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氏璧学伤寒论总论条文1

 杏林博览 2014-04-30

前言:读书贵通大意,治经贵具只眼。书是台阶,看不出书中精华是没找着台阶,看不出书中糟粕,是没能离开台阶,只有找到台阶然后离开台阶,方能登堂入室。文字和灵魂互为阴阳,文字可见,灵魂难悟。各家学说都是盲人摸象,错误在于以点代面拿象腿当全象,但是要想了解象腿,摸着象腿的盲人最有发言权!
   二八定律:从表面看,方剂的具体运用占80%,基础理论运用占20%,实际上,基础理论的作用占了80%,方剂的具体作用只占了20%,基础理论好比地基,万丈高楼的高度和坚实度是由地基决定的,但是地基却是看不到的,人们只看到了万丈高楼。
阴阳虚实、三生万物、标本之理是金钥匙贯穿于病、证、脉、舌、药、方之中。  


   1、先明阴阳虚实、标本: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

中医的根本是阴阳,但是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基本都脱离了阴阳,这是导致中医没落、修道者多于牛毛得道者少于麟角根本原因。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还是去芍之争,其实就是不明阴阳所致,去桂与加桂互为阴阳,去芍与加芍互为阴阳,去桂与去芍互为阴阳,如此而已。书上讲阴阳分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四部分。但这根本无法指导临床。补充如下:

阴阳纠结:藕断丝连、纠缠不清之意。黄疸即湿热纠结。

阴阳凝结:大承气汤是热与燥实凝结,大陷胸汤是热与水凝结。

阴阳调和:阴阳自和、水火既济、水乳交融之意。

阴阳不调和:水火未济、油水不相融、阴阳平衡但各自为政,“其阳则绝”、“厥阳独行”即此意也。桂枝汤证即阴阳不调和。舌中间有裂纹者,左右者,阴阳也,定有阴阳不调和的情况,责之桂枝汤加减系列诸方。

阴阳离决: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即阴阳离决,也可称之为阴阳分离。厥者,手足逆冷,只是外证,阴阳不能顺接是本。厥者,阴阳不能顺接,犹如夫妻两地,阴阳不能碰面。阴阳不调和,犹如夫妻同床异梦,碰面不说话。

标本治则

何谓标?何谓本?

标本皆从阴阳虚实(病位病性)而论,离开阴阳虚实论标本好比痴人说梦、画饼充饥,虚而不实。差别在于:标只论独立的局部的阴阳虚实,换言之就是把证、脉、舌分别大卸八块,讨论每一部分的阴阳虚实;而本是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的六经阴阳虚实。证、方、药、脉、舌、标、本等都可以借阴阳虚实之理联系到一起,皆离不开病位病性,都要落实到六经阴阳虚实上。 
   阴阳偏胜则病。阳胜则热,阳虚则寒。这就是标(现象、客等名词虽不同,实为一物),标为果,为直接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易于观察到的。本为因(本质、主等),为果存在的前提、内藏的、不易被发现的。治病当寻标究本,不明标本,投药焉能中的?以麻黄汤的证治为例,其病机为:太阳(病位)寒邪束表(病性)。发热为阳盛,恶寒为阳虚,此为标,本为寒邪束表,寒束致阳气不能正常宣发,寒邪占领的地方阳气不足,故恶寒。寒束致阳气郁结,阳相对过剩,故热生。治本寒去,标自灭。若没有治本,治标清热,标永无消退之日。再以黄疸为例,黄疸为湿热纠结,这是标,本不虚,治标就行,本虚则要治标同时治本,缺一不可。再以经络辩证为例,某病特点明显落在某经络走行区,若是按此经病来治,有时有效,多无效。为何?标本不清。要脉证舌合参顺藤摸瓜,找出是本经病、母病及子(上游漂来)或子病及母(下游波及),此即治病求本之意。

2、经纬纵横。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是病位,实是病性。这只是表面文字,灵魂则是伤寒杂病论的条文及方剂都有病位、病性!将病位、病性都弄准了,如同导弹经纬定位,就能精确打击。何为经?病位是也!病位者何?阴阳是也。何为纬?病性是也!病性者何?寒热虚实是也。
    标:病位:阴阳,阳化气阴成形。
        病性:虚实。(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胜只有阴邪胜)
    本:病位:六经阴阳。六经阴阳虚实的脉证各有特点,这个理不清,一切妄谈。
        病性:虚实。

3、六经是什么?六经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六经大意是什么?

