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青铜瓮、?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瓮、?都是盛酒器,大者为瓮,小者为?,过去常称为瓿(音“布”)。基本形制是大口、宽肩、圆腹、高圈足。流行于商代,用作礼器。罍成盛行时,此类器就消失了。 基本式样有: 以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商代早期“兽面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宽折肩,宽腹。以《商周彝器通考》图795商代早期“兽面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短颈,圆肩,宽腹。以安徽嘉山泊岗出土商代中期“兽面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宽肩,宽腹。以南京博物馆藏商代晚期“兽面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短颈,宽折肩,高体。以上海博物馆藏商代晚期“三羊首百乳雷纹瓮”为代表,特点是大口,折肩,宽体。以湖南宁乡黄彩出土商代晚期“兽面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圆肩,矮体.以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商代晚期“百乳雷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圆肩,矮体。以《商周彝器通考}图901商代晚期“勾连雷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短颈,宽肩,扁腹。 32青铜罍 答:罍(音“雷”)是大型贮酒器或装水用,商代晚期始有铜铸,春秋中期流行,战国逐渐绝迹。器形有圆形体、方形体两种;也有的部分为圆器方作;基本形制是敞口、宽肩、肩上有两耳,正面腹下有环鼻(可系绳提起,便于倒酒用),圈足;也有的有似屋顶的盖。春秋时期,罍的器形变矮,小口短颈,宽肩、腹下敛,平底成微凹,肩上有两耳,多衔环,无鼻纽。 (1)圆罍 以河南安阳小屯出土商代早期“龙纹罍”为代表,特点是肩两侧有小耳,腹部有一小耳。以上海博物馆藏品“兽面纹罍”为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器代表,特点是两侧有小耳或套环,腹部丰满,有的有盖。以辽宁喀左北洞村出土西周早期“龙纹囊”为代表,特点是有蟠龙纽盖,宽肩上有兽耳大活环,圈足很高。以陕西长安昔渡村出土西周后期“罍”为代表,特点是宽肩上有兽耳大活环。以陕西风翔功读村出土西周中期“对罍”为代表,特点是宽肩上有兽耳大活环,圈足较高并外撇翻边。 (2)方罍 33青铜?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有6种基本式样: 以上海博物馆藏西周晚期“义父?”为代表,特点是高体,小口,宽溜肩,肩两侧有龙形耳,假圈足。 以河南省博物馆藏春秋中期“蟠龙纹?”为代表,特点是矮体,大口,短颈,宽溜肩,两侧有小耳,腹部丰满,平底。 以河南光山宝相寺出土春秋中期“黄君?”为代表,特点是大口,短颈,宽溜肩,平底内凹。 以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出土春秋中期“波曲纹?”为代表,特点是蟠龙纽盖,大口,短颈,宽溜肩,肩腹上有大耳,圈足。 以山东沂水县出土春秋早期“横条沟纹?”为代表,特点是有鸟形纽盖,大口,短颈,宽折肩,肩上有兽耳大活环,平底。 以日本藤井有领馆藏春秋早期“横条沟纹?”为代表,特点是大口,宽溜肩,肩上有细密的横条沟纹,平底下有三短柱足。 34青铜觥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觥(音“工”)是一种有兽形盖,有流槽,又有?的鸟兽形容酒器。原名叫什么尚不得而知,称之为觥是习惯之名。觥之器,最早为牛角制品,原是仿牛角雕制而曾称“兕”,因此后又称“兕觥”,其容量大,能供多人饮用。在商代改用嗣铸,在西周初期亦有发现。 觥基本形制有椭圆形或方腹形,器身有流,有?(提梁),有圈足或三足、四足鸟兽形,有些还附有酌酒用的勺。制成礼器或重器的觥,器形奇巧,结构独特,盖与器体为怪兽形器,饰纹繁密突出,遍布器表。妇好墓出土8件不同的尊形觥,以兽面纹等组合变化的纹样满饰器表。觥有14种基本式样: 牛角式,以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龙纹觥”为代表,特点是全器状若牛角形,龙首,龙背为盖,低足,无鉴,从龙嘴可注酒。