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商代晚期青铜器有何特点? 答:商代晚期(前13世纪~前11世纪)是武丁到紂(辛),约有二百年。是青铜文化鼎盛的第一个高峰。此期青铜器年代也较准确可靠,通常又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以殷墟二期的青铜器为代表,以妇好墓出土为代表;后期的青铜器与西周早期青铜器相似。 器形:新器形有方彝、高颈椭扁体壶、敞口束颈椭扁体觯、觥等。觥有作鸟兽形和圈足的,合体造型是当时青铜觥造型设计的特点之一。方器有大发展,殷墟妇好墓出土方爵、方斝、方尊、方器、方壶、方缶等。无耳簋是晚期前段盛行的式样,形体比较宽,圈足直而往往有小方孔,口微敛而翻唇。爵、觚、斝仍是组合的洒器。扁体爵已大为减少。圆爵盛行。觚的腹部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斝类器鋬上开始有了较多的兽头装饰。商代中期没有发现的代足斝,在晚期又重新出现。大口有肩尊,显著增高,圈足特别高。甕(瓿)见有短颈和无颈弁两类器形,并且有的有盖。水器盂是新出现的器形,妇好墓也出有盂,直口翻唇,有附耳,并有对称的两系。 殷墟时期后段,新出现体似觚形的无肩尊和椭扁体卣。双耳簋流行,有敛口翻唇形和敞口似碗形的两种,双耳在口沿以下,有垂珥。有一种簋,双耳高近口部或高于口部,粗大而又有长垂珥的,则更为晚出。无耳敞口簋仍继续使用。簋的圈足有增高的趋势,有的圈足下缘做出一道宽阔的边条,以增加高度。圈足上开孔的现象基本消失。椭扁体卣流行于商代末期。平底爵已不再出现.爵柱的位置后移等。袋足斝的形体低而宽。柱饰粗壮。盉流行袋足盉。有形件较矮的式样出现。 纹饰:此期青铜器纹饰最丰富。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广泛应用,构成手法虽然是規范化的,却能表现出众多神奇的装饰意象。一般都用多种纹饰布满器身。 商代晚期,装饰性、图案化的动物纹开始有具象和写实的趋向,主纹和地纹有明显地区别。主纹采用浮雕表现,并有圆浑和硬朗两类不同的风格;地纹采用繁密的细雷纹,与主纹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有的浮雕采用层叠法而有几个层次,古董店称之为“三层花”。许多青铜器还采用扉棱与牺首等立体装饰,器盖上有兽形纽。 铭文:商人崇敬鬼神,把青铜器作为神圣的祭器或礼器,故一般不在青铜器上加铭文。商末时才出现了几篇载有锡命或记事体裁的铭释,最长的铭文也不过五十字,一般只二三十字,也有只十余字。戍嗣子鼎(30字,安阳后岗出土)、小臣艅犀尊(4行27字,传山东梁山出土)、廿祀?簋(37字,传世品)为商器有铭文的代表。 工艺:商代铜质有铜、铜锡、铜铅、铜锡铅四种。采用合范法铸造。出现“铜镶玉”装饰技法,实物见妇好墓玉援铜戈。 74西周早期青铜器有何特点? 答:西周早期(周武王到周昭王)青铜器,以“先周文化’为基础,并承袭商代制度而形成的。传世和出土的周器中有不少是商器,是周人的战利品。已确定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很多,如武王时代的天亡簋、利簋,成王时代的何尊、保卣、保尊、德方鼎、献侯鼎、康侯鼎,康王时代的盂鼎、小盂鼎、鲁侯?鬲、旅鼎、厚?方鼎,昭王时代的旂尊、旂觥、令簋、令方彝等。 器形:西周早期沿用商代末期的器形。兽蹄足鼎。流行至西周中期。鬲鼎(分档鼎)的分裆愈来愈浅。如成王时的献侯鼎是其退化的典型式样;有少数敛口垂腹四角圆浑的有盖方鼎开始出现。 鬲类中深袋足束颈鬲逐渐减少,分化出形体较低而阔的几种式样。甗仍多为甑鬲连铸式,但鬲足有作兽蹄形的。方座簋是周初的特有形式,加高圈足是西周早期簋形制上的特点。