 图片

此图为平面图,不能包罗伤寒论的全部精华,但从此图中足以悟出伤寒论六经的奥妙所在。

六经是在一个完整周天运行(参:欲解时、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过程中,阴阳因力量对比的不同、各自的作用不同及相互从属制约关系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特征的六种状态。六经辨病就是依据人机体中阴阳在发生疾病时按六种状态辩证施治的纲要。五脏、六腑、三焦、经络、津液、气血等不能被摒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又不能拘泥于其中,否则就是管窥一斑,盲人摸象只见象腿不见全象。六经是经是基础是加减乘除法则,以经(标本之本,主客之主,现象本质之本质)为纲论脉、证、治。金匮要略是纬是补充是混合运算,以证(标本之标,主客之客,现象本质之现象)为纲论脉、证、治。经纬纵横,包罗百病,岂是伤寒、杂病所能局限?若不明六经原理,研究伤寒杂病论就是盲人骑瞎马、按图索骥罢了。

    周天运行:周而复始、往复循环运动不止即为周天运行。例如人体大动静脉循环即为一大周天,局部的脏器组织的小动静脉循环即为小周天。日日循环,一日为一小周天,月月循环,一月为一周天,年年循环,一年为一周天。此处若不能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六经辨证就是空谈。 

太阳者,巨阳也,宣发之意,好比动脉主要部分。阳明者,两阳合明,肃降之意,好比动脉末端、毛细血管网之前。太阴者,至阴也,意义有二:1、纯阴之脏,接受运化阳气的地方。2、阳到达阴的地方。少阴者,先天之阴阳化生之处,先天之阳生于子时,先天之阴生于午时,好比毛细血管网。厥阴者, “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曰幽。幽者,囚禁也,实为囚禁阳气之意。囚禁阳气实为积蓄力量,更好的出阳,好比未入动脉之前的部分。少阳者,小阳,阳枢,阳出阴的枢机,好比动脉的起始部分。少阳为日出之后,阳刚出阴,厥阴为日出之前,阳准备出阴。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人的一生,也可六经六分:少阴,乃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厥阴,乃怀胎十月;少阳,乃少儿之时(故小儿有少阳之体的说法);太阳,乃青壮年时期;阳明,乃老年之时(老年病多为阳明不降,但这只是标病,而非病之本);太阴,人死入土。

   上面的黑鱼眼属少阴,其外白色部分属太阳,下面的白鱼眼属太阳,其外的黑色部分属少阴。一方面,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另一方面,子时一阳生,就是指的先天之阳生于子时。午时一阴生指的就是先天之阴生于午时。形而上学,所以,太阳和少阴的脉是可浮可沉的,条文里有的,四逆汤的脉就是可浮可沉。

4、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者,阴阳也,三者,阴(不及)、阳(太过)及阴阳关系调和与否。阴病、阳病论的多,阴阳调和无人提及,少了这1/3,故而很多条文、病证、方剂讲不清楚,致使中医每况愈下。八卦中有水火既济和水火未济二卦,简言之,就是阴阳关系协调与否。任何一个证,可以是阴病所致,也可以是阳病所致,还可以是门关了,阴阳不调和所致。同理,任何一个方子,他的证可以是以阳病为主要表现,也可以是以阴病为主要表现,还可以表现为门关了,阴阳不调和。

5、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及乘侮(治病求本、标本详解)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但是真正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并不容易。《卜筮正宗》六爻的精髓即是生克制化。母者,不仅仅是生我者,还包括我的上游。子者,不仅仅是我生者,还包括我的下游。以腹泻为例,简单讲解我病(本经病)、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之意。1、脾胃虚弱导致腹泻者即我病,治则即治本经即可。2、脾胃无病,饮食不洁或肝胆病波及导致腹泻者,即母病及子,治则是治本(饮食或肝胆)而非治标(脾胃),六经中小柴胡汤治大便不下或大便溏及桂枝汤治大便不下即此意也。3、少阴病(四逆汤证或大承气汤证)致腹泻者即子病及母之意,治则是治少阴病。伤寒论六经循环不息,有时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好比导弹发射点),表现出来的证反而在其他环节(好比导弹落点),此即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之意也。此处不明,伤寒论中许多条文便无法理解与运用。

