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欣赏》——国风——鄘風——牆有茨

 红谷斋主人 2015-03-25

 古人的“八卦”

 

    这是一首揭露宫廷生活糜烂的诗歌。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茨,即蒺藜。有人认为“茨,即《书·梓材》‘既勤垣墉,其涂暨茨’之茨。茨,所以覆墙也。”[1]冓,“冓,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2]冓与构同。中冓,指中门以内,意思是宫中。襄,同攘,即扫除。详,借作“扬”,指传扬。束,捆绑起来。读,传送的意思。

《毛诗注疏》说:“《墙有茨》,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宣公卒,惠公幼,其庶兄顽烝于惠公之母,生子五人,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3]朱熹沿用旧说,认为这首诗:“言其闺中之事,皆丑恶而不可言。”[4]这件事情见于《左传·闵公二年》:“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強之。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这位昭伯,就是卫宣公的幼子公子顽。这是一件宫廷丑事,鄘人编成歌谣揭露之,讽刺之。

亦有不同的说法“(墙有茨)诗传、诗说,皆谓三叔冓周公,鄘人风之《墙有茨》,不知骨月相残,其事可伤,而非可丑。”[5]这样的解释也很勉强。所谓“三叔冓周公”是管叔、蔡叔和霍叔,对周公辅政的不满,是周王室内部的政治斗争,没有什么不可道,不可详,不可读的。所谓中冓,“謂舍之交積材木也。”[6]中冓,就是内室。“是故帝王之意,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7]“中冓”代指闺门内。后世行文,常用“中冓”指闺门秽乱。

对于“墙有茨,不可扫也”,也有不同的理解。《毛诗正义》说:“言人以墙防禁一家之非常,今上有蒺藜之草,不可扫而去之,欲扫去之,反伤墙而毁家,以兴国君以礼防制一国之非法,今宫中有淫昏之行,不可灭而除之,欲除而灭之,反违礼而害国。”姚际恒认为:“毛、郑以《尔雅》释茨为蒺藜,谓墙生蒺藜,当扫去之,不可从。”[8]说:“言墙上有茨,本不可扫,以比中冓之言本不可道,不必多为凿论也。”[9]意思就是宫中那些乌七八糟的事儿,没有什么好说的。不过,三章都用“墙有茨”起兴,就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宫中乌七八糟的事儿没有什么好说的。它是一件丑陋的事情,一件奇耻大辱的事情,当事者无非是遮掩之,否认之,抹杀之,即扫也,蘘也,束也。然而这又是不可能的。

如果《邶风·新台》不是“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10]的话,那么,这一首《墙有茨》也不一定与公子顽“烝于宣姜”的历史事件相联系。但是诗歌与后宫的秽事有关系,应该是一首揭露宫廷生活糜烂的诗歌。

第一章说:丑事来“不可扫也”,是掩盖不了的,太丑恶了;

第二章,丑事“不可襄也”,抹不掉了,说起原委,话就长了;

第三章,丑事“不可束也”,遮掩不住了,别传了,奇耻大辱啊。

历朝历代,后宫出现不齿的秽事,不是什么新鲜事。“公子顽通乎君母。闺中之言至不可读,其污甚矣。圣人何取焉而著之于经也。盖自古淫乱之君,自以为密于闺门之中,世无得而知者。故自肆而不反。圣人所以著之于经,使后世为恶者,知虽闺中之言,亦无隐而不彰也。其为训戒深矣。”[11]是后人把收入“古代诗歌总集”中的俚曲歌谣当成了经典,不是古人在选材上没有把好关。所谓《诗》,其实就是当时百姓中间留传的俚曲,歌谣,是封建伦理道德还在建立、完善阶段深宫生活的折射。

诗歌巧妙的运用比兴的手法,挑起了内廷华丽帷帐的一角,让人们影影绰绰地看见了里头正在上演的活剧。什么活剧?诗歌作者没有说,只是说这件事情“不可道”,“不可详”,“不可诵”,为什么?因为丑,因为说来话长,因为太不光彩了,令人不齿。墙上长了蒺藜,很难看,宫中出了丑事,扫不掉,拔不出,收不起。名声出去了,影响造成了。语言含蓄,而又犀利。言辞闪烁,而又句句指向中冓;不具体说明事由,而人人都明了,都明白。句句用“也”字结尾,不但造成了琅琅上口的感受,还给人风闻确切,不容置疑的语言效果,使得语言风趣,竭尽嘲笑揶揄之能事。

结构上,三段看似重复,造成越说越深的感觉。第一段,想把墙上的蒺藜扫掉,丑事还处在遮遮掩掩的阶段;第二段,墙上的蒺藜越长越多,扫是扫不掉了,拔吧!又拔不掉,丑事还能说得清楚吗,越说越说不清了;第三段,墙上的蒺藜太多了,捆起来吧,收起来吧,还捆得起来,收得起来吗?人家的嘴能堵得住吗?

人别干坏事。干好事人所不知,干坏事却能传千里,都以为机密,密不透风,其实不然,人家的眼睛挡不住,人家的嘴巴封不住。

 



[1]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2] 《说文》

[3] 《毛诗注疏》

[4] 南宋·朱熹《诗径集传》

[5]清·汪梧凤《诗学女为·卷四》

[6] 《毛诗正义》

[7] 《汉书·梁孝王刘武传》

[8]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9]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10] 《毛诗正义》

[11] 南宋·朱熹《诗径集传》引杨时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