商代晚期之器形。 虎头盖圈足式,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兽纹觥”为代表,特点是器盖前端为虎头形,后端为鸷鸟头;器腹前部为兽体,后部为鸟体大翼,后接?手;整器前看为虎,后端为?鸟。商代晚期之器形。 龙头盖?手式,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兽面纹觥”为代表,特点是器盖前端为龙头形,顶上有虺龙状环梁,便于拿放。商代晚期之器形。 龙首盖椭圆身圈足式,以山西灵石旌介村出土“兽面纹觥”为代表,特点是器盖前端为龙头形,后端为象首,象鼻为?手。商代晚期之器形。 虎凫合体身圈足式,以美国佛利尔美术博物馆藏品“虎凫合体觥”为代表,特点是器体为凫形,凫颈即为?,两翼居中,后尾延及于前流,盖前端为虎头,后端为竖耳的鸷鸟头,形制特异。商晚期之器形。 长方体身龙首盖圈足式,以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品“酗亚觥”为代表,特点是器身及圈足皆为长方形,流前伸较长,盖臂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大兽面,圈足内收,坚厚大作鸟形。商晚期之器形。 长方体身垂角兽首盖圈足式,以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青铜“?觥”为代表,特点是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大。西周中期前段之器形。 椭圆身龙首盖鼓腹内隔式,以“守宫觥”(《商周彝器通考)图685)为代表,特点器身椭圓而长,腹鼓出,龙头盖有纽,附一小斗,体内有一隔层分为二室.西周早期之器形。 长方身兽头盖圈足式,以陕西扶风齐家庄出土青铜觥为代表,特点是器体长方,圈足扩大,流短而阔。盖前端为卷角形兽头,后端为大兽面纹。西周中期之器形。 长方体龙头盖无鉴式,以‘日已觥”(《商周彝器通考》图682)为代表,特点是器形长方而高,流尤短而厚,盖前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下垂的宽尾,形制奇异。西周中期之器形。 水牛式,以美国福格博物馆藏“牺觥”为代表,特点是 以水牛为器形,自颈至后脊为器盖,盖顶有龙或小虎为纽,颈部为器之流。商代晚期之器形。 羊形式,以日本藤田博物馆藏“羊觥”为代表,特点是以大卷角羊为器形,颈至后脊为器盖,盖顶有龙和小鹰为钮,颈部为器之流。商代晚期之器形(“羊觥”,日本藤田博物馆藏品)。 神兽式,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司母辛觥”为代表,特点是神兽非牛非马卷角,前足为蹄足,后腿为鸷鸟爪,器身后部为鸟形,兽尾为兽头垫;从嘴至后脊为器盖,下嘴为器之流。商代晚期之器形。 龙首盖圆身长流三足式,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妇好觥”为代表,特点是龙首盖,器身如圆鼎,有?有流,上覆龙首形盖。商代晚期之器形。 35青铜盉有哪些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盉(音“禾”)是温酒与调酒器,也用于盥洗。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盉的式样很多。基本形制是深腹,敛口,前有管状流,后有?手,有盖,三足或四足。后世出现的茶壶,就是由青铜盘变化而来。 (1)商代盉 商代早中期的青铜盉,小口和流喙都在盉的顶部,口在脑顶后,流斜置于脑顶前,扁平形的?在盉身的一侧,空三足似款足鬲。形成7种基本式样: 以湖北黄陂盘龙城李家嘴出土商代早期“兽面纹盉”为代表。特点是顶部出流,袋足。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商代晚期“兽面纹盉”为代表,特点是顶部出流,有颈,袋足。以日本根津美术馆藏商代晚期“兽面纹方盉’为代表,特点是顶部出流,袋足,方体。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商代晚期“贯耳盉”为代表,特点是小口,瓠形,圈足。以美国福利尔美术博物馆藏商代晚期“人面龙身盉”为代表,特点是大口,宽腹,圈足。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商代晚期“曲折纹盉”为代表,特点是小口,瓠形,三足。以北京平谷刘家河出土商代晚期“弦纹盉”为代表,特点是提梁壶形,三足。 (2)西周盉 西周盉,直流渐加长,三足或四足,体有多种变化,形成13种基本式样: 以上海博物馆藏“兽面纹盉”为代表,大口、矮梨形、三足。以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尹父盉”为代表,特点是大口,长梨形,三足。以陕西泾阳高家堡出土“戈父戊盉”为代表,特点是长颈,圆腹,三足。以《殷商时代青铜器的研究》图51青铜“盉”为代表,特点是长颈,圆腹,四足。 以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品“季老或盉”为代表,特点是腹宽,分档浅,三足。以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西周早期青铜盘为代表,特点是器身高瘦,口沿外翻,下为三深袋足,?与盖相套铸,下有柱足。以《商周彝器通考}图467青铜盉为代表,特点是低体,宽肩,袋腹不深。以上海博物馆藏品“兽面纹盉”为代表,特点是盖上有蟠龙纽,矮身,腹宽分裆,流若长龙自肩部伸出,后?宽或为兽形。以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青铜盉为代表,特点口略呈方形圆角、肩部丰满向四隅突起,底浅分裆,四柱足。以上海博物馆藏“龙纹方盉”为代表,特点是短颈,鼓腹,柱足很细。以瑞典威尔逊藏品“师辅盉”为代表,特点是矮身,敛口,短颈,?与盖相套铸,宽肩,流出于器腹,短足。以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伯百父盉”为代表,特点是敛口有盖,坚与盖相套铸,短颈,圆底下三个小锥形足。流设于肩腹之际。以(商周彝器通考)图483“蟠龙纹盉”为代表,特点是口长方而扁圆角,盖为伏凤形,身扁圓,兽头形流设于中腹,有四形足。 (3)春秋战国盉 春秋战国盉有7种基本式样,春秋早期有一部分是扁圆身四足式,还出现了矮身,小口,宽肩,四兽足式盉。 陕西临潼零口出土的春秋晚期“丰妊单盉”,特点是小口,宽肩,提梁,兽头流,三兽蹄足。湖北京山平坝乡出土的战国早期“波曲纹盉”,特点是短颈,宽肩,提梁,鸟头流,三足。 江苏吴县何山出土的战国早期“蟠龙纹盉”,特点是短颈,宽肩,活络提环,鸟头流,三足。此外,还有以方体、圈足为特点的“蟠蛇纹盉”(《商周彝器通考》图492),以盘口、袋足为特点的“盘口盉”(安徽舒城凤凰嘴出土),以皿口、甗式为特点的“黄子盉”(河南光山宝相寺出土),以平口、鬲式为特点的“鬲形盉”(河南光山宝相寺出土)。 31青铜瓮、?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瓮、?都是盛酒器,大者为瓮,小者为?,过去常称为瓿(音“布”)。基本形制是大口、宽肩、圆腹、高圈足。流行于商代,用作礼器。罍成盛行时,此类器就消失了。 基本式样有: 以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商代早期“兽面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宽折肩,宽腹。以《商周彝器通考》图795商代早期“兽面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短颈,圆肩,宽腹。以安徽嘉山泊岗出土商代中期“兽面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宽肩,宽腹。以南京博物馆藏商代晚期“兽面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短颈,宽折肩,高体。以上海博物馆藏商代晚期“三羊首百乳雷纹瓮”为代表,特点是大口,折肩,宽体。以湖南宁乡黄彩出土商代晚期“兽面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圆肩,矮体.以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商代晚期“百乳雷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圆肩,矮体。以《商周彝器通考}图901商代晚期“勾连雷纹瓮”为代表,特点是敛口,短颈,宽肩,扁腹。 32青铜罍 答:罍(音“雷”)是大型贮酒器或装水用,商代晚期始有铜铸,春秋中期流行,战国逐渐绝迹。器形有圆形体、方形体两种;也有的部分为圆器方作;基本形制是敞口、宽肩、肩上有两耳,正面腹下有环鼻(可系绳提起,便于倒酒用),圈足;也有的有似屋顶的盖。春秋时期,罍的器形变矮,小口短颈,宽肩、腹下敛,平底成微凹,肩上有两耳,多衔环,无鼻纽。 (1)圆罍 以河南安阳小屯出土商代早期“龙纹罍”为代表,特点是肩两侧有小耳,腹部有一小耳。