卣类在在西周早期流行的酒器之一,形制有椭扁体卣、直筒形卣两类。其中,椭扁体卣比较普遍,器腹下垂的很多,垂腹形卣分为较高的和稍低的两类,西周卣趋向器体偏低。约在成、康之际,有一种截面为椭方形的卣出现,即把扁体垂腹做成椭方体垂腹。少量的截面为圆形垂腹卣,也于此时出现,如宗宝彝卣。壶主要有椭圆形或椭方形的阔颈提梁壶,有盖或无盖,出土数量甚少。无肩觚形尊盛行。成、康时期有一类器体比例较高,圈足下常有宽阔的边圆用以增高气势,例如成王五年的何尊;也有不加边圈作寻常高度的,是沿用商晚期形式者。另一种觚形尊腹部鼓出,是新的式样。 爵形体高低各有不同,但流部两侧前端高于后段,是多数爵的共同特点。有些爵具有刀形足。觚与商觚在形式上没有区别,但周原扶风出土的旅父乙觚,中腰极细,纹饰只施于圈足上,是周初觚的唯一新式样。 纹饰: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大部分沿用商晚期的式样。周初新创的纹饰是蜗体或卷体有触角的兽纹,成王时代的天亡簋、泾阳高家堡周初墓出土的一组青铜礼器都有这种奇异的纹饰。凤鸟纹有所发展.西周早期的风纹比商代晚期风纹显得更为华丽,使用更多些。其他鸟纹的种类也比商代鸟纹多。 铭文:西周早期青铜器上常有长篇青铜器铭文。天亡簋、何尊、盂鼎、小盂鼎、宜侯大簋、麦尊、令尊等都是铸有长篇铭文的重器,一般铸有数十字铭文的青铜器则属于常见,远远超过了商代晚期。西周贵族喜欢用青铜器铭文来宣传自已或家族的荣誉和地位,而这种荣誉和地位常与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所以铭文内容多以克商建邦、平乱、分封、征伐等政治事件或政务活动为背景,铭文格式也比较活泼。记作器祭祀祖考的铭文也不少,这是商代习俗的遺留。周初青铜器中非周族所铸的器也不少,非周同姓的诸侯国仍保存原来的文化和礼俗。 工艺:1975年发掘的湖北大冶古矿遗址,表明青铜冶铸的发展缩影;此时已由“块范”发展为“模范”;又由“二次铸法”改进为“多次合铸新法”。 75西周中期青铜器有何特点? 答:西周中期(周穆王至周夷王)的青铜器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与西周早期形成了明显的分界。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出现了很多新的式样,但传统式样仍继续制作,是新老青铜器形并存的时代。 器形:青铜鼎是新老式样交替。如垂腹附耳式鼎、柱足或蹄足的垂腹鼎,如锅状、大敞口、圆底、蹄足鼎(盂鼎)都是这一个时期的新式样。青铜簋,器形也有较多的变化,是新的式样取代传统式样的过程。青铜酒器中出现了长颈兽头环耳大腹壶和方壶、宽颈垂腹的圆角方壶。青铜方彝器,出现了有耳可提的方彝。青铜尊仍是传统式样,以敞口深袋腹低圈足为特征的尊,流行于此期前半段,有双耳的方尊,流行于此期的后半段。青铜盥洗器采用西周早期的“盘盉组合”,盉兼有水器、酒器的实用功能。恭王时始有“匜”青铜水器出现,但铭文是“旅盉”。青铜乐器有了很大的发展,多次发现了用三枚甬钟组成的最早编钟。在周懿王、周孝王时期出现了五组的编钟。 纹饰:西周中期是纹饰变化期,西周早期繁琐的纹样消失了,兽面纹、兽体变形纹开始简化,变成简略的对称构图,兽面纹中的目纹已经退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纹样如波曲纹、鳞带纹。凤纹是最流行的纹样。长尾鸟纹也是西周中期鸟纹中较多的一种。带有长冠和花冠的回首龙纹也是此期的主要纹饰之一。西周晚期所用的纹饰在西周中期都已经出现了。区别在于西周中期纹饰带有过渡性的特点,是老纹饰的变化、消失与新纹饰的产生,同时并存的时期。 铭文:西周中期青铜器上的铭文,除了穆王时代有一些作战纪功的铭文外,多数都是册命的记录,具有固定的格式,还有一些记载了贵族之间的事务。