木克土为顺,故曰纵,木侮金为反侮,故曰横。文字之外的灵魂:其本同为木病,其标却因生克制化而表现三种证:1、木病之证。2、土病之证(木乘土)。3、金病之证(木反侮金)。反之,其标为木病之证,其本可能是木病、土病、金病三者之一或合病。融会贯通此理,无论哪种辩证都可游刃有余。若不明此理,即成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古方新病焉能中的”即此意也。

6、总论六经之脉

依据三生万物之理,脉当别浮、沉、介于浮沉之间;数、迟、介于数迟之间;长、短、介于长短之;虚、实、介于虚实之间,大、小、介于大小之间。所有的病证、方剂的脉各有各自的特点,但皆不出上面所述。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综上所述,依据阴阳虚实之理得出如下结论:

脉浮者,考虑太阳病、少阳病,不考虑厥阴病。

脉大者,考虑阳明病,不考虑少阳病、少阴病。

脉长者,考虑少阳病,不考虑太阴病、少阴病。

脉短者,考虑太阴病、少阴病,不考虑少阳病。

脉沉者,考虑少阴、太阳、厥阴、太阴,不考虑少阳病。

脉介于浮沉之间者,病位多在阳明、太阴之间。

脉介于长短之间者,病性多为合病。1、阳明、太阴合病。(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系列)2、太阳、少阴合病,少阴病阳虚脉微当短,合病太阳寒束阳郁欲伸,故脉介于长短之间(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3、厥阴病。

此为标,典型、标准、单一情况下脉诊,合病、并病可参不可泥,知常达变。

将脉细化量化,脉分长度、宽度、浮沉、频率、力度、滑涩。各部分依据三生万物之理分为:太过、不及、合适(此即脉的阴阳辩证)。(力度即虚实,难以量化,但熟能生巧后指下自有领悟)

紧脉与弦脉差异:将一没有弹力的细线绷紧,指腹触及的感觉即是紧脉。将一橡皮筋略绷紧(不可绷到没有弹力的太紧的程度),指腹触及的感觉即是弦脉,弦脉长度属“太过”的情况,即不仅满指腹,且因弹力的作用,会绕到手指两侧一部分,而紧脉可长可短,最多满指腹,不会绕到手指两侧。《金匮要略》中关于痉脉的描述“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痉脉即紧脉。弦脉和紧脉皆为阳郁欲伸之象。(若诊得紧脉,当责其阳因何而郁,有几分阳郁必有几分阳虚,虽有阳虚之象,慎用四逆辈。阴阳虚实之理不明,难入仲景之门)

浮数弦长细为少阳脉,少阳者,日出之后,阳已出阴,故脉浮,少阳有阳郁无阳虚,故弦长。阳郁少阳,热生,故脉数;依据阴阳互根之理,阳郁不出,则阴不得生,故脉细(小柴胡汤用人参之意)。同理,少阳病多无汗出。

沉紧细介于长短之间为1、厥阴脉,厥阴者,日出之前,阳即将出阴郁于阴中,故脉沉。阳郁不出,故阳虚,脉迟。阳虚当脉短,阳郁欲出,故脉紧,长度介于长短之间。2、阳虚湿困之脉也是沉紧介于长短之间,桂枝甘草汤病机为心阳虚,脉浮短数,湿困(苓桂术甘汤)则变成沉紧数介于长短之间。甘草干姜汤病机为太阴阳虚,其脉短缓介于浮沉之间,湿困(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则变成沉紧缓介于长短之间。

 证与脉乃是同一机体的两种不同表现,共同之处在于:阴阳虚实之理相同。脉乃机体阴阳虚实的综合的、整体的、真实的表现,而证有标、本、真、假、局部、整体的差异,故只有用阴阳虚实之理,将脉证很好地结合,才能保证中医的治疗效果。
   7、正邪交争
   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以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譬诸水火,水盛则火灭,火盛则水耗,物盛从化,理固然也。
------医宗金鉴 卷六 
   正邪交争,其合力的落点才是辩证施治的关键。例如:同为感受寒邪,因体质不同,可有麻黄汤证、麻黄细辛附子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葛根汤证等,故外邪可参不可泥。若一味驱邪,那是胶柱鼓瑟。
    8、先后天阴阳。先天阴阳好比发动机,汽油好比后天阴阳。没有发动机,汽油无用,同理,没有汽油,发动机即是废品,此即为互根互用。 
   
