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推移”到“泛舟”的教学尝试

 昵称14117640 2015-03-24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首《观书有感》又名《泛舟》,朱熹以自己“皓首穷经”的亲身感受,比较读书的两种境况:天寒地冻、江流缓细、多人推拉、移动艰难的过往,那绝对是竭尽全力的苦撑;如今万物复苏、春水涨起、船行轻快、自在飘行的图景,这真是清新洒脱,令人喜不自禁。自然联想到读书做学问,你积聚了雄厚基础,又善于顺势借力,读书才能读得畅快,文章才会写得得心应手,求学才有无穷的乐趣。这不正与江上泛舟同理吗?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性质表述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朱子“泛舟”联想到语文教学,从艰难“推移”到轻松“泛舟”的尝试,追求“听、说、读、写”有四两拨千斤般的快意,“顿悟迁移、审美修养”有运斧成斤的意趣,这正是我们向往的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受教育者是有能动性的人,施加的教育影响需要经过教育者内化才成为影响。这种内化过程可能是意义水平上的,也可能是机械水平上的(如死记硬背、盲目服从),其条件在于个人是否发挥自主性。”(陈桂生《教育学原理》)由此可以理解“推移”之拙:学生对教师、对课本、对现成答案的依赖性,与“学会学习”的主题是多么的不容,对学生离开书本、离开学校后的自我学习是多么的不利。而语文教师培育“滋生春水”内化之功,将带来语文教学“泛舟”的活力。追求“泛舟”的教学境界,体现着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观的更新,即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为了不教而教,这是一个教师能动性的命题;第二,为了再学而学,这是一个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命题。由此教师围绕这两个命题出发:为了不教而教,去研究学;为了再学而学,去研究教。因此,教师引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会”到“会学”,积极探索“学会学习”的策略。这类尝试倍受关注,教学改革的许多思路均得益于这一主题。

泛舟”的教学效果,必须借助于“春水生”的神力,“一江春水”就来自老师能动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的统一,在于教师有足够的爱心包容学生的“学习”,有足够的智慧协助学生学会“学习”。教人以渔,终生受益,授人以鱼,一餐之饱。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种思想技能,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对待知识及其使用的态度。因此“载舟春水”的魅力来源于教师引导、营造氛围和转变角色等方面,由此所引发的“春水生”意境,探索其教学规律,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以为须考虑以下教学拓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贵在开窍,而不是灌输,教学的机智即是引导、诱导和指导。

第二,教师的创造在于营造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扩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实现从教学要求与学习需求、教学内容与学习兴趣、传授知识到发现知识的统一。

第二,教师的转变在于心中有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要从一个独奏者成为一个伴奏者,学生要从听从(观众)成为主角,学生从单单记住现成的答案,转化为小组互动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自我学习、交流、讨论,全面参与教学过程。

再思考这个问题,缘于考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某区模拟试题的作文材料,节选自《新序·宋人有得玉者》的故事,该文编录于高二第二册语文教材中,曾是我和同学们下功夫教过学过的课文。因为是一道“熟题”,很担心“熟题”易滥,结果在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学生普遍有所突破。偶然的出乎意料,引起必然的探讨。分析这次作文情况,同学们认为对该材料的认识准确,思考辩证,立意不俗,联系自如,论证严密,得益于课文学习时的积累与拓展,当时教学活动的影响力至今犹存,帮助同学们减去考场作文审题的难度。

然后回顾并反思《新序·宋人有得玉者》的文言文教学,该文篇幅不足200字,简朴洗练,委婉流畅,教学价值不容小觑。回味着从“推移”向“泛舟”转变的过程,是有些“载舟春水”逐渐丰盈起来的意味的。现引录原文,试做以下五个方面的评析:

【原文】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一、探秘刘向其人——激发阅读兴趣

 “《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纂而成的一部书。所记事实,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不同。”指导学生浏览教材下注释①,学生会发现一处“不同”。刘向编纂的《新序》与三部史书到底有何不同?教材上却没有任何说明。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疑点,就抓住纠集之处,引起甄别《新序》作品特征的兴趣。

其一,《新序》据史实而著,却不是史书。《新序》一书,分类编纂了春秋战国及秦汉间的故事轶闻,是一本古代历史故事集。其“采集传记行事”,从准历史角度来阐明自己在治国安邦与伦理道德方面的见解。它所记故事,与《左传》、《史记》等颇有出入,却与现实结合,阐述国家兴亡成败之理。此书编著的政治目的鲜明,所以其内容超出了一定的时代局限,给人以启迪,其中一些篇章,颇有当今杂文的格局。通过分辨“不同”,明确《新序·宋人有得玉者》阅读的重点与难点,学生解读分析作品有的放矢。

