰老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若将自然赐予我们的健康资本最大化,同时避免磨损意志的慢性疾病发生,完全可以延缓这个过程。当时间的冲蚀完成了其使命,维持生命功能所需的能量湍流逐渐干涸,再不足以参与到这名为“生命”的恢弘交响曲的合奏时,纯粹地因衰老而死去也是确凿可能的。尽管想到死亡不会使任何人感到愉悦,但若在拥有了充实的人生后,得享高龄才与世长辞,这应该是最容易被人所接受的一种方式了。真正令人心生恐惧的,其实是对于早夭以及经受痛苦折磨的感受,而这种恐惧感则往往是与对于慢性疾病的认识密切相关的。



活着有多久:关于死亡的科学和哲学

[]理查德·贝利沃、丹尼斯·金格拉斯 著

白紫阳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

死亡并不是反常的事件,相反,有机会活着才是一个奇迹。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组成我们身体的这些细胞,以及它们的运作机制,才代表了真正的“完美”。死亡的原因有无数种,机制也各不相同,作者从中归纳出最常见的几种,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奥秘。你会发现,它们离我们那么远,却又这么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