《全科医学基础》P27,要拉近和病人的距离,医生与病人通常不是隔着桌子坐在两边,而是呈90°角对坐。同理也是人际沟通交流谈判的最佳位置。)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太阳者,巨阳,其位在表(表,多解释为体表,错误!手背手心是不是体表?手背属阳明地界,手心属太阴地界,前胸属阳明地界,就体表而言,颈项为太阳地界,此为狭义太阳,广义太阳:人身内有无数小周天,每一周天皆有太阳。六经皆如此!),宣发之意。机体维持恒温全赖太阳宣发阳气与寒水来调控,屋内恒定温度,屋内外温度差必致玻璃凝水,此即太阳寒水之意。汗、尿液、津液即太阳之寒水。膀胱者,寒水之一尿液之器也。人窒息而死、冻死即因太阳功能丧失所致。(西医谓酒不产生热量不御寒,但若有白酒其人便不会冻死,白酒虽不产生热量,但维持太阳功能,机体储备能量得以被利用,故不死。)太阳篇所讲即太阳宣发阳气和寒水调节发生异常表现出来的标准的证、脉、理、治则。此即加减运算的基本法则,即知常达变中之常,若不解其意,则混合运算(变)就会发生混乱。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解: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太阳证,发热不是太阳证(发热为阳明外证,详见182条,阳明外证)。恶寒者,阳虚则寒,太阳病是寒邪占领太阳地界,阳不能正常输布。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少阴为太阳之根,故少阴病阳虚波及太阳,致太阳之阳不能正常宣发输布而恶寒。证强痛与脉紧,阴阳虚实之理一也,皆有紧之意。头项强痛者,头项为太阳地界(此为狭义,广义指每一周天之太阳地界),头颠顶为厥阴地界,前胸、四肢、手足背侧为阳明地界,腹部、手足心为太阴地界,孔窍、胁部为少阳地界。强痛者,阳气不宣郁而欲伸、寒水不利,寒束热生故强痛,强痛与项背强几几只是程度的差别,既是自觉症状,也是触诊症状,拘挛之意。广义者,西医之肌肉痉挛、气管痉挛、血管痉挛、脏器痉挛等皆属太阳证,此为标不为本!
   恶寒一定要与不耐寒相鉴别,恶寒者,无论环境温度多高,覆盖多少衣被,皆寒战不暖;而不耐寒只是在环境温度过低或者衣被过少时感觉寒战不暖,若环境温度提高或者衣被足够时,则不会感觉寒战不暖。恶寒为太阳伤寒证,而不耐寒为少阴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恶寒几乎都要用麻黄,而里阳虚误用麻黄则犯虚虚实实之戒。
    脉浮,浮沉互为阴阳,
表里互为阴阳,浮主表,沉主里。脉浮者,非专指太阳,三阳病皆为表病(表病,阳病是也,与里阴病相对)。太阴病,阳不入阴亦可脉浮。故浮脉主病标在表在阳。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解:太阳病与太阳之为病有2字之差,意思并不相同(另文详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其一即为太阳病(此为标,当依据三生万物之理责其病本何处。本经病、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之意也)。若以太阳病证及营卫不和证来理解,那么关于桂枝汤证的大部分条文则无法理解与运用。关于风邪的说法也是错误的。胡老云“由于恶风,古人说他是风邪,是拿一种现象当作本质,这是不对的。(《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p34)”