以上海博物馆藏品“兽面纹罍”为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器代表,特点是两侧有小耳或套环,腹部丰满,有的有盖。以辽宁喀左北洞村出土西周早期“龙纹囊”为代表,特点是有蟠龙纽盖,宽肩上有兽耳大活环,圈足很高。以陕西长安昔渡村出土西周后期“罍”为代表,特点是宽肩上有兽耳大活环。以陕西风翔功读村出土西周中期“对罍”为代表,特点是宽肩上有兽耳大活环,圈足较高并外撇翻边。 (2)方罍 33青铜?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有6种基本式样: 以上海博物馆藏西周晚期“义父?”为代表,特点是高体,小口,宽溜肩,肩两侧有龙形耳,假圈足。 以河南省博物馆藏春秋中期“蟠龙纹?”为代表,特点是矮体,大口,短颈,宽溜肩,两侧有小耳,腹部丰满,平底。 以河南光山宝相寺出土春秋中期“黄君?”为代表,特点是大口,短颈,宽溜肩,平底内凹。 以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出土春秋中期“波曲纹?”为代表,特点是蟠龙纽盖,大口,短颈,宽溜肩,肩腹上有大耳,圈足。 以山东沂水县出土春秋早期“横条沟纹?”为代表,特点是有鸟形纽盖,大口,短颈,宽折肩,肩上有兽耳大活环,平底。 以日本藤井有领馆藏春秋早期“横条沟纹?”为代表,特点是大口,宽溜肩,肩上有细密的横条沟纹,平底下有三短柱足。 34青铜觥有哪些基本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觥(音“工”)是一种有兽形盖,有流槽,又有?的鸟兽形容酒器。原名叫什么尚不得而知,称之为觥是习惯之名。觥之器,最早为牛角制品,原是仿牛角雕制而曾称“兕”,因此后又称“兕觥”,其容量大,能供多人饮用。在商代改用嗣铸,在西周初期亦有发现。 觥基本形制有椭圆形或方腹形,器身有流,有?(提梁),有圈足或三足、四足鸟兽形,有些还附有酌酒用的勺。制成礼器或重器的觥,器形奇巧,结构独特,盖与器体为怪兽形器,饰纹繁密突出,遍布器表。妇好墓出土8件不同的尊形觥,以兽面纹等组合变化的纹样满饰器表。觥有14种基本式样: 牛角式,以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龙纹觥”为代表,特点是全器状若牛角形,龙首,龙背为盖,低足,无鉴,从龙嘴可注酒。商代晚期之器形。 虎头盖圈足式,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兽纹觥”为代表,特点是器盖前端为虎头形,后端为鸷鸟头;器腹前部为兽体,后部为鸟体大翼,后接?手;整器前看为虎,后端为?鸟。商代晚期之器形。 龙头盖?手式,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兽面纹觥”为代表,特点是器盖前端为龙头形,顶上有虺龙状环梁,便于拿放。商代晚期之器形。 龙首盖椭圆身圈足式,以山西灵石旌介村出土“兽面纹觥”为代表,特点是器盖前端为龙头形,后端为象首,象鼻为?手。商代晚期之器形。 虎凫合体身圈足式,以美国佛利尔美术博物馆藏品“虎凫合体觥”为代表,特点是器体为凫形,凫颈即为?,两翼居中,后尾延及于前流,盖前端为虎头,后端为竖耳的鸷鸟头,形制特异。商晚期之器形。 长方体身龙首盖圈足式,以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品“酗亚觥”为代表,特点是器身及圈足皆为长方形,流前伸较长,盖臂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大兽面,圈足内收,坚厚大作鸟形。商晚期之器形。 长方体身垂角兽首盖圈足式,以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青铜“?觥”为代表,特点是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大。西周中期前段之器形。 椭圆身龙首盖鼓腹内隔式,以“守宫觥”(《商周彝器通考)图685)为代表,特点器身椭圓而长,腹鼓出,龙头盖有纽,附一小斗,体内有一隔层分为二室.西周早期之器形。 长方身兽头盖圈足式,以陕西扶风齐家庄出土青铜觥为代表,特点是器体长方,圈足扩大,流短而阔。盖前端为卷角形兽头,后端为大兽面纹。西周中期之器形。 长方体龙头盖无鉴式,以‘日已觥”(《商周彝器通考》图682)为代表,特点是器形长方而高,流尤短而厚,盖前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下垂的宽尾,形制奇异。西周中期之器形。 水牛式,以美国福格博物馆藏“牺觥”为代表,特点是 以水牛为器形,自颈至后脊为器盖,盖顶有龙或小虎为纽,颈部为器之流。