其二,《新序》成为刘向的政治泡影。刘向编著此书,意在“正纪纲,迪教化,辨邪正,黜异端,以为汉规鉴”,他将古人之嘉言善行用故事形式表现出来,藉以给最高统治者提供借鉴。刘向历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当时成帝知晓刘向以故事形式替代进谏之言的苦心,只是外戚把持朝政,无法从根本上采纳刘向的意见并重用刘向来刷新政治、巩固皇权,刘向《新序》的满腔希冀终成泡影。《宋人有得玉者》在当时未能发挥其“规鉴”作用,但是刘向说理设喻论证的巧妙,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其三,《新序》成就了文学家刘向。虽未能在政治上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新序》中的故事,根据史实进行渲染加工,注意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性格,文字通俗形象,简朴生动,富有小说特点,因而自成一格,并成为魏晋及其以后轶事小说之先河。刘向因此而列入西汉著名文学家的行列,《新序》作品文学鉴赏价值很高。

二、拓展阅读“叶公”——知人论世品评

把已知的知识作为重新探索知识的出发点,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就是教学拓展的最佳媒介。用已知去探究未知,旧知激活新智,这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源泉。寓言“叶公好龙”的故事,可谓耳熟能详,学习过程中指导怎样思考问题,教给学生面对未知的领域自己去寻找答案的方法,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和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让学习的过程不断成熟,让学生获得越来越大的学习自由,这就是聚集“春水”的方式。

划线部分是学生已知部分,再增加这则寓言的前因后果,通过阅读与讨论,归纳重要的发现。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肯定他们通过努力得到的结论,即使是不正确的,或者是片面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有无足够的爱心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下的五个发现,学生多会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以《新序》的成书原因,作合理推断。需要多位同学整理补充这些“小发现”,“探秘刘向其人”的兴趣浓厚,以及获得的信息,此处可以作为思考的依据。思路是打开了,也可以说是“开窍”了。

《新序·杂事第五》: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君好士,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发现一,寓言人物“叶公”,被视为口是心非、伪君子的代言人。
   
发现二,真的有龙吗?叶公好龙折射出了叶公所在地和所处时代龙文化的丰厚内涵。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它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而作为一种动物实体,龙是根本不存在的。叶公怕龙的心态,就像我们怕动物园的老虎、狮子,应当可以理解。

发现三,还原历史名人真相。“叶公”是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以西陂东陂水利、叶公让贤、叶公问政等传名于世,叶姓之源——海内外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
   
发现四,刘向塑造“叶公”事出有因。孔子与叶公政治主张不同,他周游列国时曾失望离开叶邑。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

发现五,《新序》利用寓言、比喻等形式达到讽谏目的,“杂文”风格独特,留下这则传世名篇。

三、演绎人物故事——体验学习乐趣

如何有效完成《新序·宋人有得玉者》课文教学?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不复杂,文章内容、主旨等也不复杂,不到200字,读上几遍?但是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倦怠的,也学不到什么新的东西,反而背上了程式化的、沉重的学习负担。

学习负担,不仅是量的重负,还有学生内心深处的重负感。不情愿,不感兴趣,无奈,这是学习对抗心理形成的重荷。让学生对其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深感所学的东西确实是在提升他的学识、心智和悟性,他就不会拒绝自觉投入、钻研、练习,甚至还会乐此不疲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让学生由衷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此时的学习才能成为将来继续学习的动力。

我的办法是,略微改编一下课文(文本条件很好,两处叙述转变成对白,操作简便),设计四个角色对话(原文中只有三个角色对话),情境式读和演,表现人物性格和文章主旨。必须分小组准备,用好改编权(尊重原文),分配角色后排练,小组表演展示。学生声情并茂地表演,栩栩如生地再现文中人物情态,体会刘向编纂这则故事的意图。

角色一:献玉者,两句话(两次送玉,第一次需改编);

角色二:子罕,两句话(两次拒绝,第一次需改编);

角色三:长者,一句话(赞扬子罕,无改动);

角色四:刘向,五句话;一个前提(三句),二个结论(各一句)。

(刘向评价“子罕”,把议论部分改编为对白)

小组改编与表演精彩纷呈,这时的教学不是对与错的对峙,也不是答案的艰苦记忆,而是师生可以共同走近刘向的内心,再造人物与情节。在演绎过程中,我们理解了子罕“宝物”的道理,认同了子罕的崇高,认同了刘向的道德宣言,同时也筑起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堤坝。分明是刘向的本子,也分明是我们演绎了古今,教学体现三维目标要求。师生同台,学生在前台,教师站后台,教为了不教,学为了再学,整个课堂就是一江春水泛起波澜,自由轻松地穿行于作品之中。

四、探究作品力量——强化学习责任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强化学习的责任。高中学生的学习意志品质如何,是否善于思考与钻研,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实践。在教师指导下,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尤其能参与思考总结层面的学习。

这样的教学,知识不是老师直接传授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发现的。这种教学的结果,学生不仅学会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也对整个教学过程尽责;不仅获得了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获得了正确对待知识的态度,这种学习将是可持续的。

学生演绎人物故事,适用于完成教学重点内容,但学生往往只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上升的过程中。突破知识难点,要知其所以然,还需要探根溯源,探究作品的内在力量。子罕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刘向评述力透纸背,如何带领学生继续探究作品的魅力呢?短短的课文,寥寥数笔,为什么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这正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难点。可以从作品人物子罕与作者刘向两个方面来探寻:

其一,子罕的力量。人格魅力感人,品德高尚是力量之一,拒绝受玉的论证逻辑力量为二。从语法角度看,子罕的对白,第一句是因果关系的复句,第二句是假设关系的复句,运用了推理的两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前提与结论严密相扣,提示了问题的本质所在,令献玉者无话可说,无缝可钻,无计可施。也说明献玉者与子罕,思想认识严重背离,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子罕在大是大非面前,无须犹豫,语言幽默,委婉拒绝,更体现他的豁达超脱。两者相衬,献玉者更丑,子罕更美,清楚区分小人与君子。

其二,刘向的力量。设喻层递,推崇高尚,弘扬精神,已有振聋发聩之力。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指出子罕的思想核心——“不贪”为宝,是君子的必然选择,由子罕推而广之到普天之下,刘向强调知识修养、认识水平对于每一个人的重大影响,阐述“贤者”与“愚者”的区别在于“知精”与“知粗”。

高中学生学习说理性散文,能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决定其理解的深度,而影响其思维的能力,以及论证的逻辑性。作品具备抽丝剥茧、深刻入理的论证之妙,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学习怎样说道理,要学习把正确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充满力量对比。我建议学生自己评说短长,并试一试“掂量”这几句话的分量。

因此,仅《宋人有得玉者》“对白”训练是不充分的,再补充一则《新序·节士·终身食鱼》,作为拓展巩固之用,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

【原文】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具体要求:空出划线部分,请同学们揣摩上文语句论证的逻辑性,保持刘向作品人物语言的风格,请问郑相应当如何委婉拒绝?与子罕拒绝方式的异同?两个问题,给出两次引导,研究论证力度问题。学生在这时候会由衷地发现,说话是要水平的,语言是有力量的,智慧的人说智慧的话,学语文是很长智慧的。

五、联系现实生活——注重学以致用

想学透西汉刘向的文章,还要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拓宽理性思考,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与矛盾,提升个人的能力与修养。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意思是,一个人的知识愈精深,他所选择的也愈精妙;一个人的知识愈低俗,他所选择的也愈粗俗。子罕和献玉者对“宝”的不同认识,背后即是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不同。而由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行为也就截然不同了。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与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发展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成就高尚,成为一个行为无偏的人。

设计了课堂提问:美玉面前,宋人选择“献玉”,子罕选择“不贪”,你会选择什么?你还面对过哪些考验?怎样选择的?请说说(写写)你的心路历程。

我的想法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学生知道生活里时时处处都是学习的课堂,语文课堂上所学的,一定是与生活紧密联系,一定是有益于生活的,或者高于生活,可以指导生活的。

学生话题很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敏锐地洞察到社会的变化,既能充分认识而得出辩证的判断,也有勇气披露自己的心理:在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选择面前,尝试再尝试,逐渐形成江海奔涌之势,直面人生处境而无所禁忌,因此在作文时也就有“大”话可说。

【本班学生范文片断一】:当子路愤愤不平地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困顿之时仍坚守节操,安贫乐穷,浩然之气油然而生,此乃真君子也。世事变幻,沧海桑田,对酒当歌,问青天人生几何?御史台前,乌鸟羽落,苏子谪居黄州,没有哀叹,面江临风曰:“快哉!”不沉沦,也不妥协,苏子如是参悟命运的禅机。选择尊重命运,也就是选择了豁达明朗的人生之旅。

【本班学生范文片断二】:城市地球馆旨在表现人类、城市、地球是共存、共赢关系,是一座最清晰、最前瞻反映地球现状的展馆。展馆运用中国五行元素:金木水火土为排列顺序,象征“土展区”的一个个巨型沙漏,流动的沙流,象征地球矿藏渐渐减少;象征“水展区”的则是一排排标注城市名字的水龙头,用醒目的数字显示每个城市的最新用水量……难道真的要在用尽最后一滴水,耗尽最后一口空气,流尽眼泪,跨向灭顶之灾吗?不,我们选择拯救,一次自我救赎。

【本班学生范文片断三】:周容因为急步快行而被关在城门外,欲速则不达,若是选择“慢慢走”,他还能一路观赏美景吧。急功近利,导致我们忽视周遭,甚至疏忽了贯通其间的成功小路。现代人最忌急功近利,传统的饮食习惯被“洋快餐”取代,阅读经典被搜索引擎取代,亲近自然被网络偷菜取代……生活提速了,人们远离了积极健康的生活,忘记了“慢生活”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正是优化现代生活的良方。

《新序·宋人有得玉者》教学过程,经过这样五个层面的拓展,比传统教法更为充分、丰富,师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均得到调动。以设疑、设障、揭秘等来激发兴趣,做到兴趣引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活动丰富而且频率高,营造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实现角色转换,以班级小组讨论的方式,畅所欲言,探索作品的魅力所在。经过这样的激发、唤起、参与、钻研与训练,达成了“春水生”的良好教学生态,《新序·宋人有得玉者》教学效果显著,产生长久的文学影响,教学“泛舟”成为可能。

 

文献资料:

《教育学原理》 陈桂生著

《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 胡卫等著

《刘向与〈新序〉、〈说苑〉》 沈伟麟著

《“叶公好龙”解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