有纪年铭的青铜器数量多了起来。 76西周晚期青铜器有何特点? 答:西周晚期(周厉王至周幽王),周室式微,诸侯分立,权势日益扩展强盛。这一时的青铜器。是西周中期的延续,除出现了少量的新的器形以外,整体上没有多大的变化。 器形:西周晚期的鼎流行最多的有两种,即垂腹鼎和盂鼎(腹似半球形)。盂鼎发展较快,可以分成深、中等、浅三类,并均有立耳或附耳,算是流行于西周晚期的鼎式。此时,方鼎已经不再出现了。簋仍是西周中期的口盖簋,另一种弇口有盖方耳簋也在用,但遣存数量不多,方座簋开始少见。酒器仍是方壶和长颈垂腹壶。但方壶有所变化,如“梁其壶”的壶盖已为莲辦形,算是西周晚期的新式样。水器仍是盘与匜的组合,在形制上没有变化。“虢季子白盘”是长方形盘,形体巨大,是一件形制特殊之器。 纹饰:此期变形兽面纹、鳞纹是用得最多的纹饰。但有些重器却用素面,只是在器物的突出部分如耳、鋬,仍然用具体的形象进行装饰,如虢季子白盘仍装有衔环的龙头。交缠龙纹已经开始个别出现。 铭文:“虢季子白盘”、“毛公鼎”、“散氏盘”“禹鼎”、“颂鼎“等都有长篇的铭文,提供了较为详细准确的历史纪实与作器年代,成为今人断代研究的标准器;又因铭文较长、行款排列整齐,字体笔画的起讫粗细一致,又有或没有“波碟”,成为书法艺术创新杰作。 77春秋青铜器有何特点? 答:(1)春秋早期青铜器特点 (前770~前7世纪上半叶)由于犬戎联合申侯、曾侯攻杀,把周幽王杀死在骊山之下。西周覆灭,平王东迁,王室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大国诸侯争霸的局面。周天子和王臣所用的青铜礼器急剧减少,诸侯国青铜器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 器形:青铜器仍沿用西周晚期形制。只出现了几种新的器形,如盆、椭圆形杯、狭颈宽肩深腹平底式扁壶。罍和?都采用短颈、宽肩和器体较低的式样,也因此与器体偏高的西周晚期青铜器有较大区别。 纹饰::春秋早期的纹饰和西周晚期纹饰很相似,只是做工显得粗疏。龙类相交缠的纹样开始流行,是纹样方面的微小的变化,如颂壶上已有交龙纹,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湖北隋县出土的曾伯文簋上的交龙纹,是此期年代较晚的纹饰。 铭文:长篇的铭文很少,内容多是诸侯卿大夫婚姻媵器和自作用器的记录。铭辞在书体上也没有显著的变化,仍是西周晚期的风格。 (2)春秋中期青铜器特点 此期的考古资料不够充分,缺乏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标准器,所以很难严格标定分期的年限。 器形:盂鼎类青铜器盛行,浅腹平盖的盂鼎是新器形。双耳弇口的盖簋继续使用。食器中最大的变化是敦,出现得很多。有三个小足和圈耳,盖可却置的敦,但没有发展为上下对称的式样。壶类器中出现了一种。较宽的短颈壶,在许多春秋晚期墓中累有出土,当是此时流行的式样。在国君墓中出土过成组的甬钟,平口的纽钟和铃钟和錞于。 纹饰:变形动物纹、波曲纹、仍继续使用,但工艺上开始追求精巧,春秋时期粗疏的作风有所改变。龙纹、兽纹开始向具象方面发展,头形、角、目等局部纹样的结构,也越来越清楚;出现了较为复杂和繁密的四方连续动纹,如秦公鼎等都有这种复杂的纠缠纹饰。 (3)春秋晚期青铜器特点 春秋晚期已经进入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的提高,出现了青铜器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春秋晚期青铜器的彩制比较复杂,各个地方发展不平衡。 器形:鼎的样式和列鼎的组合出现了多样化。青铜鼎的组合,以南方楚国、曾国等大墓为例,有不少样式不同的鼎。簋,非常少见了,敦在春秋晚期的中原三晋地区流行。