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交易大厅(来源:彭博社) 凤凰国际iMarkets讯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香港与上海股市之间搭建起桥梁的“沪港通”自开闸以来需求一直不温不火。但这并不是香港首次尝试与另一家热门交易所建立联系,也不是它第一次遭遇困难。 一个跟沪港通类似的项目启动于1999年,允许香港投资者购买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股票。当时,人们对于美国科技类股的兴趣已经达到狂热程度。尽管科技股泡沫破灭后买盘锐减、导致该项目失败,但在推出近16年之后,这个项目仍然在惨淡运营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试点项目是沪港通的“先驱”。沪港通于去年11月开闸,允许全球投资者买入沪市股票,中国内陆投资者也可以购买在港上市的股票。 纳斯达克的交易通道很大程度上是时代的产物:该通道于1999年12月份互联网泡沫期间推出,当时被视为让香港投资者在亚洲交易时段投资美国科技类股的一个渠道。 为进军亚洲,纳斯达克当时还推出了纳斯达克日本(Nasdaq Japan)证券市场,不过该市场在2002年停止运营,现在最令人记忆犹新的是该市场所引发的媒体轰动效应。 最初能在香港交易的纳斯达克股票只有七只:星巴克(Starbucks Corp., SBUX)、微软(Microsoft Co., MSFT)、戴尔公司(Dell Inc., DELL)、美国安进公司(Amgen Inc.)、英特尔(Intel Corp., INTC)、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Inc., AMAT)和思科系统(Cisco Systems Inc., CSCO, 简称:思科)。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 2013年对戴尔公司进行了私有化,可交易股票由此减至六只。 今日这项联通机制下仍有交易,但已经没有专门做市商提供流动性,因此在纳斯达克综合指数[1.59%]重返15年前高位之际,成交量依然很低。例如,在偶然有交易时,香港交易的微软股票的成交量才为数百股,而纳斯达克市场每日的成交量为数千万股。 这个项目失败的原因是交易成本太高导致成交量减少,而当时美国国内的交易所正在研发自己成本更低的盘后交易平台。 据FactSet的数据,沪港通启动前后,香港与纳斯达克的联通机制产生了新的交易。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启动当日,微软、思科和英特尔在香港市场发生了交易。 该机制下最新的交易是本月早些时候的思科股票,当天是今年仅有的有交易记录的三天中的一天。即便如此,它的成交量也高于本月推出的通过沪港通做空上海股市的成交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