商代晚期之器形。 羊形式,以日本藤田博物馆藏“羊觥”为代表,特点是以大卷角羊为器形,颈至后脊为器盖,盖顶有龙和小鹰为钮,颈部为器之流。商代晚期之器形(“羊觥”,日本藤田博物馆藏品)。 神兽式,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司母辛觥”为代表,特点是神兽非牛非马卷角,前足为蹄足,后腿为鸷鸟爪,器身后部为鸟形,兽尾为兽头垫;从嘴至后脊为器盖,下嘴为器之流。商代晚期之器形。 龙首盖圆身长流三足式,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妇好觥”为代表,特点是龙首盖,器身如圆鼎,有?有流,上覆龙首形盖。商代晚期之器形。 35青铜盉有哪些式样,器形上有何时代特点? 答:盉(音“禾”)是温酒与调酒器,也用于盥洗。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盉的式样很多。基本形制是深腹,敛口,前有管状流,后有?手,有盖,三足或四足。后世出现的茶壶,就是由青铜盘变化而来。 (1)商代盉 商代早中期的青铜盉,小口和流喙都在盉的顶部,口在脑顶后,流斜置于脑顶前,扁平形的?在盉身的一侧,空三足似款足鬲。形成7种基本式样: 以湖北黄陂盘龙城李家嘴出土商代早期“兽面纹盉”为代表。特点是顶部出流,袋足。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商代晚期“兽面纹盉”为代表,特点是顶部出流,有颈,袋足。以日本根津美术馆藏商代晚期“兽面纹方盉’为代表,特点是顶部出流,袋足,方体。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商代晚期“贯耳盉”为代表,特点是小口,瓠形,圈足。以美国福利尔美术博物馆藏商代晚期“人面龙身盉”为代表,特点是大口,宽腹,圈足。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商代晚期“曲折纹盉”为代表,特点是小口,瓠形,三足。以北京平谷刘家河出土商代晚期“弦纹盉”为代表,特点是提梁壶形,三足。 (2)西周盉 西周盉,直流渐加长,三足或四足,体有多种变化,形成13种基本式样: 以上海博物馆藏“兽面纹盉”为代表,大口、矮梨形、三足。以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尹父盉”为代表,特点是大口,长梨形,三足。以陕西泾阳高家堡出土“戈父戊盉”为代表,特点是长颈,圆腹,三足。以《殷商时代青铜器的研究》图51青铜“盉”为代表,特点是长颈,圆腹,四足。 以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品“季老或盉”为代表,特点是腹宽,分档浅,三足。以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西周早期青铜盘为代表,特点是器身高瘦,口沿外翻,下为三深袋足,?与盖相套铸,下有柱足。以《商周彝器通考}图467青铜盉为代表,特点是低体,宽肩,袋腹不深。以上海博物馆藏品“兽面纹盉”为代表,特点是盖上有蟠龙纽,矮身,腹宽分裆,流若长龙自肩部伸出,后?宽或为兽形。以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青铜盉为代表,特点口略呈方形圆角、肩部丰满向四隅突起,底浅分裆,四柱足。以上海博物馆藏“龙纹方盉”为代表,特点是短颈,鼓腹,柱足很细。以瑞典威尔逊藏品“师辅盉”为代表,特点是矮身,敛口,短颈,?与盖相套铸,宽肩,流出于器腹,短足。以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伯百父盉”为代表,特点是敛口有盖,坚与盖相套铸,短颈,圆底下三个小锥形足。流设于肩腹之际。以(商周彝器通考)图483“蟠龙纹盉”为代表,特点是口长方而扁圆角,盖为伏凤形,身扁圓,兽头形流设于中腹,有四形足。 (3)春秋战国盉 春秋战国盉有7种基本式样,春秋早期有一部分是扁圆身四足式,还出现了矮身,小口,宽肩,四兽足式盉。 陕西临潼零口出土的春秋晚期“丰妊单盉”,特点是小口,宽肩,提梁,兽头流,三兽蹄足。湖北京山平坝乡出土的战国早期“波曲纹盉”,特点是短颈,宽肩,提梁,鸟头流,三足。 江苏吴县何山出土的战国早期“蟠龙纹盉”,特点是短颈,宽肩,活络提环,鸟头流,三足。此外,还有以方体、圈足为特点的“蟠蛇纹盉”(《商周彝器通考》图492),以盘口、袋足为特点的“盘口盉”(安徽舒城凤凰嘴出土),以皿口、甗式为特点的“黄子盉”(河南光山宝相寺出土),以平口、鬲式为特点的“鬲形盉”(河南光山宝相寺出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