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作家何为,是他用精妙的语言,精巧的构思,高超的肖像描写为我们介绍了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了咽喉的一代“乐圣”,其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令人敬仰。从一个平凡人的角度看贝多芬,我们更为他那敢于向不幸的命运抗争而决不屈服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能教会学生直面困难和不幸。 从肖像描写中,了解坚强的个性 《音乐巨人贝多芬》中,作者以传神的笔触,高超的技巧描写了贝多芬的肖像。先让学生精读课文的6至9自然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围绕这个问题,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解读关于肖像描写的句子。“宽阔双肩”说明他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拖着失效的助听器”反映他经受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不拘小节。“有力的大手”表明他能弹奏出世界上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悲剧一般的神情,包含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略带方形的下颔”再现了一位面对困苦而顽强,执着,善良的艺术家形象,透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学生在体会肖像描写技巧的同时,了解了贝多芬独有的个性和精神气质,感受了在困难面前勇于抗争的形象。 从语言描写中,感受不屈的精神 文章以谈话的方式让贝多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以及不屈的灵魂。学生通过思读课文,品味和探究句子含义,可以深入体会贝多芬面对厄运的态度。 如:“你们竟然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不可理喻,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对此感到很吃惊。 又如:“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不一个人好……”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得知,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株树,因为一株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获得心灵的纯净和安宁。自然中的一切(包括一株树)都会激发你的想像。 再如:“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强烈之时,遭受耳聋的打击,这是一个音乐家的悲剧,但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巴望”“拼命”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还如:“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中的音乐”。 品读贝多芬的话语,感受到他的不屈的精神。作为酷爱音乐的音乐家,面对耳聋的巨大不幸没有消沉,而是用他的心灵,热情乃至全部生命弹奏出一首首流传千古的音乐之作,谱写出了一曲曲壮丽的生命之歌。 从拓展延伸中,体会美好的品质 拓展是补充课文资料,更加深入地体会贝多芬高大形象的途径。 我是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在导入时,收集了关于“苦难”的名句。“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学校。”“人的魅力往往与磨难成正比”“磨难能使人优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等让学生明白经历一些苦难,对个人而言,的确不算是什么坏事,况且,磨难的来临与否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然后,导入课文,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解读苦难对于人生的价值。 二是在课中,引入了罗曼罗兰《名人传》中有关贝多芬的几个片断。第一个片断是贝多芬写给友人阿芒达牧师的信。耳聋对于音乐家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不但影响工作,而且使他从此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还可能遭到别人的诬蔑。这段话概括了贝多芬由于耳聋引起的一切痛苦。第二个片断是《贝多芬传》的最后一段。贝多芬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最杰出的音乐家,而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为苦难的人们而写的。他隐忍着自己的痛苦,却用他以痛苦换来的快乐来安慰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这段话概括了贝多芬的音乐的本质。 三是在课后,开展一些活动探究。如:在班内组织以“永远挺立着”为题的故事会,激发学生从容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永做强者,征服命运。如:开展一次以“挑战磨难,笑对人生”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如:以“《音乐巨人贝多芬》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如:收集张海迪,史铁生,霍金等等向命运宣战的勇敢者,办一期手抄报,学习他们不屈的抗争精神。 贝多芬是一面旗帜,它永远飘扬在身处逆境的人们的心头;贝多芬是一个路标,他永远耸立在歧路杂处的人生旅途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