脉缓者,意义有二:一是指脉快慢介于迟数之间为缓,二是指脉形态,往来和匀,微风轻毡,初春杨柳。证汗出恶风与脉缓阴阳虚实之理一也,皆有虚之意。

有汗出、无汗出,不可仅凭病人描述,必须触诊!潮者为有汗出,病人可能判断为无汗出。

中风:水乳交融,阴阳调和,风吹则散,故中风为阴阳不调和之意。2012-04-25

恶寒者,覆被向火,犹不能禁其寒。

恶风者,风至斯恶,居密室中、帏帐中则坦然。

恶寒者,未有不恶风,恶风者,恶风属恶寒之极轻者。
    严格意义讲,桂枝汤属太阴病,桂枝汤证病机为阴阳不调和,桂枝汤的作用即是调和阴阳,太阴之运化功能即包含调和阴阳之意。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解:两个“或”字再次强调发热不是太阳病必有症状,一个“必”字,再次强调恶寒为太阳病伤寒必有症状。脉阴阳俱紧者,此处浮字省略,全文当是脉阴阳俱浮紧。此为阳郁欲伸之象,含义有二:1、阳不虚,若阳虚,外有寒束,则不能阴阳俱浮。2、在少阴阳不虚的前提下,只有寒束太阳,才能脉阴阳俱紧。若脉不是阴阳俱浮紧,则不为太阳伤寒。

阴阳俱浮紧:阴阳者,浮沉为阴阳,寸尺为阴阳,左右为阴阳,必得三者皆浮紧方为太阳伤寒。若沉取无根,尺取不浮紧,左右脉有一不浮紧者,则不为太阳伤寒。(寸尺皆满者必为长脉,短脉必不是太阳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

解:四五合解。传字者,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病情发生变化之意也(比如,晚间休息不好影响白天工作,白天情绪不佳亦可影响晚间休息。)。静者,与动相对,没有变化之意。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以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譬诸水火,水盛则火灭,火盛则水耗,物盛从化,理固然也。--《医宗金鉴》。此处,医圣提醒病情可以随时发生变化(一日传)或者多日不变(二日不传),故医者不可墨守成规想当然或者麻痹大意。当随时留心脉证变化与否(外感,一次开大剂、多日之药即违背医圣在此处的叮嘱)。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解:伤寒者,阳虚伴或不伴阳盛。温病者,有阳盛无阳虚。栀子豉汤、黄芩汤、泻心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等皆有可用之机。身重者,阴阳不调和阳无所用兼湿邪所致。苓桂术甘汤有湿邪但无身重。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解:阳虚则寒,阳盛则热。依据三生万物之理,阳虚则寒有三种情况:1、阳本绝对虚,不能正常输布。2、阳本不虚,为邪所阻不能正常输布,局部阳虚。3、阴阳不调和,阳不入阴,阴不得阳温则寒,阴中阳虚。同理,阳盛则热也有三种情况:1、阳绝对盛。2、阳本不盛,郁于局部,局部阳盛则热。3、阴阳不调和,阳不得阴润则热。故,发热恶寒者,必有阳郁,故曰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则无阳郁,故曰发于阴。
   恶寒,定有阳虚的情况,发热定有阳胜的情况。此为标不为本,当责其因何而虚,因何而胜?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解:机体有自我调节、修复功能,星期以七为进制,每七天循环往复。经尽者,六经循环一周。机体气机通过升降出入全身流通一周后,完成自我修复。针足阳明者,其理存疑待考。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解:欲解时另文详论。欲解时简单可理解为欲作时,此为标不为本。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解:风家者,中风也,阴阳不调和也。十二者,地支全数。(不明干支纪元、周天运行、天人相应,此处蛙井观天)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解:表里寒热虚实真假错杂,提醒当从阴阳虚实之理责其所以然之所以然。热在何处寒在何处文字有误,例麻黄汤发热恶寒欲得衣,热在何处?寒在何处?白虎汤有热证有厥证,热在何处?寒在何处?
   此处若将皮肤、骨髓理解为标本(标为果,为直接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易于观察到的,皮是也。本为因,为果存在的前提、内藏的、不易被发现的,髓是也),则一切皆通。身热欲近衣,标热本寒(例伤寒论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身寒不欲近衣,标寒本热(例伤寒论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治病当分清标本虚实。此即医圣本意也。
   补:《伤寒论》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客热,客者,与“主”相对。标本、现象与本质的另一种说法。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解:正确顺序是: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汗自出;!阴弱者,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阴阳不调和,气机不畅故干呕),桂枝汤主之。阳浮而阴弱不但指脉象,更包含“阴阳各自为政,阳无阴润而热(阳浮),阴无阳温而寒(阴弱)”之意。桂枝汤另文详解。
   桂枝汤方后服药方法:1、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过犹不及,用药不可过,中病即止之意。)2、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虽用重剂,方法却是小量频进之意。西医老年人用药小剂量原则,即“低起点,缓增量”,有异曲同工之妙。)
   桂枝汤服药方法并非仅限于桂枝汤,其理通用与伤寒论全篇,甚至通用于西医。我曾参用重剂小量频进之法,用大剂安定挽救多名癫痫持续状态患者(6小时用量达300mg,绝大多数的医生24小时敢用30mg就不错了,杯水车薪焉能有效?)。
   寸尺互为阴阳,浮沉互为阴阳,左右互为阴阳。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解:此处描述典型桂枝汤证之一,未提及脉,桂枝汤典型脉诊在不言中。浮,缓,阳浮阴弱。不可仅凭证就下药。古人云“古方新病焉能中的”指的就是标本不清、不明所以然的照猫画虎、按图索骥是不会治好病的。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上七味,水一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解:其脉浮、缓、长,有紧之象(桂枝加葛根汤与阳旦汤脉诊相类,证不同)。“项背强几几”既是自觉症状,也是触诊所得。简言之,即肌肉拘紧、僵硬不放松。葛根汤无汗但恶寒脉浮紧数。一缓一紧,一缓一数。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其证头项强痛而无汗但无恶寒,其脉浮细紧长缓。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解:虽经误治,桂枝汤证的典型脉诊不变者,仍用桂枝汤,若脉已发生变化(包含未经误治的病情传变情况),则不可拘泥桂枝汤。更不可拘泥于证,当脉证合参。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解:观其脉证,即脉证合参之意。医圣再次提醒:医者,不可想当然、生搬硬套,要脉证合参明其病机所以然之所以然。 