在南方地区流行西瓜敦,形若一个圆球,从中间分为器和盖两个部分,器身下有三足,盖上有三个环形兽纽;还有一种是上下一样都有三个足的;这两种敦在蔡侯墓中均有出土。 酒器壶多采用高颈、方腹(或圆腹、椭圆腹)、双兽耳衔环的式样,有的圈足下还有怪兽或龙,如新郑莲鹤方壶、蔡侯墓莲瓣方壶等。另有一种矮身鼓腹圈足壶,也有兽耳和莲瓣盖肩,这类壶仅在中型和大型墓出土。尊缶和提梁盉是酒器的新式样,缶像瓮,有盖,两侧有系或提链耳,蔡侯墓出土有铭为“尊缶”,“晋栾书缶”也是同一个式样。酒器尊自从周晚期到春秋早中期很少出土,在春秋晚期的蔡侯墓中出土了几件觚形圆腹尊,圈足很高,器形很像西周觚形尊。 盥水器的品种较多,有鉴、盥缶、盘、匜、盥鼎。大型水器鉴就是在此期出现的。 青铜乐器编钟有所发展,此期大墓中随葬的编钟有一组到三组,或者更多。其他的青铜乐器如鑃、钲、錞于在长江下游地区较为流行。 纹饰:此期青铜器纹饰种类很多。总的倾向是追求精细华美繁复的风格,以纠缠在一起的各种龙蛇纹为主,有两种不同的构成方式。一种是由龙蛇纹作各种交缠、排列成四方连续纹样,龙躯体上饰以细密而均匀的雷纹,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另一种由回旋状小羽翼密集的变形龙纹,躯体都被省略,只是表现头部和突起的羽翼,说是飞龙的纹样,但整体看来却像是由无数刺粒状构成,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晚期开始采用红铜镶嵌工艺来做青铜器的纹饰,常见有龙凤鸟兽以及狩猎的各种题材。由于表现狩猎活动的生活纹采用剪影式的处理方法,工艺上有些粗糙,但构图上比较自然生动。 铭文:春秋晚期的青铜器铭文以山东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某些诸侯国为代表。铭文的内容涉及史料的内容并不多,大都以彰显器物主人的家世、地位、身份和婚媵的居多,有的还自诩品德之美。 73商代晚期青铜器有何特点? 答:商代晚期(前13世纪~前11世纪)是武丁到紂(辛),约有二百年。是青铜文化鼎盛的第一个高峰。此期青铜器年代也较准确可靠,通常又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以殷墟二期的青铜器为代表,以妇好墓出土为代表;后期的青铜器与西周早期青铜器相似。 器形:新器形有方彝、高颈椭扁体壶、敞口束颈椭扁体觯、觥等。觥有作鸟兽形和圈足的,合体造型是当时青铜觥造型设计的特点之一。方器有大发展,殷墟妇好墓出土方爵、方斝、方尊、方器、方壶、方缶等。无耳簋是晚期前段盛行的式样,形体比较宽,圈足直而往往有小方孔,口微敛而翻唇。爵、觚、斝仍是组合的洒器。扁体爵已大为减少。圆爵盛行。觚的腹部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斝类器鋬上开始有了较多的兽头装饰。商代中期没有发现的代足斝,在晚期又重新出现。大口有肩尊,显著增高,圈足特别高。甕(瓿)见有短颈和无颈弁两类器形,并且有的有盖。水器盂是新出现的器形,妇好墓也出有盂,直口翻唇,有附耳,并有对称的两系。 殷墟时期后段,新出现体似觚形的无肩尊和椭扁体卣。双耳簋流行,有敛口翻唇形和敞口似碗形的两种,双耳在口沿以下,有垂珥。有一种簋,双耳高近口部或高于口部,粗大而又有长垂珥的,则更为晚出。无耳敞口簋仍继续使用。簋的圈足有增高的趋势,有的圈足下缘做出一道宽阔的边条,以增加高度。圈足上开孔的现象基本消失。椭扁体卣流行于商代末期。平底爵已不再出现.爵柱的位置后移等。袋足斝的形体低而宽。柱饰粗壮。盉流行袋足盉。有形件较矮的式样出现。 纹饰:此期青铜器纹饰最丰富。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广泛应用,构成手法虽然是規范化的,却能表现出众多神奇的装饰意象。