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豆6岁多开始学架子鼓,据老师说,这个年龄学乐器已经是大龄,可这还是我们在“放养”很长一段时间,他自己经过“精挑细选”很久,确定要学的乐器。在学之前,反复跟他确认,也反复提前告知:学乐器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尤其是前面几个月,会很枯燥,如果你开始了,就要坚持下去。他很坚决地点头。可是,老实说,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并没什么底气。因为常常看到琴童的家长们焦头烂额:当时孩子热情饱满地要学一门乐器,可是几个月不到,就到了“谈”琴色变的地步。
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家长,都会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带给孩子很多负面的感觉,比如,在孩子弹琴时不断纠正指责,打击孩子的热情;当孩子懈怠时喜欢比较:你看某某早就会了;一旦孩子有放弃的念头,马上批评:这点小困难都克服不了的话,以后你什么也做不了;或者威胁与贿赂,你今天不弹完就不要吃饭,你弹好了我就给你买玩具......久而久之,孩子对弹琴失去了兴趣,而转移到了与家长的斗争,我要怎样才能逃过一次,怎样可以取悦他们,或者,我怎样控制他们,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所以,我在豆豆开始打鼓之前,我就告诉自己,在他学乐器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指责,不要说教,不要比较,不要威胁,不要贿赂,也不要空洞的赞美,而要去体谅、理解、接受他的情绪,用健康的方式,鼓励他,不停地鼓励他。因为鼓励这个“法宝”,让我对豆豆的学乐器之路,倍添了几分信心。
学架子鼓先从学军鼓开始,前面几节课,在一旁看的我,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去的,
枯燥的几个动作,一练就是一个小时,而且,老师不停地打断,不停地纠正,几乎没有任何趣味可言。虽然我早有这个心理准备,但是心里还是堵堵的。
老师吝惜表扬,即使是表扬,也不过是“还不错,对了”这类没有内容的话,这跟我们从小到大得到的表扬一样,你真棒,你真厉害......简单而空洞。偶尔听到,会很高兴,但是,听多了,就没什么感觉了。
所以,我在想,等下课后,我该怎样鼓励孩子。他是站着打鼓的,一站就是一个小时;他从什么都不会,全身僵硬,到慢慢的越来越自然了;他整个过程中没有表现出厌倦与放弃,很努力地跟着老师练习......下课后,我把这些都说给他听,并说,真的很不容易,换了是我,肯定很难做到,豆豆,我想你也很为自己自豪吧。
只见他大圩一口气,靠在我身上,回家后,又继续兴趣盎然地练了半个小时。我想,经历了整整一个小时的不断错误与纠正,这个时候的他,太需要这样鼓励了:以他为主角,肯定他的努力,客观地描述值得赞赏的行为。
但初学乐器终究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豆豆的兴趣还是一天比一天递减,他也终究只是一个孩子,当他觉得没意思或是太难时,自然会有不想学,偷懒的念头,这是人的天性,只是成人会用理智约束自己,而孩子不会。有时,他真的是很不在状态,也毫无进步,甚至比几天前还要差。很多时候,那些批评,指责的话就要脱口而出,忍不住就想要纠正他的姿势和动作。他对此反应非常强烈,丢下鼓棒,说,我不练了。
我赶紧调整情绪,在鼓励的技巧里,有一条,叫做“即使再糟糕的情况,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我心平气和地站在一边,不发表任何言论,等他打完后,我说:你今天坐得很端正,手指的力度控制得刚刚好,今天比昨天多练习了5分钟......而我藏住的话有:你走神了,没跟上节拍器;又忘记扣腕了;鼓头没打到鼓的中央......我看他有点疑惑地看着我,原来他知道自己没用心练习,但是对还是收到我的鼓励感觉很意外。接下来的几天,他练习的态度好了很多,也没有表现出厌倦的情绪,而我,继续用我的火眼金睛,去发现他每一个值得鼓励的地方。
现在,几个月过去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丰富,他对打鼓的热情越来越浓厚起来。因为健康正确的鼓励,给了他克服困难的力量,让他能保持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在他的著作《孩子:挑战》中说的:“鼓励表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比任何方面都重要。孩子几乎所有的不行为的原因,都可以认为是缺乏适当的鼓励。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受到鼓励的孩子,受到鼓励越多的孩子,行为和性格会越好越健康”。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多鼓励孩子,用健康的方式去鼓励孩子,是我们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