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解:解肌者,解除太阴懈怠,令太阴恢复功能之意。《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故解肌二字中肌代表脾、太阴之意。太阴为后天之本,故解肌为解除太阴懈怠,令太阴恢复功能之意。故曹颖甫说桂枝汤有补脾之功。“桂枝汤直是一首补方”语出《经方实验录》。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解:桂枝汤病机为阴阳不调和,阴阳无偏胜。酒客者,内有湿热之意,即阴阳偏胜者不可用桂枝汤。此条文为桂枝汤禁忌证。(桂枝汤加减即在桂枝汤证的基础上阴阳有偏胜)医圣每用一方,必言一方之禁者,欲得一方之利,必绝一方之弊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解:喘家之家者,宿疾之意。喘家者,素有喘咳之病人。包括咳嗽、咳痰、喘息等情况。初学时被教材上“喘息”二字所误,把咳嗽、咳痰都排除在外了,绕了个大弯子才得以明白。胡老讲“喘家”即“喘咳”。其典型脉诊:浮长缓,有大滑之象(大者,阳明脉,邪实之象,厚朴除湿满,杏仁苦泄下气。由此二药推论脉有大之象)。若脉浮短数,舌淡苔白,可用桂枝去芍药汤加厚朴杏仁。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解:太阳少阴合病,太阳阴阳不调和桂枝汤证,少阴阳虚。漏不止者,阴阳不调和兼阳无根所致。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阴阳互根,阳无根,津液不生所致。与附子泻心汤合参。

 

表证如果出现1、证:恶寒重,2、脉:桂枝汤脉浮缓长,长而不足或浮脉沉取无根,3、舌:舌淡无苔者,皆可加附子(很多时候是必须的)。同理,很多方子皆可和桂枝加附子汤、附子泻心汤一样加附子。正所谓知常达变。

因为浮脉这个位置比较表浅,在诊脉的时候,特别需要和无根脉作出鉴别。浮脉的“按之不足”说明它还是有的。而那种无根脉,我记得好像在《熊猫戏说脉》上,形容这个无根脉就好像我们下一个高台阶,一步就迈空了,底下什么都没有。而像这个浮脉“按之不足”是慢慢地逐渐地往下走,没有突然中空或中断的感觉。这个鉴别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少阴脉浮者多为无根之浮虚脉。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解:病机:太阳阳虚兼阴阳不调和。桂枝甘草汤病机为太阳阳虚,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兼有阴阳不调和,而后者无。脉促者,寸脉浮短数之意,绝无细之象,细为阴虚。数脉意义有二:1、热证(不论虚热、实热、阳胜、阴虚。阳胜则热,因阳绝对胜,故其脉多长;阴虚所致阳胜则热,因阳不是绝对胜而是相对胜,故阴虚之热,其脉多短。阴虚兼阳郁者,其脉介于长短之间且有紧之象。)。2、太阳阳虚(太阳阳虚必致太阳宣发不利,太阳宣发不利反过来导致太阳阳郁,阳郁则热,故太阳阳虚反而脉数,桂枝甘草汤加减系列脉数)。故数脉主热,此为标。西医劳力性呼吸困难多有用此方证机会。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解:胡老将此处解为“脉微恶寒”,信之。加附子者,理同桂枝汤加附子、附子泻心汤。参条文20。