一般都用多种纹饰布满器身。 商代晚期,装饰性、图案化的动物纹开始有具象和写实的趋向,主纹和地纹有明显地区别。主纹采用浮雕表现,并有圆浑和硬朗两类不同的风格;地纹采用繁密的细雷纹,与主纹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有的浮雕采用层叠法而有几个层次,古董店称之为“三层花”。许多青铜器还采用扉棱与牺首等立体装饰,器盖上有兽形纽。 铭文:商人崇敬鬼神,把青铜器作为神圣的祭器或礼器,故一般不在青铜器上加铭文。商末时才出现了几篇载有锡命或记事体裁的铭释,最长的铭文也不过五十字,一般只二三十字,也有只十余字。戍嗣子鼎(30字,安阳后岗出土)、小臣艅犀尊(4行27字,传山东梁山出土)、廿祀?簋(37字,传世品)为商器有铭文的代表。 工艺:商代铜质有铜、铜锡、铜铅、铜锡铅四种。采用合范法铸造。出现“铜镶玉”装饰技法,实物见妇好墓玉援铜戈。 74西周早期青铜器有何特点? 答:西周早期(周武王到周昭王)青铜器,以“先周文化’为基础,并承袭商代制度而形成的。传世和出土的周器中有不少是商器,是周人的战利品。已确定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很多,如武王时代的天亡簋、利簋,成王时代的何尊、保卣、保尊、德方鼎、献侯鼎、康侯鼎,康王时代的盂鼎、小盂鼎、鲁侯?鬲、旅鼎、厚?方鼎,昭王时代的旂尊、旂觥、令簋、令方彝等。 器形:西周早期沿用商代末期的器形。兽蹄足鼎。流行至西周中期。鬲鼎(分档鼎)的分裆愈来愈浅。如成王时的献侯鼎是其退化的典型式样;有少数敛口垂腹四角圆浑的有盖方鼎开始出现。 鬲类中深袋足束颈鬲逐渐减少,分化出形体较低而阔的几种式样。甗仍多为甑鬲连铸式,但鬲足有作兽蹄形的。方座簋是周初的特有形式,加高圈足是西周早期簋形制上的特点。卣类在在西周早期流行的酒器之一,形制有椭扁体卣、直筒形卣两类。其中,椭扁体卣比较普遍,器腹下垂的很多,垂腹形卣分为较高的和稍低的两类,西周卣趋向器体偏低。约在成、康之际,有一种截面为椭方形的卣出现,即把扁体垂腹做成椭方体垂腹。少量的截面为圆形垂腹卣,也于此时出现,如宗宝彝卣。壶主要有椭圆形或椭方形的阔颈提梁壶,有盖或无盖,出土数量甚少。无肩觚形尊盛行。成、康时期有一类器体比例较高,圈足下常有宽阔的边圆用以增高气势,例如成王五年的何尊;也有不加边圈作寻常高度的,是沿用商晚期形式者。另一种觚形尊腹部鼓出,是新的式样。 爵形体高低各有不同,但流部两侧前端高于后段,是多数爵的共同特点。有些爵具有刀形足。觚与商觚在形式上没有区别,但周原扶风出土的旅父乙觚,中腰极细,纹饰只施于圈足上,是周初觚的唯一新式样。 纹饰: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大部分沿用商晚期的式样。周初新创的纹饰是蜗体或卷体有触角的兽纹,成王时代的天亡簋、泾阳高家堡周初墓出土的一组青铜礼器都有这种奇异的纹饰。凤鸟纹有所发展.西周早期的风纹比商代晚期风纹显得更为华丽,使用更多些。其他鸟纹的种类也比商代鸟纹多。 铭文:西周早期青铜器上常有长篇青铜器铭文。天亡簋、何尊、盂鼎、小盂鼎、宜侯大簋、麦尊、令尊等都是铸有长篇铭文的重器,一般铸有数十字铭文的青铜器则属于常见,远远超过了商代晚期。西周贵族喜欢用青铜器铭文来宣传自已或家族的荣誉和地位,而这种荣誉和地位常与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所以铭文内容多以克商建邦、平乱、分封、征伐等政治事件或政务活动为背景,铭文格式也比较活泼。记作器祭祀祖考的铭文也不少,这是商代习俗的遺留。周初青铜器中非周族所铸的器也不少,非周同姓的诸侯国仍保存原来的文化和礼俗。 工艺:1975年发掘的湖北大冶古矿遗址,表明青铜冶铸的发展缩影;此时已由“块范”发展为“模范”;又由“二次铸法”改进为“多次合铸新法”。 