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解读(连载二十五)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5-03-25

伤寒论解读(连载二十五)

  66一一70

六六、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解读:

发汗后,没有其他症状,应该是说明太阳病证解除了。需强调,这时患者没有阴性病态,所以是正常人的状态,应该也按照阳病对待。患者此时仅仅有腹胀满者之证,应几乎无寒热。所以,本方就是阳明篇的“少阳阳明病”的正治之法。“少阳阳明”的解释请参看以前的论述。

因为没有热、实的临床症状,只有患者自觉 “腹胀满” 的症状。所以不用承气类而用本方。

本方在《伤寒论》中不出名。

六八、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解读:

本条有书上说,怀疑不是张仲景的原方。确实,仅仅一个“虚”症,就用本条的处方,略微显得有些随意。

本条重点在于研究“”这个问题。

仲景以下,讲“虚实”,且“五脏虚实”的太多,几成潮流,但在仲景时代,或伤寒论里,“虚实”倒很少谈及。

略查《伤寒论》,书中讲“虚”的条文有几个呢?

六〇、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九三、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一一五、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一三四、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有以上几条。

6093条都是泻后又发汗,“内外俱虚故”与“表里俱虚”意思应该一致。因泻下,所以肠胃系统空虚了,此“虚实”是指有形的虚实——即肠胃里的积食或燥屎;发汗呢,“表或外”虚了,这里的“虚”应该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由于发汗导致不足了。这个不足和68条的虚所指向也不同。

中医所谓的虚实,是不对称的。一般讲的“实症”有两歧,有指的是“邪气盛”的实或“积食与燥屎”的实;而虚呢,则指人体能量的不足。

115条是中医的治疗原则,“虚虚实实”。比较泛泛。

134条中医人的思辨,为了讲解“表未解”,讲了好长一段话,在惜墨如金的古代,这样一大段好像是老师对学生的讲话,不是经文中原来的条文。

回到68条。

首提“发汗后”,此时患者应该是正常的感冒了,太阳病吗,发热恶寒。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本来有发热恶寒的,怎么来个“反”恶寒呢?这个字,是条文的重点,揭示了此时的恶寒与开始的恶寒是不一样的,“反恶寒”按我的理解就是患者没有发热了,单单一个恶寒,就是无热而恶寒了,这就进入了“阴性病”的状态了;就是“虚”了。所以原文说“虚故也”就是指这个,就是患者的病的性质由阳转阴了,所以治则也变成了“急则救里”了。

关于“芍药甘草附子汤”。我认为,作者是在讲一类方子的处理方法。就是对症处理时加入“附子”,比如如果患者“脚挛急”,就用“芍药甘草加附子汤”等等。作者在此仅仅是在举例说明而已。就是在患者进入阴症状态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例加附子。

六九、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解读:  本条放在四逆汤类一起解读。

  七〇、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解读: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此半段,对虚的解释应该有一个前提,应该是“无热恶寒者,虚故也”。应该属阴证了,但此段没有给出治法,应该急则救里,对症加附子。

后半段为判断阳明里热实的方法“不恶寒,但热”属阳明病。所以用调胃承气汤。

从全段看,应该是互为省文;前半段,无热而仅仅寒;后半段是但热而没有“寒”证。

“调胃承气汤”和承气汤类一块解读。

 

毛延升

2015-03-25首发360doc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