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乱弹:刘备与诸葛亮的不同用人观

 等而为之 2015-03-25
“为政之道,首在得人。”古往今来,凡开创大事者,无不以多得人才、善用人才为第一要务。用人观的毫厘之失,常常带来事业兴衰的千里之差。这里只和大家简单谈谈刘备与诸葛亮的不同用人观。 
        刘备和诸葛亮际会风云,相得益彰,在中国历史上共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二人相知之深、配合之巧,早已传为千古佳话。然而,他们毕竟不是一个人,在各个方面存在的众多差异也不能置之不提,特别是他们用人观上的明显不同,对蜀汉集团发展的影响无论怎么放大都不为过。 


        总的来看,刘备用人,重在看实绩,讲气概;诸葛亮用人,则对学识的高低和为人的谦谨要求较多。 
        二人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用人观,与他们各自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据史载,刘备少年丧父,与母贩履织席为业。祖上虽为汉室宗亲,却“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言语。好交接豪侠,年少争附之。”后来在长期的戎马征战中颠沛流离,在创业的生死一线全力打拼,故而形成了有用为大、注重实绩的用人观点。诸葛亮虽然幼年也曾随叔父逃难,但自少年时期就开始定居于隆中,远离战乱,潜心耕读,不似刘备早年经历过无数次战而后败、败而后再战的痛苦煎熬,更兼自身学识渊博高深,对于人才的知识要求也远较刘备为高。 
        刘备少年任侠,气概非凡,有豪杰之风。幼时曾指家门前大桑树口出狂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当时就吓坏了他的叔父。足见其英雄气概。加之常年身为集团首领,在天下享有盛誉,(君不见,曹孟德曾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故而刘备对于较有气概的高调人才极具认同感,正所谓惺惺相惜,英雄爱英雄也。诸葛亮则不然。他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少年时期即从外地(山东瑯琊)迁居襄阳隆中。以一外乡人身份长居荆襄,想来谦虚谨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襄阳一带当时豪族众多,有蔡、马、习、蒯、黄、庞六大家族,才俊多多。诸葛亮一介外来学子,在此环境中交游,虽然他自比管仲、乐毅,然面对庞德公、水镜先生、黄承彦、马良等人,为人谦恭还是题中应有之意。 


        刘备的用人观,因其重实绩、讲气概,故而适宜于开创基业打拼江山的时期,诸葛亮的人才观,因其重学识,讲谦谨,故更合适于承平盛世。相对于三国这个英雄争霸的乱世之秋,应该说刘备的用人观更切合实际一些。 
        因为重实绩,讲气概,所以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其麾下一时人才济济。《三国志》中对此着重讲到:“十九年夏,先主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刘)璋之所授用也,吴懿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所排摒也,刘巴者宿昔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伍,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尽力。”可见刘备的用人能力之高。 
        即以黄忠、魏延为例,二人均读书不多,且极具张扬个性,先在刘表帐下不为重用。刘备攻拔长沙后,慧眼识英雄,破格提拔二人于行伍之中,而黄魏二将亦感念刘备殊遇,拼死报之,在夺取益州、汉中的战役中奋勇争先,屡立大功。黄忠更是在定军山阵斩曹操心腹大将夏侯渊。 
        到了诸葛亮主政时期,刘备时代的英才多已随时代消逝,蜀汉王朝居然沦落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凄凉境界。循之原因,诸葛亮单一的学者型态度型用人观不能不承担很大的责任。 
        诸葛亮所器重的人才,在其名动千古的《出师表》中可略见一斑,查之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他所重用的郭攸之“性素和顺”,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雅性谦素”,向宠“性行淑均”,而后来代替诸葛亮主持北伐的姜维也是“思虑精密,清素节约”。整个人才队伍极度单一化,都是谦恭和顺型的。而当时天下三分,益州疲敝,诸葛亮还在不断北伐,显而易见,越是这种时候越是需要开拓型的人才。思虑精密,清素节约,用来治理内政可能游刃有余,用来克敌制胜,统一全国则明显不足了。 


        刘备和诸葛亮不同的用人观还直接表现在对魏延、彭羕、马谡等人的使用上。 
        魏延勇武绝伦,“善养士卒,性格矜高”,刘备一直器重有加。汉中平定后,因其地位重要,群臣皆以为将派张飞出任太守,张飞亦以为是。不料,刘备力排众议,提拔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并在群臣大会上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现在我委你以如此重任,你准备说点什么呢?)魏延慨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若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笑而称善。魏延也不负所托,在其任内,曹军始终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对于魏延的勇武少学识,诸葛亮一直不以为然,视为一勇之夫。对于魏延的冲天豪气,诸葛亮更是斥之为口出狂言。刘备死后,魏延虽职位崇高,却已明显不被重用。对于魏延提出的“奇袭子午谷”的建议,诸葛亮笑为冒险,殊不知成大事岂有不冒险者。官渡之战,曹操亲率五千人马潜入乌巢,一战而败实力远胜于己的袁绍,若非冒险,安得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俗语所谓“富贵险中求”,正此理也。更何况当时蜀汉集团正处在敌强我弱的境界,安有四平八稳可以出奇制胜的?后来的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即是例证。至于魏延多次提出的“请兵万人”,与诸葛亮所率主力分进合击,会于潼关,诸葛亮也制而不许,最后还进而怀疑魏延的忠诚。魏延的造反和因此而带来的蜀汉军力的削弱,诸葛亮的用人观实在难辞其咎。 
        彭羕是蜀中名士,法正庞统极力推荐于刘备。刘备亦以为奇。多次派他“宣传军事,指授诸将”,都非常满意。于是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成为刘备的主要谋臣之一。然而,彭羕个性狂傲,“行色嚣然”。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即刘备),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正倚重诸葛亮,于是疏远了彭羕,并贬为江阳太守。“后竟诛死,时年三十七。” 
        至于马谡就更不用细说了,刘备曾专门告诫诸葛亮“马谡志大才疏,不可重用。”诸葛亮就因为马谡出身名门(马谡是马良的的弟弟,马家是荆襄望族),才学出众,出过几个小点子,且又对诸葛亮执弟子礼,意甚谦恭,就把刘备的话置之脑后,亲手导致了失街亭、斩马谡的悲剧。 
      

        很多人读三国时,都慨叹刘备时期的蜀汉集团英才倍出,而到了后主刘禅时代,人才却日渐凋零。慨叹之余,不能不找找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