75西周中期青铜器有何特点? 答:西周中期(周穆王至周夷王)的青铜器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与西周早期形成了明显的分界。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出现了很多新的式样,但传统式样仍继续制作,是新老青铜器形并存的时代。 器形:青铜鼎是新老式样交替。如垂腹附耳式鼎、柱足或蹄足的垂腹鼎,如锅状、大敞口、圆底、蹄足鼎(盂鼎)都是这一个时期的新式样。青铜簋,器形也有较多的变化,是新的式样取代传统式样的过程。青铜酒器中出现了长颈兽头环耳大腹壶和方壶、宽颈垂腹的圆角方壶。青铜方彝器,出现了有耳可提的方彝。青铜尊仍是传统式样,以敞口深袋腹低圈足为特征的尊,流行于此期前半段,有双耳的方尊,流行于此期的后半段。青铜盥洗器采用西周早期的“盘盉组合”,盉兼有水器、酒器的实用功能。恭王时始有“匜”青铜水器出现,但铭文是“旅盉”。青铜乐器有了很大的发展,多次发现了用三枚甬钟组成的最早编钟。在周懿王、周孝王时期出现了五组的编钟。 纹饰:西周中期是纹饰变化期,西周早期繁琐的纹样消失了,兽面纹、兽体变形纹开始简化,变成简略的对称构图,兽面纹中的目纹已经退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纹样如波曲纹、鳞带纹。凤纹是最流行的纹样。长尾鸟纹也是西周中期鸟纹中较多的一种。带有长冠和花冠的回首龙纹也是此期的主要纹饰之一。西周晚期所用的纹饰在西周中期都已经出现了。区别在于西周中期纹饰带有过渡性的特点,是老纹饰的变化、消失与新纹饰的产生,同时并存的时期。 铭文:西周中期青铜器上的铭文,除了穆王时代有一些作战纪功的铭文外,多数都是册命的记录,具有固定的格式,还有一些记载了贵族之间的事务。有纪年铭的青铜器数量多了起来。 76西周晚期青铜器有何特点? 答:西周晚期(周厉王至周幽王),周室式微,诸侯分立,权势日益扩展强盛。这一时的青铜器。是西周中期的延续,除出现了少量的新的器形以外,整体上没有多大的变化。 器形:西周晚期的鼎流行最多的有两种,即垂腹鼎和盂鼎(腹似半球形)。盂鼎发展较快,可以分成深、中等、浅三类,并均有立耳或附耳,算是流行于西周晚期的鼎式。此时,方鼎已经不再出现了。簋仍是西周中期的口盖簋,另一种弇口有盖方耳簋也在用,但遣存数量不多,方座簋开始少见。酒器仍是方壶和长颈垂腹壶。但方壶有所变化,如“梁其壶”的壶盖已为莲辦形,算是西周晚期的新式样。水器仍是盘与匜的组合,在形制上没有变化。“虢季子白盘”是长方形盘,形体巨大,是一件形制特殊之器。 纹饰:此期变形兽面纹、鳞纹是用得最多的纹饰。但有些重器却用素面,只是在器物的突出部分如耳、鋬,仍然用具体的形象进行装饰,如虢季子白盘仍装有衔环的龙头。交缠龙纹已经开始个别出现。 铭文:“虢季子白盘”、“毛公鼎”、“散氏盘”“禹鼎”、“颂鼎“等都有长篇的铭文,提供了较为详细准确的历史纪实与作器年代,成为今人断代研究的标准器;又因铭文较长、行款排列整齐,字体笔画的起讫粗细一致,又有或没有“波碟”,成为书法艺术创新杰作。 77春秋青铜器有何特点? 答:(1)春秋早期青铜器特点 (前770~前7世纪上半叶)由于犬戎联合申侯、曾侯攻杀,把周幽王杀死在骊山之下。西周覆灭,平王东迁,王室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大国诸侯争霸的局面。周天子和王臣所用的青铜礼器急剧减少,诸侯国青铜器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 器形:青铜器仍沿用西周晚期形制。只出现了几种新的器形,如盆、椭圆形杯、狭颈宽肩深腹平底式扁壶。罍和?都采用短颈、宽肩和器体较低的式样,也因此与器体偏高的西周晚期青铜器有较大区别。 