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踪迹——山西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

 kenbian8 2021-05-26

山西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就目前所知,藏于公私各家的晋侯墓地青铜器共有400余件,其中礼乐之器占绝大部分,约300件左右。一些前所未见器型的出现,是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的第一个特点。比如:出土于114号墓的鸟尊,出土于113号墓的猪尊,出土于8号墓和64号墓的两种形制的兔尊,出土于63号墓的立鸟人足筒形器。第二个特点是器类特别齐全,食器、酒器、乐器均有。从晋侯墓地青铜器的数量和组合来看,晋国青铜器表现出重食与重乐相结合的特点。

图片

晋侯温鼎

高23.7厘米,口径16.4厘米。1992年晋侯墓地13号墓出土。方折沿,腹略鼓,附耳,卷尾鸟形扁足,扁足间连铸有圆形托盘,盘底有3个十字形镂孔。口沿下有一周3组相对的回首龙纹,这是西周穆、恭时期较流行的一种龙纹形式,与该墓的时代也是相符的。器腹内壁铸有铭文5字,记晋侯作此鼎。从其形制上看,应该是一件可以在托盘中加炭保温的温鼎,托盘中镂孔用于通风、去灰。这件温鼎器腹较深,是扁足温鼎中的一种新式样。

第三个特点是青铜器的铭文极为丰富,比如晋侯稣钟铭文就长达355字,最短的单件器铭文也有5个字(晋侯温鼎)。这些铭文的历史贡献是记载了未曾发现的晋侯之名字,如91号墓的晋侯喜父,未曾发现过的事件,如讨伐东夷的战争,而且铭文全部为錾刻。

第四个特点是繁缛与简朴并存。比如31号墓出土的扁盉,造型雅致,纹饰有平面、有立体。64号墓出土的楚公逆钟鼓部上有龙凤,虎,还有穿山甲,且穿山甲是鼓部第二个基音的标志,这也是首次见到。

纹饰的简朴表现在摄人心魄、具有神秘意味的兽面纹渐趋消失,几何纹饰如波曲纹、横麟纹、沟条纹则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同时立体纹的装饰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如立鸟人足筒形器的高扬的立鸟。立体装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人形的贬抑,常用人形来负荷器身,成为器足。

图片

兽面纹鬲

高16.6厘米,口径17厘米。1994年晋侯墓地91号墓出土。器型已由西周中期以前敞口、深腹、分档弧度较大的式样,变化为平沿、束颈、鼓腹、浅弧档、短柱足的式样。这件鬲还保留了以前鬲有双耳的做法,只是由立耳变为附耳,表明它尚属一种过渡期的形式,后无耳的鬲成为通常式样,一直行用到春秋战国时期。鬲的腹部饰三组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中间有一道月牙形棱脊。兽面纹已呈蜕化变形的趋势,这也是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纹饰上出现变形、抽象化趋势的一种表现。

图片

兽面纹铙

高19.2厘米。1993年晋侯墓地64号墓出土。甬较短,中空,与钲腔相通。与常见的铙不同的是,此铙的甬部四等分,设四道扁平的棱脊,这在青铜铙中非常罕见。铙的鼓部饰兽面纹,舞部饰单线云纹,棱脊上也饰云纹。铙是商代晚期常见的青铜打击乐器,西周时期已极少见,这件铙的发现对研究古代音乐史和青铜乐器的组合,以及随葬制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图片

曲波纹鼎

高36.8,口径44.6厘米(共五件,此件为最大的一个)。1994年晋侯墓地93号墓出土。共5件,形制,纹饰均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是晋侯墓地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列鼎。鼎作宽平沿,浅腹圜底,三蹄足,附耳有两根短横梁与口沿相接。口沿下饰一组兽目交连纹,腹饰波曲纹。器形,纹饰与宋代《考古图》著录的晋姜鼎非常相似。晋姜过去或被认为是晋文侯之妻,现随着晋侯墓地的考古发掘,一般认为93号墓就是晋文侯之墓。由此可知,这种形制和纹饰的青铜鼎应该是春秋初期的标识器。

本文编辑整理自 胡春良 刘建璐《山西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一文,原文刊载于2018年《收藏》01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