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妈妈的脑中都有一个常规的错误认知,那就是孩子的世界中只有我。其实这只是妈妈的一种投射性思维。初为人母的女人,是母爱泛滥的高潮期,母亲的眼中和心中尽是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很多母亲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地生活着,甚至整个世界中只有孩子一个人的身影,无论孩子是否有需求,母亲都时时刻刻守候在孩子的身边,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尽到了母亲的责任,才能让自己安心。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想法,很多好动的宝贝失去了自己活动的小天地。

柏燕谊:国内知名心理学家,亲子教育家。《金牌调解》《心理访谈》《夜线》等节目特邀心理专家,著有畅销书《爱暴力》《学点心理学,帮孩子养成高情商》等。
孩子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块不大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更多的是发展自我认知能力、了解周边世界的机会。某个特定的年龄段,是发展某种认知的最佳机会,错过了,就不可能重新来过。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事物,对孩子的认知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给孩子一片相对自由的天地,妈妈可以在旁边看护,鼓励孩子去触碰他所好奇的新鲜事物,鼓励孩子与妈妈以外的人接触,大些的孩子可以多与同龄孩子一起玩耍。以上所有情况,都比妈妈时刻把孩子揽在自己臂弯下的成长空间要大很多。有些妈妈可能会有顾虑,孩子那么小,他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吗?请妈妈们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只要大人在一旁做好看护工作,紧急情况下给予及时保护,其他状况还是让孩子自己跌跌撞撞地完成吧。

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
有跌倒才会有爬起,有失误才会有成长,很多父母都义无反顾地替孩子承担起了成长的责任,留给孩子的只有遵从和跟随,这样活出来的人生到底还是不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呢?即便孩子再小,自他从母体分娩出的那一刻,就不再与母亲同体了,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活动方式,跟母亲再亲密,也是两个人。实际上,很小的孩子就有“独处”的需要与能力了,有研究发现,一岁内的婴儿就会自己玩,而且能听着音乐很愉快地独处。但因为婴儿活动能力有限,所以“独处”表现并不明显,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可以主动选择“离开人群,一个人待着”的时候,“独处”才被大人们特别地留意到了。
所以,“独处”并不是孩子们不正常,而是大人们不习惯而已。而且越是一心放在孩子身上的大人,越是不习惯孩子的“独处”,越是想让孩子百分之百向自己敞开心扉,越是想去占用孩子独处的时间。因此,在这里,不仅要建议父母珍惜孩子的“孤独”,也要建议父母定期体验一下“独处”的快乐,让自己与孩子保持适度距离,给自己一个思考和历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