纹饰::春秋早期的纹饰和西周晚期纹饰很相似,只是做工显得粗疏。龙类相交缠的纹样开始流行,是纹样方面的微小的变化,如颂壶上已有交龙纹,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湖北隋县出土的曾伯文簋上的交龙纹,是此期年代较晚的纹饰。 铭文:长篇的铭文很少,内容多是诸侯卿大夫婚姻媵器和自作用器的记录。铭辞在书体上也没有显著的变化,仍是西周晚期的风格。 (2)春秋中期青铜器特点 此期的考古资料不够充分,缺乏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标准器,所以很难严格标定分期的年限。 器形:盂鼎类青铜器盛行,浅腹平盖的盂鼎是新器形。双耳弇口的盖簋继续使用。食器中最大的变化是敦,出现得很多。有三个小足和圈耳,盖可却置的敦,但没有发展为上下对称的式样。壶类器中出现了一种。较宽的短颈壶,在许多春秋晚期墓中累有出土,当是此时流行的式样。在国君墓中出土过成组的甬钟,平口的纽钟和铃钟和錞于。 纹饰:变形动物纹、波曲纹、仍继续使用,但工艺上开始追求精巧,春秋时期粗疏的作风有所改变。龙纹、兽纹开始向具象方面发展,头形、角、目等局部纹样的结构,也越来越清楚;出现了较为复杂和繁密的四方连续动纹,如秦公鼎等都有这种复杂的纠缠纹饰。 (3)春秋晚期青铜器特点 春秋晚期已经进入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的提高,出现了青铜器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春秋晚期青铜器的彩制比较复杂,各个地方发展不平衡。 器形:鼎的样式和列鼎的组合出现了多样化。青铜鼎的组合,以南方楚国、曾国等大墓为例,有不少样式不同的鼎。簋,非常少见了,敦在春秋晚期的中原三晋地区流行。在南方地区流行西瓜敦,形若一个圆球,从中间分为器和盖两个部分,器身下有三足,盖上有三个环形兽纽;还有一种是上下一样都有三个足的;这两种敦在蔡侯墓中均有出土。 酒器壶多采用高颈、方腹(或圆腹、椭圆腹)、双兽耳衔环的式样,有的圈足下还有怪兽或龙,如新郑莲鹤方壶、蔡侯墓莲瓣方壶等。另有一种矮身鼓腹圈足壶,也有兽耳和莲瓣盖肩,这类壶仅在中型和大型墓出土。尊缶和提梁盉是酒器的新式样,缶像瓮,有盖,两侧有系或提链耳,蔡侯墓出土有铭为“尊缶”,“晋栾书缶”也是同一个式样。酒器尊自从周晚期到春秋早中期很少出土,在春秋晚期的蔡侯墓中出土了几件觚形圆腹尊,圈足很高,器形很像西周觚形尊。 盥水器的品种较多,有鉴、盥缶、盘、匜、盥鼎。大型水器鉴就是在此期出现的。 青铜乐器编钟有所发展,此期大墓中随葬的编钟有一组到三组,或者更多。其他的青铜乐器如鑃、钲、錞于在长江下游地区较为流行。 纹饰:此期青铜器纹饰种类很多。总的倾向是追求精细华美繁复的风格,以纠缠在一起的各种龙蛇纹为主,有两种不同的构成方式。一种是由龙蛇纹作各种交缠、排列成四方连续纹样,龙躯体上饰以细密而均匀的雷纹,流行于中原三晋地区。另一种由回旋状小羽翼密集的变形龙纹,躯体都被省略,只是表现头部和突起的羽翼,说是飞龙的纹样,但整体看来却像是由无数刺粒状构成,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晚期开始采用红铜镶嵌工艺来做青铜器的纹饰,常见有龙凤鸟兽以及狩猎的各种题材。由于表现狩猎活动的生活纹采用剪影式的处理方法,工艺上有些粗糙,但构图上比较自然生动。 铭文:春秋晚期的青铜器铭文以山东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某些诸侯国为代表。铭文的内容涉及史料的内容并不多,大都以彰显器物主人的家世、地位、身份和婚媵的居多,有的还自诩品德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