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便血妙方 1赤小豆当归散 【来源】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赤小豆配全当归,两药组合是经方, 【主治】便血多种病,利湿和血与止血。 【组成】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3升,当归4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2克,浆水调服。每日3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利湿和血,健脾止血。 【方解】方用赤小豆除湿排脓,消肿解毒;当归和血补血。两药合用使湿去、热清、肿消、脾健、血和,诸症自愈。 【主治】腹痛便脓血,或大便下血,而伴有肌表热不甚、微烦欲卧、汗出、目四眦黑、能进食,脉数者。可用于便血、上消化道出血、渗液性皮肤病、瘾疹、痔疮、白塞氏综合征等病症。 【加减】临床应用,宜随症【加减】。如便血,加连翘、升麻;兼便秘,加桃仁、牛膝;上消化道出血,合黄土汤应用;瘾疹,加连翘、土茯苓、忍冬藤、生地黄;白塞氏综合征,加丹皮、生地、白芍等。
2槐花散 【来源】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歌诀】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黑荆枳壳充, 为未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 【组成】炒槐米12克,炒侧柏叶12克,炒荆芥9克,枳壳9克。或上药各等份。或枳壳亦炒黑用。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清米汤调下6克,食前空腹服,日服3次,或改用水煎服,各药用量适量。 【功效】清肠止血,疏风行气(止血)。 【方解】肠风指大便下血,血在粪前,血色鲜红者,多由外风入客肠胃,或火热之邪内淫,湿热风燥下乘,损伤血络所致。故方中以槐花清肠止血,凉血坚阴为主药;配以侧柏叶清热凉血,收敛止血;荆芥穗理血疏风,均为辅药,且皆炒黑而用,更增止血之力;枳壳行气以宣通大肠为佐使。合而用之,共奏清肠止血,疏风行气之功,且止血作用肯定。 【主治】肠风下血、血色鲜红、或粪中带血。 【加减】若大便下血不止、血虚明显者,加生地、当归、白芍、乌梅;痔疮出血,加地榆、黄芩;如用于阿米巴痢疾,则应与白头翁汤合方;如用于溃疡病出血,宜以白芍易枳壳,酌加地榆、白芨、乌贼骨、黄芩:若属病久体虚者,应加入补虚扶正之品为佳。 【附记】便血日久见有气虚或阴虚者,不宜用本方。
3黄土汤 【来源】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黄土汤中用阿胶,白术黄芩生甘草, 附子地黄灶中土,温中止血有奇功。 【组成】灶心土(烧柴草者)60克,生地黄9克,白术9克,附子(炮)9克,阿胶9克,黄芩9克,甘草9克。 【用法】先将灶心土煎水取汤,再煎余药。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方解】本方证便血为标,虚寒为本,故以温阳止血法标本兼治。方中以灶心土(又名伏龙肝,可用赤石脂50克代之)温中,收敛,止血;附子、白术温阳健脾,以复统血之权;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以充阴血之源;黄芩清肝止血;甘草和中。诸药配合巧妙,刚柔相济,用以治疗脾阳虚所致的各种出血证,常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主治】脾阳不足所致的便血以及吐血、衄血、妇人血崩,症见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苔淡白、脉沉细无力。可用于慢性胃肠道出血及慢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症。 【附记】用本方治疗脾不统血之便血,气血虚弱、寒热夹杂之便血,经行便血,衄血,崩漏,上消化道出血等收到满意疗效,尤以治疗血崩,无不应验。
4茵陈槐花散 【来源】张奇文《幼科条辨》(赵蓬山方) 【歌诀】茵陈槐花鸡冠花,银花地榆白头翁, 槟榔再与山楂配,木香桔梗黄连须。 【组成】茵陈9克,银花15克,鸡冠花、槐花、白头翁、地榆、槟榔、木香、桔梗、黄连须各6克,山楂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利湿,理气消瘀,凉涩止血。 【方解】方用茵陈、白头翁、黄连须、银花清热解毒利湿;配以槟榔、木香、桔梗、山楂理气消瘀;槐花、地榆凉血止血;鸡冠花涩肠收敛止血。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利湿,理气消瘀,凉血止血之功。 【主治】经检查确诊直肠内有息肉而便血反复发作者。 【附记】又傅纯瑜用自拟涩肠止血汤(酸石榴皮60克,乌梅30克,仙鹤草18克,槐花15克,当归、白芍各9克,山药20克)。水煎服。验之临床,上述两方均有较好的疗效。若久治不效,应考虑转手术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