23、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解:寒邪束表之麻黄汤证兼阴阳不调和之桂枝汤证。其脉右浮略紧,左浮缓?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解:胡老云,邪盛气滞所致。桂枝二麻黄一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解:脉洪大者,疑有错讹。与其后桂枝汤不符,疑为脉浮缓。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加人参汤主之。
   解:桂枝汤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类(皆汗出恶风)脉不同,一脉浮缓阳浮阴弱,一脉浮大滑数。医圣再次强调要脉证合参。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汗少,脉微弱者,此为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解:脉缓紧滑同时出现?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解: 病机:太阳阴虚有饮并阴阳不调和,无汗、小便不利者,阴虚所致,阴虚并阴阳不调和致阳无阴制为独阳,故发热,仍头项强痛者,阴虚兼热所致,桂枝去桂过于阴柔,太阳为寒水,故加茯苓白术驱湿畅通气机。典型脉诊:浮、细、长、缓,属虚脉。此处证当与葛根汤鉴别。葛根汤亦项强无汗,其脉浮、紧、数,证兼恶寒身痛(二者一恶寒一恶热)。脉当与桂枝加葛根汤鉴别。桂枝加葛根汤脉浮紧缓,有紧之象无细之象。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解:桂枝加芍药汤可以看做是桂枝汤合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病机为太阴阴虚,阴虚则热,故足温。脉缓短大虚紧(缓为太阴脉,太阴为后天之本,依据阴阳互根之理,太阴阴虚致阳无所用,故太阴病无论阳虚阴虚,脉皆缓,短乃阳虚之象,大者,阳无所用郁于阳明,故脉大,虚者,无结实之象,紧者,阳郁欲伸之象。甘草干姜汤脉缓短微)。桂枝加芍药汤病机为太阴阴虚兼阴阳不调和,阳浮于外,故足冷。脉浮紧、细、迟,紧者阳郁欲伸之象,故用桂枝散其寒。

小便数者,胡老云小便数时,桂枝汤就不能用,桂枝加附子汤也不能用,绝对不能发汗,伤津发汗是为大忌,这就要求医者问诊一定要详细,临床常见既有感冒,又有泌尿系感染的病人,先不要发汗治感冒,先服猪苓汤治小便频数即愈。

小便数者,有数而量少之意。若数而量大则不能说小便数。数为热,量少为阴虚,桂枝汤调和阴阳,引阳入阴。阴虚有热若再引阳入阴,犯虚虚实实之戒。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即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解:该条文顺序有误,正确顺序为“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此处缺文字,当是师用药治之)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即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甘草干姜汤病机:阳明阳虚。其脉寸浮大虚、迟。桂枝甘草汤脉寸浮短促,二者皆寸浮,一数一迟,兼水饮,则因水邪困虚阳,脉反沉紧,迟数不变。阳明主降,阳明之前为太阳,阳明阳虚导致太阳之阳浮于上,其后为太阴,太阴以阳明之阳为根,阳明阳虚导致太阴虚寒,遂成格阳之势。干姜伍大剂炙甘草,温阳明同时引阳入阴,故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若恶寒重,则兼少阴,加附子,成四逆汤。

芍药甘草汤病机:太阴阴虚,脉短、紧细、缓。阴虚,故脉细,太阴乃后天之本,依据阴阳互根之理,太阴阴虚反致阳无所用,故阴虚为本,反表现阳虚为标,故脉短,阳无所用而郁,故脉紧。其脉介于浮沉之间,阳郁太阴阳明之间,故脉介于浮沉之间。

芍药甘草汤:脉短、缓、沉或介于浮沉之间。

桂枝加芍药汤:脉短、缓、浮、紧。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脉长、缓、浮、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