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住笔墨 留住精神《孙宪华书法欣赏》

 东方竹马 2015-03-24


——孙宪华书法艺术散论

侯军

刊登于20131216日《深圳晚报》


孙宪华,笔名:若云,号:竹林居士,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社会艺术水平书法专业考级考官,英国伦敦正义工商会永久名誉会长。

孙宪华在深圳书坛绝对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何以见得呢?请容我细细道来。

20年前我刚来深圳,曾在一个小范围的座谈会上发表过一个并不成熟的观感,认为深圳是一个阴性的城市,理由有三,一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这个城市常住人口中,女性的数量明显多于男性;二是这座南方城市的气候特征决定了人们比较喜欢晚间出来活动,因而造就出一系列专为“夜生活”服务的时尚风情和饮食文化,而昼与夜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区分阴阳的一个分野;三是这座城市里玩文艺的人多为女性,我当时还曾戏谑地举出深圳作家协会的驻会作家是清一色的女性为例。由此派生出深圳的艺术趋向和审美趣味,也往往是偏重阴柔之美而缺乏阳刚之气。我当初谈到这个观点时原本带有戏说的成分,孰料很快又被作家南翔先生引用到他的文章中,以致谬种流传,至今还时常被朋友们提起。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遍欣赏阴柔之美的城市里,偏偏冒出来一个东北汉子,在宣纸上无所顾忌地挥洒着他的雄强粗犷,笔酣墨浓地抒发着他的豪迈勇武,甚至还理直气壮地炫耀着他的生涩与拙朴,以其毫不含糊的霸悍和一意孤行的狂放,刺激着这个城市的艺术神经。这就是孙宪华,一个来自齐齐哈尔的书法家。

孙宪华很执著,自然也很孤独。尽管他在东北老家出名很早,1985年就有作品入选全国冶金系统的书法大展,并被选调到学校教书法,但是一次人生迁徙却截断了其原有的文化根脉——1995年他去北京中央美院书法研究室深造,师从王镛、陈平等名师,艺术上的收获自不待言,然而学成之后却发现自己已欠下数万元的饥荒。为了还债,他只身南下深圳打拼,在学校教过书法,在书画院帮过忙,如今落户龙岗在一个街道办事处工作。十多年中,他不得不收起昔日的辉煌,重新从零起步,靠一支秃笔讨生活。有过颠沛流离,有过失意彷徨,饱尝人间冷暖,也看惯了世态炎凉,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也始终不肯从俗从众改变自己的美学信仰——他信奉清代大书家傅山的“四宁四勿”之说:“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率真勿安排”。在当今这个庸俗甜俗乃至媚俗烂俗几乎淹没整个文艺界的世风中,要守住这条底线实在太难了。然而,孙宪华凭着一股子倔强、执拗和坚忍的内力,一路默默无闻地探索前行,第问耕耘,不问收获,终于走到了今天——当我闻知年过半百的孙宪华终于获得全国书法界的最高奖“兰亭奖”的时候,我在为其高兴的同时,也不禁要为其慨叹:在深圳这样一座欣赏口味多变、万事追逐时尚的新兴城市里,孙宪华却以不变以应万变,一直标举着阳刚之美和“四宁四勿”的大纛,孤独地坚守在自己所认定的艺术高地上,不怕被人嘲讽“傻大黑粗”、不在乎被聪明人讥为不会包装不善炒作,更无惧被那些习惯于吃“甜品”的“媚眼们”视为“丑怪苦涩”,坚持着自己看似“不合时宜”的书风。名利与他疏远了,金主离他远去了,当此之际,他或许只需向世俗退让一步,就可以赢得丰厚的回报,但是他却不肯被潮流所改变,反而坚信自己能够一点点地影响乃至改变世风。我不敢说他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但是,至少他已经用自己一幅幅极具冲击力的书作,撞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并以此在深圳书坛上旗帜鲜明地竖起了属于阳刚之美雄强之美粗犷之美的风格标志——我在文章开篇时说:“孙宪华在深圳书坛绝对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道理即在于此。

我与孙宪华相识是在盐田区,当时他向我展示了几幅大字榜书,我顿时被震撼,甚至有些惊异,在深圳竟然还能见到如此大气磅礴的作品,令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仿佛在岭南的熏熏暖风中,忽然迎面扑来一阵凛冽的罡风,那是北方的风,是粗豪的风,是来自“金戈铁马塞外”的风。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位风格独特的书法家。后来他调到龙岗区工作,我还曾专程去看过他的书法展,他也曾寄赠给我新出的书法集。应该说,我对他的书法艺术是一直关注的,也是十分熟悉的。

论及孙宪华的书法风格和特色,我们不妨先引述一段孙宪华的“夫子自道”。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出生在北方,不自觉的天性使然,我对大气磅礴的作品情有独钟,曾对《云峰山石刻》、《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北魏墓志》、《张迁碑》、王铎、徐渭、吴昌硕、赵之谦、徐生翁等大家法帖及作品朝临暮写。我属于性情愚钝的人,所以我选择的书法风格便以厚重、拙辣、古朴、大气为取向。”孙宪华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善以魏碑笔法写大字榜书,可谓鹏城独步。观其书法,清晰可见其美学追求,即:弃圆润而求生涩,弃华美而求苍健,弃平正而求欹斜,弃外秀而求内功。他对当今书坛上那些卖弄技巧、过度包装、搔首弄姿、华而不实的做法深恶痛绝,他认为那是“把原本朴实得像‘村姑’般的书法作品,打扮得花枝招展,妖艳妩媚。”他的书法作品从来是素面朝天,天然本色,一切以笔墨说话。书如其人,孙宪华的书法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自信和坦荡。

据孙宪华自谓,他出生时正赶上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大饥荒,他奶奶在他的耳朵上穿了一个眼儿,把他拴在柱子上,还取了一个乳名叫“留柱”,他才逃过大劫,没有饿死。如今,当年的“小留柱”已年过半百,他如今念念不忘的是,要留住那些如生命一样宝贵的艺术精神,他常常引用黄宾虹老人的那句名言:“(笔墨要)留得住,何谓留得住?力透纸背,不肤浅,压得住纸,这些都是凭借作者的笔墨积累和修养的升华……”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孙宪华深知自己前面还有很长的路,“留住笔墨”对他而言似乎已是峰峦在望了,而更重要的是“修养升华”,这已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毅力来充实和提升自己,读书悟道,融会贯通,参透书法之真谛,熔铸高雅之人格,这样才能在留住笔墨的基础上,留住精神!

谨以此文,与宪华兄共勉!




获奖及入展情况

  1984年作品入选“全国冶金系统美术书法作品展”

1991年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1991年作品获“齐齐哈尔成立三百周年美术书法展”一等奖

  2003年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

  2004年作品入选“第二届国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04年作品获“首届林散之奖”优秀奖

  2004年作品获“首届全国大字书法艺术大赛”一等奖

  2004年作品获“第五届全国楹联展”一等奖

  2005年作品获“冼夫人杯全国书法大展”二等奖

  2006年至2010年作品入选青岛当代中国书法院一、二、三届“全国百家邀请展”

  2008年作品入选“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

  2010年作品入选第十四回“世界书法文化艺术大展”

  2010年被第三届中国艺术市场年度(2009-2010)书画排行榜评为“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百位书法家”之一 

2012年作品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